文化缺失
2018-06-20曹隽平
曹隽平
1992年秋,我第一次见到邬惕予先生,请老先生在他的《道德经楷书字帖》上题字,当时正要吃午饭,邬老说:“你吃了饭过来拿吧!”饭后去取字帖,只见上面写了十个字:“砺磨成俊彦,硕果出平时。”尽管此前我已经非常喜欢邬老的书法,但这幅嵌名联令我大为钦佩并深深地折服,在我心中不啻洪钟巨响,多年来一直激励我在书法上孜孜求索!
2003年11月,我在北京的一次拍卖会上,亲眼目睹了启功先生书写的斗方“大富贵,亦寿考”,经过多轮激烈的竞拍,以六万多元成交。那时候启功先生的四尺中堂也才卖到六万多元,这六个字的斗方能卖到如此高价,显然与书写的内容有关。
从此,我每次创作书法作品,更加注重内容的选择。
过了几年,我陪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杨万里到广州参观中国书协举办的国展,看完密密麻麻的作品,从展厅出来,杨博士说:“这些作品书写的内容太陈旧了!”
2009年,我离开高校来办《艺术中国》杂志,接触过不少书法家,越来越感到文化的缺失是当代中国书法的痼疾。
随着丑书逐渐淡出书坛,以二王为首的经典书法回归,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书法家掌握了高超的书法技巧,但在书写内容上却鲜有突破。
2017年,第四届中国草书展和博士书法展先后在湖南省文化馆举行,我参与了布展组织。徜徉在几百幅巨大的草书作品中,不得不承认这些作品的笔法、章法、墨法、气势各有千秋,中国书法真的是进步了,说今人写不过古人,还真是冤枉!但是看完展览,究竟有哪幅书法的内容给观众留下印象?随机采访多人,几乎无人能回答。在博士书法展研讨会上发言时,我坦诚地说道:“如果说我们的博士书法展与当前流行的各种展览,应该有什么不同的话,我认为首先应该表现在文化上,非常遗憾,这次展览的绝大多数作品,仍旧是在抄写古人诗词、佛经、书法理论。我不是反对书写古人的诗文,而是我认为我们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写字,还应当要表达作者的思想!”
在我的工作室,挂着一幅《见与不见》,每次有朋友来都会惊讶:“哇,你好时尚啊!”近年来,我每次应人求字,都会视对方身份、爱好而选择书写内容,经常书写一些自作文、对联、座右铭以及歌词,也会出售一些作品,作品中最受欢迎的是“心安无处不书房”“最是书香能致远,但得翰墨好传家”等自撰文,我又书写并设计了“书香传家”砚,市场反应非常好。热销的原因,我认为还是两个字:文化!
2013年冬,文怀沙和沈鹏先生来长沙参加中国楹联大赛,我带年仅八岁的犬子咕咚前往拜访,有人现场考咕咚:“你猜,文老和沈老是因为什么原因到长沙来的?”咕咚听完,不假思索毫不犹豫说了两个字:“文化!”在场诸君为咕咚击节称赞。
文化,連八岁的咕咚都明白,可书法界的一些朋友却因为频繁获奖,公然提出“书法与文化无关”!
我认为:书法作品的技法与书写的内容,如同一首歌的词和曲,如果歌词是一首歌的灵魂,那么曲则有助于升华灵魂的表达。因此,只注重书法技巧而漠视书写内容,是非常错误的,没有前景更没有市场。每当我们提倡书法与文化有关,就会有人简单地理解为书写自作诗词,还有人强调现代白话文不利于书写,这都是不愿深入思考如何改进书写内容的文化性。我们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重视文化,勤于读书,逐步提高文化素养,多读多写,思想有了高度,下笔自然不会言之无物。
习近平同志做报告或即兴演讲中,经常引用古代经典中的成语、诗文,信手拈来又饱含真情和哲理,将一些治国方针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经典活学活用,值得书法界同道思考。
这次我们举办第二届“守正――全国楷书百家邀请展”,旗帜鲜明地提出将习近平用典作为展览主题,就是期待将书法的正脉与中国文化的经典结合。这里展出的一百多件作品,均出自当代书坛楷书精英之手,有许多利用新的章法书写经典,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我们的愿望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坚信有大家的支持,坚持做下去,总有花开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