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2018-06-20黄献慧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汉语言应用型广西

黄献慧

[摘 要] 对汉语言文学这一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应该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立足市场,对人才培养方案作全面调整。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不仅注重基本知识、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面了解广西区内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方向、特点以及用人单位招聘需求的基础上,探索与有关用人单位有效的合作方式,结合广西区情和地方特色,构建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方案,能为提升该专业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 地方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3-0035-03

一 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在中国高校中设置时间比较长,办学历史悠久,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比较稳定,有着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及魅力。可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迫切。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体系化的理论和知识谱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讲授的知识也就作为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培养能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的人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就业。同时,文秘、新闻学、广告和编辑出版等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近的专业增加,也加剧了当前就业现状僧多粥少的矛盾。

独立学院办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与普通高校存在着差别,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它的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院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前景与社会的认可度,也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多数独立学院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初期,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完全参照一本、二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照搬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以学科理论为中心,注重传授知识。而独立学院的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素质基础与一本、二本院校有许多差异,完全照搬其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会影响独立学院综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会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鲜明专业特色和实用技能。

目前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不强,动手能力不够,无法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对公文的写作不熟悉,書生气足、不懂待人接物的技巧,所学转为所用方面存在缺陷,需要一年以上时间才能适应工作环境。不少毕业生认为该专业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实用的技能,似乎是“万金油”,但又缺少实际工作的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越来越无法忽视其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大众质疑的尴尬。在如此情形下,专业应用性改造被普遍地提出来。

二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众化过渡,以新机制与新模式运作的独立学院迅速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独立学院的设立和发展,对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功能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什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在独立学院如何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关系到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变传统专业窘迫的困境,实现现代转型和发展的命运。目前独立学院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改革与实施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升竞争优势和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在实施过程中对已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使他们在工作中尽早地适应岗位。同时,应在对已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近几年来,国内许多高等学校,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实践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弱、探索创新能力不足、就业形势堪忧”等问题,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有的研究中,探索最多的是兴办该专业较早的普通高等院校,主要针对传统的专业办学模式进行改革。研究较多的还有兴办该专业较晚的普通理工院校,既不能完全以传统的专业办学模式为依据,也不能照搬理工科办学模式,因此提出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各独立学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日益重视,尤其是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对于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研究较多,而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独立学院;而专门把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就业导向、广西地方特点(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国-东盟经济带的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的还不多见,这方面尚有待积极深入开展。

三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应该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立足市场,对人才培养方案作全面调整。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不仅注重基本知识、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该专业学生目前就业的严峻形势,需要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一体化培养,帮助学生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心理建设;改革考试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激发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专业素质与能力。

我们在深入调查了解广西区内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方向、特点及用人单位招聘需求的基础上,针对社会需求和广西地方特色,寻求与有关用人单位有效的合作方式,探索在区内独立学院构建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现有的课程结构,侧重于构建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提升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和竞争优势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对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 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专业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

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的调整,既要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用的专业技能。《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充分利用广西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推动广西文化繁荣发展”;“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教育机构的作用,鼓励高等院校设立文化产业方面的院系,形成优势学科,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成为对东盟文化交流的枢纽、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成为我国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和北部湾文化产业圈,成为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在这一背景下,社会提出了多规格多类型中文学科人才需求,社会需要更多的是以中文专业为基础,兼具其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的人才培养理应展开错位竞争,根据生源特点和办学条件,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拓展专业方向,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培养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表现在为地方社会文化服务的人文工作者,需要学生从他所学习的专业基础中提炼所需的文字功夫和基本的文学素养,对世界、对人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并进行转化,形成他自己的工作能力。很多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为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深厚的人文基础和发展动力。独立学院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要具备的主要素质包括:完善的现代人文修养,务实、深入事物实际的基本心理素质和工作素质,熟练应用文字进行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的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见解、能切中要害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定位应该在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在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建构“基础+方向应用模块、非独立实践环节课程+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保留专业基础课程体系,适当压缩学时,增加应用性的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除了在一些课程内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除基础课外,专业课程体系相应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自定位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有不同的设置: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根据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基础课、专业技能和人文社会科学有关课程的设置,增加技能课的开设,多方位拓展专业方向。一方面,根据学生就业兴趣和计划,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开设多门选修课,如速记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原理等课程,满足将来从事不同工作的学生有目的地选择相关课程,为学生进入某工作领域发展打好基础,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有选择地传授新闻宣传、文书档案、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使学生具有从事相应工作的能力。为突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关职业课程,例如言语应用艺术、秘书学、公共关系学、文秘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档案学、实用礼仪等课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采编写、组织协调、交流沟通等能力。

2 加强实习实训环节,构建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性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较强的工作能力上,我院调整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模块的结构比例,实践环节学时增加15%以上,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构建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技能实践教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综合技能实践教学。

基础技能实践可利用学校的公共实训室来完成职业道德、英语、计算机、就业等技能的训练。专业技能实践可利用专业实验室、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来完成学生文字解读、写作、编辑等技能的实践。如已建好的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导播室等7个实验室和《天行健》校刊、人文学部《晨曦报》、学院广播站等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学院组织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如各种“征文比赛”“摄影书法大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模拟竞聘大赛”等;指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国家、自治区的各种实践活动,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志愿者活动、“全国高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实行导师制,坚持专业教师指导与著名专家讲座相结合;引导学生适当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多种类型的假期社会考察活动和志愿者行动,2010年8月,组织“北部湾暑期实践团”,对京族独弦琴艺术、东兴市东成海鲜加工厂、东兴广播电视局、广西桂人堂金花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丰达广告传媒有限公司等开展调研活动。在实践教学中设立“文学采风与实践”“读书报告”“读书研讨”等环节,通过与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美术馆、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让学生前往考察,以宣扬广西民族文化为主题进行文学采风与创作;同时,要求学生围绕广西民族文化,選择广西民族文学作品或以广西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进行阅读,撰写读书报告,与老师一起进行学术研讨。

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可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来完成。充分利用校外的文化资源,与广西各类博物馆、文化场所、旅游景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如百色靖西旧州绣球村、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合作,建立教育及实习基地,拓展第三课堂,探索校地合作等办学新模式。鉴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写作、文化宣传、管理等工作,毕业实习主要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形式,学生根据将来就业的地点及方向,可自由选择学校安排的实习基地(南宁市大型活动办公室、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良风区良庆镇政府、梧州日报、钦州电视台等),或者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学生通过观摩、见习、顶岗等方式,把先前在学校学到的相关岗位技能及工作构想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学校和单位、学生和岗位之间实现最大程度的融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磨练和拓展。为确保实践教学能够落到实处,出台系列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如实习实训环节的教学大纲、计划书、指导书等,以保证独立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3 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改良教学方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学的重点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来展开,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包含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因此教学方式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不包含实践环节的,鼓励老师进行课程应用性探索,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增加师生互动,通过自读、自讲、撰写小论文、专题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充分展现自身,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含实践环节的,利用实验室或其他校内外资源,设计实训内容,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导入,学生在自行设计、处理的过程中实现目标。独立实践环节如毕业实习,通过带出去的方式,学生分散在各实习基地和自行联系的单位,近距离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流程,边学边用,既开阔了视野,又贴进了职场生活。

4 培养双师型教师,打造适应专业改革要求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有计划地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专业改造的关键所在。从相关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双师素质的兼职教师任教,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以自有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采取教师轮训,将教师送到将来学生就业的行业或岗位进行先行培训,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或一些对口用人单位进行“锻炼”或“兼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跟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和实践案例。

总之,自2012年以来,广西全面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国家战略,推进广西—东盟经济圈的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配套的是文化的建设,广西重点培育六大文化产业和打造七大重点文化工程,这需要大量从事文化传播工作、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的人才,这也要求广西高校培养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相信,在全面了解广西区内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方向、特点以及用人单位招聘需求的基础上,探索与有关用人单位有效的合作方式,结合广西区情和地方特色,构建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方案,能够为提升该专业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志刚,刘丽娟,高建青.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宜春学院学报,2015(8).

[2]郑育琛,赵慧,辛东亮.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期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人力資本和社会资本的双重考察 [J].煤炭高等教育,2014(3).

[3]梁仕云,黄婧,莫锋,等.独立学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4]孙永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语文建设,2014(1).

[5]敬鹏林.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为例[J]. 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6).

猜你喜欢

汉语言应用型广西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