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考历史非选择题思考教学

2018-06-20袁俊霞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中考

袁俊霞

关键词:中考;非选择题;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8-0027-06

加强中考历史试题研究,明确中考历史试题的命题原则和方向,对指导初中历史的教与学有着重要意义。非选择题是河北省中考历史的重要题型,具有视角新、区分度好等特点。从2017年得分率看,历史非选择题的得分率明显低于选择题,是初中历史教学和中考的“短板”。本文旨在通过对2017年河北省中考历史非选择题分析与思考,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从而达到教、学、考的有机衔接。

一、对2017年河北省中考历史非选择题的分析

2017年河北省中考历史非选择题较往年相比,题型不变,但难度有所降低,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命题依然坚持“材料情境、能力立意、价值导向”的特色,突出了中考的评价功能和对教学的引导作用。

(一)非选择题的试题类型及考点

从试题结构而言,非选择题都以“材料+设问”的形式来呈现,设问紧紧围绕材料,聚焦考点。考试内容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考点是历史主干知识。

(二)非选择题的立意分析

1.材料立意

傅斯年先生曾说:“史学便是史料学”。史料是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只有读懂史料,才能对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形成准确的认识。河北省初中历史中考非选择题的特点之一就是依据史料构建具体生动的历史情境,将考点融入其中,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用新角度设计新问题,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形成新认识。2017年非选择题采用不同類型的史料创设问题情境,有第一手材料,即历史发生时留下来的照片、文字记录:27题两幅图片,一个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华盛顿成立时照片,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时的照片;也有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和诠释的史料,28题的材料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29题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命题依托这些史料巧妙设问,引导学生先读懂史料,对史料描述内容进行分析,进而根据设问作答。这样的命题方式不仅考查了史料阅读、解读能力,而且引领了初中历史教学,促使教师围绕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探究历史问题、领悟历史规律、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提升掌握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2.问题立意

2017年河北省中考历史非选择题问题指向的逻辑表述非常清晰,第一问考查的是“是什么”,考查历史基础知识。27题第(1)问是通过读图,让学生回忆出历史事件的时间要素,回答北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28题第(1)问是通过材料创设情境呈现洋务派加强军事建设的具体做法,引导学生回忆洋务派“自强”的背景性事件;29题第(1)问考查学生是否知道与材料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也就是考查对时间、人物、事件等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在新情境下的再认和再现能力。第二问或第三问考查“为什么”“怎么样(怎样)”等拓展性的、整合性的知识应用。27题第(2)问:“上述史实对当时的国际格局分别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属于说明型的设问,属于“怎样”是逻辑层次;28题第(2)问:“据材料,概括洋务派进行军事建设的方式有哪些。”也就是通过分析、综合与概括等思维活动归纳出洋务派进行军事建设措施,属于说明型问题,是“怎么样”的逻辑层次;28题第(3)问:“上述材料和问题表明洋务派要改变当时中国在哪一领域的落后局面?”考查洋务派进行军事建设的动机,也就是军事建设的必要性,逻辑层次属于“为什么”;29题第(2)问,包括两问:第一问是让归纳材料中自己认同的观点,第二问是论证型问题,让运用历史事实或历史史料来论证为什么认同自己选取的观点,也就是要论证“苏联为什么解体”,属于“为什么”的逻辑层次。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非选择题设置的问题有层次性,先易后难,按能力层次推进,以“是什么”为切入口,由易入手,迅速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再设问“为什么”“怎么样”,指引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这不仅考查了历史思维能力,也揭示了平时课堂教学对思维能力训练的路径。

3.能力立意

2017年河北省中考历史非选择题坚持“能力立意”原则,以知识为载体突出对历史学科核心概念、核心思维、核心方法、核心能力和核心价值观的考查,反映了历史课程改革的新进展。27题第(1)问是通过读图,让学生回忆出历史事件的时间要素,考查时序观念;第(2)问是在具备正确历史时序观念的基础上,考查历史解释能力,也就是能否在具体的时序条件下认识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并进行科学严谨的叙述。28题第(2)问,设问明确指出对概括能力的考查。29题第(2)问,试题的材料是基于中国历史学术研究的新视野,向学生展示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得出苏联解体的原因,选取了三个不同观点。观点一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角度,分析了苏联解体原因,揭示了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观点二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分析了苏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严重脱节,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前进,导致了苏联解体;观点三从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角度,分析了苏共及其领导人没有顺应人民意愿,成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这些都在考查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观点判断辨析能力、历史解释能力和史料实证能力。多层次考查学科能力的立意,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把培养历史思维品质和学科关键能力为出发点,而不是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

4.价值观立意

2017年河北省中考历史非选择题具有很好的价值观导向,充分发挥和展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28题第(3)问是在对前两问正确理解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思考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国门洞开,有国无防,充分暴露出军事建设落后于世界。在思考的过程中,认识到只有加强军事建设,才能有强大国防,国家才能获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没有一个坚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中国梦就难以真正实现。这就对民族、国家有了更深的认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9题第(2)问通过对苏联解体原因的探究论证,引发对中苏两国党和国家发展成败等问题的思考,这就总结了经验教训,能清醒认识中国国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上述过程也是接受再教育的过程,最终有助于落实历史学科的“立德树人”目标。

5.答案立意

2017年河北省中考历史非选择题答案具有生成性。有两种情况,其一,试题的题目在教材之外,通过设置新的材料情境设问,一般有明确的指示语“结合所学知识”。但试题答案却可以直接或间接在课本中找到,以此考查调动基础知识的能力。27题第(1)问是北约和新中国成立的时间,28题第(1)问是洋务运动开展的背景事件,29题第(1)问是苏俄的建立者。其二,试题答案需要根据材料和对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重组、加工、整合,在考试中生成,指示语一般是“据材料”“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等等。27题第(2)问、28题第(2)问、(3)问、29题第(2)问。这种类型试题,考查了思维的逻辑性、叙述的条理性、表达的规范性等能力。上述两种情况,无论哪一种,都颠覆了开卷考试就是抄书的认识,有助于改变教学中轻知识形成的过程、重记忆现成结论的做法,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进一步转变。

二、对非选择题存在问题的思考

学生在非选择题作答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折射出当下初中历史教与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优化教与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对读图题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考生得分情况看,第(2)问失分较多,说明第二问的难度相对较大。造成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审题不清,例如回答的是新中国成立的国内意义。二是对“冷战”“国际格局”等概念不清楚,致使答案表述不准确不科学。如;推动了美苏“冷战”局面出现、美苏对峙局面等不准确的表述。

(二)对材料题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考生得分情况看,第(2)问、第(3)问失分较多,说明难度相对较大。造成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欠缺概括能力,区分不清现象和规律,不能从历史史实中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认识。回答第(2)问时,有的把具體的做法当成了方式、方法;二是对历史史实的理解不够准确。回答第(3)问时,有的答的是科技领域或技术领域。

(三)对探究题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考生答题得分情况看,第(2)问不如第(1)问得分高,但比往年同类探究题得分高,这是由于材料给了大量信息,降低了作答难度。造成第(2)问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论证的逻辑混乱,而且语言表达不准确、不规范。尤其体现在选择观点二进行论证时,因对计划经济体制概念不清楚,材料中所给信息相对较少,论证起来,有一定难度。

以上说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准确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常见的历史概念;二是提高归纳和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三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的能力;四是文字表达能力。

上述现象分析是由大数据揭示出来的带有普遍性问题。现象展示在考卷上,但根源却在教学中,研究这些问题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意义更大。需要广大历史教师群体不仅深入研究试卷,更要研究考情和各自学情,对问题发生症结给以冷峻的审视,从而进一步反思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使历史教学目标实现。

三、对非选择题的复习建议

非选择题的能力考查在答题中,能力的培养却在课堂教学中。《河北省2018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关于历史学科考试内容是这样表述的:“以学习主题以及知识条目形式呈现,即包括具体的知识条目及知识条目之间的关系,各学习主题之间的关系,学习主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或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或揭示了时代特征,其具体表述也是考试内容之一。”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以基本知识为载体,通过探究知识条目间的关系以及主题间的关系,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下面以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洋务运动》为例,简谈初三历史复习课的过程与方法。

洋务运动

一、复习目标

知道洋务运动的时间;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创办的主要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心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为“自强”“求富”创办的主要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

难点: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师:我们上一单元学习了“侵略与反抗”这一主题,它的起止时间是什么?

生:1840~1901年。

师:19世纪40~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正值其上升时期,就好像二三十岁的青壮年。而这一时期古老的中华帝国就像进入暮年的老人,逐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中国一次次被西方列强打的遍体鳞伤,在一次次阵痛中,也逐渐有了追赶世界先进潮流的想法,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愿望和行动。从今天开始复习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首先看一看什么叫近代化?什么叫探索?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中孕育着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促使中国从中世纪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探索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或指对事物进行搜查的行为,或指多方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人学习西方技术、政治、思想文化的过程,这一探索的开端就是洋务运动。

【解析】这样导入,一是可以让学生明确本单元与上一单元的内在联系。二是让学生明确“近代化”“探索”“近代化的探索”这些核心概念,以带动对整个单元主题的探讨和认识。

2.梳理基础知识

师:请同学们梳理这一课的知识体系,可以采用列表格、知识结构或示意图等形式。在整理过程中,请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尝试着寻找答案。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解析】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板演,然后师生集思广益,共同完善知识体系。这样,基础相对弱的学生可以此为范本,减轻了畏难情绪,保证了全员参与。学生自己看书复习、梳理,不仅仅是熟悉基础知识的过程,更是把知识系统化、对基础知识理解升华的过程。同时,在查漏补缺的过程中,学生找到自己的难点、疑点,也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评价,这就避免了复习课“炒冷饭”现象。在整理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比如:为什么洋务派主要创办军事工业,却是经济近代化的开端?为什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派前期的口号是“自强”、后期提出“求富”。他们最终目的到底是哪一个?教师通过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有助于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3.核查学习成果

师:同学们整理知识体系后,请再思考问题:

洋务派由哪部分人组成?为什么会由这些人倡导?

生:封建地主阶级(较为开明的官员);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阶级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师:这些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与洋人打交道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清朝和西方的差距。

师:洋务派为什么会提出“自强”口号?为了“自强”,他们主要做法是什么?为了“求富”,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什么?阅读书上29页的蓝体小字部分内容,请归纳出军事工业的特点。

生: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外交困。统治阶级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创办军事工业和近代海军;创办民用工业;采用机器生产;封建衙门式的管理。

师:洋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果;在回答这个问题后还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改变封建制度,学习西方技术收效不大呢,请结合教材关于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史实加以说明。

生:失败了;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28页第二段小字部分关于江南制造总局的介绍,封建衙门式的管理使工人失去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也就是封建制度阻碍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使用。

师:结合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归纳在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洋务派在哪些领域做出了努力?结合洋务运动的活动,谈谈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军事、工业、教育等领域;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师: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端,促使中国军事、工业、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

师: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洋务运动?说一说洋务运动在本单元的地位。

生: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端。

师:洋务运动开展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这一时期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是什么?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内容,比较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中日两国的状况。

生:19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19世纪60~70年代,日本、俄国进行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美国进行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40年代日本和中国都是封建国家,以后都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19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明治维新,中国开展洋务运动;1894~1895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取得战争胜利,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师:中日两国19世纪40、50年代境遇差不多,19世纪60年代两国都开始向西方学习,都在紧追世界潮流,只不过日本学习西方更加主动,比中国迈的步子要大,30年后的两国在甲午战争中交锋,一胜一负。因此一个国家只有跟上时代潮流,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解析】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问题,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形式对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结果,作用等方面进行设问,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洋务运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获得新的认识。另外,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在一定时空下对史事进行观察、分析,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并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将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史事整合,促使学生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反思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与现实问题,拓展了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问题引领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有助于改变偏重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记忆的做法。

4.能力提升

师:请同学们看30页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假如你是出题人,请你提出3个问题,并附上答案。

【解析】运用史料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对史料分析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知识,提出问题,可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再次加深理解,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传统过程与方法。

5.课后练习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也有人说: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端,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进步意义。请结合所学,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证。

【解析】学生通过对开放性的、探究性的问题进行思考与作答,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论证观点,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难点、重点,还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品格与能力。

结语:

本文写作的目的,旨在通过对2017年河北省中考非选择题的分析引导初中历史教学。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在学生能力考查和培养方面具有高度的共识和一致性,即对初中历史课程目标的最终落实。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并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开展适合教情和学情的教学活动,既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也要增强和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与教研能力,為学生的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中考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例谈中考化学推断题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漫谈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放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