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年《政府工作报告》话语中的社会变迁

2018-06-20刘小燕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主题词年份

刘小燕

(徐州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一、引言

《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政府对国家过去一年各项事业与工作的回顾和下一年工作的规划。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航标,“报告”涉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政策方针和工作重点,具有政策性、权威性和纲领性,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报告”作为典型的政治语篇,语言简练、文风朴实,直接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具有参与社会活动的话语特征。对“报告”进行历时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政府政策方针的发展思路与时代变化的共变关系。本文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视角,以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法,对“报告”(1954—2015)进行数据挖掘并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和阐释,以揭示62年间(包括15年无政府工作报告的年份)政府工作重点的延续性、时代性以及与社会变迁的共变关系。

二、文献综述

(一)批评话语分析的特点与局限性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下称CDA)汲取了20世纪30年代社会批评理论和70年代批评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主张将文本分析与社会实践分析相结合,着重考察话语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意义[1]。它的最大特点是将话语分析与社会批判理论相结合,通过对话语或文本语言的描述和建构,将语言和社会紧密连接起来,从而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2-3]。批评话语分析本身虽不是一个理论,却可以利用一系列理论和方法[4],学界通常将其看作是跨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社会问题、提供社会批判的方法或视角[5-6]。因其跨学科的广阔视野、强烈的政治关怀及其语言分析的社会批判视角,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与其他传统话语分析相比,CDA不仅注重对文本的语言学分析,而且重视对产生文本的社会语境和话语实践进行解释。CDA一直以定性研究为主,研究者往往选取某个文本的片段,凭直觉对语篇中的关键词、语言结构、修辞现象或语篇的宏观结构进行详尽的分析和阐释。由于取样小、缺乏代表性,对话语解释具有主观性等特点,批评话语分析对社会问题的解释力受到质疑[7-8]。Van Dijk也坦言:“按照现有的分析方式,根本不可能分析大型语料库的语篇。”[5]

(二)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

语料语言学的快速发展不仅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大量实证的量化数据,而且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语料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注意到一些经常被忽视的语言型式(patterning)[9],研究结果可以用来巩固、驳斥或修正研究者的直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观点在多大程度上是有事实根据的[10]。这种基于实证的研究方法恰好可以弥补CDA研究的不足。为了增强批评话语分析的科学性和实证性,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一些语言学家尝试将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引入批评话语分析,在对大规模语料进行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初步辨别和确认语料库中凸显的语言项目、共线关系和主题,然后再按照传统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对聚焦后的研究问题作进一步的定性分析[11-13]。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主要通过考察文本中的词频、索引行、主题词搭配、词丛以及词汇型式和语法结构来探索话语的内在意义,能够弥补传统批评话语分析缺乏充分、客观、系统语言证据的不足。Stubbs认为将语料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辅助批评话语分析是积极可行的,两者之间的互补性和兼容性使得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再现话语分析的全貌成为可能[14]。

新世纪以来,以Baker为代表的研究者不断以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索语料库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框架[15-17],标志着这一方法走向成熟[18]。由于突破了传统文本数量小、主观性强的局限,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已成为话语研究的一个新动向,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国外以Baker为代表的学者运用语料库话语分析方法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话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如Baker等考察了英国一般新闻媒体和官方媒体对难民的话语构建,发现两种媒体对待难民的态度和情感上存在差异[16];Baker等对英国媒体话语中的穆斯林形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英国媒体自“9·11”之后对待穆斯林的态度较为消极[17];英国诺丁汉大学Nerlich等课题组则利用语料库手段对低碳话语、气候话语等进行了细致分析,揭示了环境、生态和语言之间的关系[19-20]。还有研究者对基于语料库的战争话语及政治话语进行了分析[21-22]。相比之下,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钱毓芳分别考察了《太阳报》在“9·11”前后对恐怖主义话语的建构、政府工作报告话语中的社会变迁以及英国主流媒体低碳话语建构的历时变化[18,23-24]。Zhang通过分析《人民日报》社论和评论对2008年奥运会的话语,考察中国如何看待自身的崛起[25]。邵斌和回志明以话语分析为理论视角,通过语料库的搭配网络和索引行分析,研究了西方媒体话语对待“中国梦”的态度[26];李娜和张琦基于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剖析了西方媒体所构建的中国女性形象[27]。刘明和王世昌则采用类似方法分析了汽车广告文本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28]。

总体来看,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虽方兴未艾,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语料来源上主要局限于新闻媒体话语,对国内关乎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政治语篇如“报告”关注不够;二是已有研究中语料库话语分析部分主要是根据搭配型式或词丛进行定量研究或少量的检索行展示,几乎未有对检索项的搭配型式进行主题归类研究;三是已有研究主要以共时性研究视角为主,极少从历时视角展开。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出发,借助语料库技术,首先自动提取历年“报告”中的主题词,然后人工筛选部分主题词作为进一步定性研究的语言项,观察其索引行及其搭配,借助语料库工具对搭配主题进行人工归类,分析和探讨“报告”不同时代的话语轨迹折射的中国社会变迁。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总体来看,历年“报告”中最凸显的主题主要有哪些?二是这些凸显的主题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搭配呈现怎样的连续性和时代性?折射出哪些社会变迁?

(二)语料处理与分析方法

本文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上发布的1954—2015年47年间的“报告”建成专用语料库(近50万词次),并使用基于ICTCLAS2012的中文分词工具进行中文分词处理。接着以兰卡斯特现代汉语语料库(LCMC,共100万词次)为参照语料,使用语料库文本分析工具Antconc3.5提取高频主题词。按照Paul Baker语料库话语分析处理原则,剔除功能词,仅保留高频实义词(lexical words),可以更好地获取语料中的话语信息[16]。本文剔除非实义词后,保留了最为凸显的50个语义信息丰富的主题词。为了探寻中国社会变迁,我们从50个主题词中选取与国计民生最为密切的四个词——发展、人民、政府、问题作为进一步分析的语言项,并将这四个主题词分别置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五个重要节点年份:1954、1978、1993、2009、2015年,作深度观察和分析。接着,以Fairclough的话语—实践研究法为理论依据,结合五个节点年份的宏观社会语境,深度分析和充分阐释“报告”不同历史阶段的话语,最大限度地挖据话语建构实践的语言轨迹。

具体来说,借助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发的语料库软件BFSU PowerConc 1.0,辅助进行人工观察每个主题词在这五个节点年份的索引行、搭配型式,进行话题归类和主题分析,并结合对应的历史背景,探索社会文化语境与话语实践的互动作用。节点年份的选择主要有以下考虑:1954年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工作报告,标志着新中国各项事业开始进入发展建设的轨道;1978年为“文化大革命”之后政府第一次工作报告;1993年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进入了理性发展阶段;2009年为建国60年成绩和不足集中爆发后的重要年份;2015年为中国发展和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的历史年份,体现了新一届政府的执政新思路。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历年“报告”高频主题词分析

根据主题词提取方法,本研究提取了历年报告中主题性(keyness)前50位的主题词,呈现了历年报告的工作重点和主题。为了尽可能清晰地抓住这些主题词的主要脉络,了解历届政府工作的重点,我们对这些主题词进行了归类:第一,发展经济始终是历届政府的工作重点,分别位于主题词的第一和第三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政府采取各项措施,从企业建设、农业生产、工业建设、努力发展市场经济、推进投资等方面积极发展地区经济,实现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第二,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最鲜明的特色,为中国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回顾改革历程,中国在经济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问题,包括农村、体制、教育文化、管理以及各种关系的处理等,政府需要抓住各种问题的重点,进一步进行结构调整,逐步实施各项政策。第三,人民始终是国之根本,是各项工作的开展、国家发展之基础和根源,政府发展经济、推进改革、建设各项事业的最终目的是推进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其中,农村建设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加快农村改革建设,提高农民收入,调整对农村的财政投入,不仅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关乎中国经济发展建设的全局。第四,政府是改革发展的决定因素。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的舵手、党各项政策的执行者,中国政府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健康发展,以发展市场经济为核心,努力促进地区均衡发展,促进各种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第五,教育文化发展没有得到政府应有的重视。从表1可见,教育和文化分别位于主题词的29和48位,主题性远远低于经济、企业、工业、农业、市场等物质发展主题词。

表1 历年“报告”(1954—2015)文本中主题性(keyness)前50个主题词

(二)“报告”主题词在五个节点年份的搭配与主题分析

1.“发展”在五个节点年份的搭配与主题分析

表2 “发展”检索行主要搭配(频数)与主题类别

表2显示,政府在不同阶段政策的延续性主要表现为将发展经济和教育、科学、文化(1993年除外)事业置于重中之重。但是从两者出现频率比例来看,在不同时代,经济和教育、科学频率差异明显:1954和1978年经济与教育科学比例相似,经济发展均略高于教育科学;但从1993年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直接导致当年教育科学的地位明显下降,远远低于经济和工业;2009年,教育科学的地位虽然恢复到第二位,但是出现频率不到经济的二分之一,依然远低于经济发展的频率;2015年,尽管教育科学发展的频率依然低于经济发展,但是二者的差距明显缩小。这一结果从另一角度验证了上文主题词分析部分的发现,即教育科学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不同时代“发展”的主题来看,以1993年为分水岭,1954和1978年“发展”的搭配主题几乎一致,依次为经济、教育科学、国防外交、工业、农业、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大革命和少数民族等。19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变革,使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1993年“发展”的搭配型式显示,“报告”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主题——外交、改革建设、各项条件,这表明中国政府工作的重心开始转向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在国内各项事业发展条件具备的基础上,开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进入新世纪以来,政府工作重点呈现新的特点,2009和2015年搭配主题显示,“报告”在坚持经济、教育、科学和文化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凸显了四大主题,即改革、发展方式与问题、金融、民生。这集中体现了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矛盾,也是新时期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

2.“人民”在五个节点年份的搭配与主题分析

表3 “人民”检索行主要搭配(频数)与主题类别

民乃国之本,国为民而立。“报告”作为政府执政思路的体现,不同时期工作重点中与“人民”相关主题延续性和时代性有何呈现?从总体频数来看,表3显示,1993年依然是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份,“人民”一词在此前后出现的总频数差异显著,1954和1978年“人民”一词出现总频数远远高于后3个年份,分别为129次和189次。这是因为1978年之前为建国之初,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国内受“四人帮”影响,政治环境复杂,阶级斗争和大规模群众运动盛行,国际上面临美帝封锁、中苏对立的动荡形势。1993年以后,“人民”出现频数骤减,2015年仅出现19次,表明中国彻底告别各种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开始进入理性和法治轨道,政府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注重民族团结、民生关切和民主权利的行使。从检索行搭配主题类别来看,持续作为政府历年工作重点的主题是民生关切与权利行使,反映了中国政府将执政为民作为一贯的工作宗旨和思路。此外,不同节点年份的搭配主题则表明政府在不同历史阶段处理与“人民”相关问题时的工作重心不同,表现为:1993年之前,政府对内主要处理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建立民主统一战线,应对阶级斗争和台湾问题;对外,要处理各种复杂的国际关系。1993年之后,政府工作重心转向以国内为主,突出了民族团结问题,特别是2009年,政府工作遇到史前未有的巨大挑战,体现为“面对困难”主题出现了8次,既表明与“人民”相关矛盾已成为突出问题,也表明政府面对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3.“政府”在五个节点年份的搭配与主题分析

表4 “政府”索引行搭配(频数)与主题类别

“报告”作为政府执政方针表述,不同历史时期的职能定位和自身建设呈现怎样的延续性和时代性特征?从总频数来看,表4显示,“报告”涉及本国“政府”的频数呈不断增长趋势,表现为1993年后本国“政府”出现频次远远高于之前,涉及别国“政府”的频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只有1954年达到历史最高点16次,其它年份均保持3~4次,2009年甚至没有涉及。这表明中国政府越来越明确其国内行政事务的职责。观察索引行可以发现,“政府”在1993年之前主要搭配项包括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发展、国营企业、工作报告、有责任、认真听取和一贯政策等,表明此前政府的行政职能较为单一,仅仅涉及国营企业发展和政策制定等工作。从1993年起,“政府”的搭配项和涉及的主题明显增多,除传统职能外,开始向服务型职能转变,体现为各级、要、民生、服务等搭配词;另一明显转向为政府开始注重自身建设,体现为制度改革、作风建设、建立、管理、规范、法制(建设)、透明制度、自身等搭配项;2015年搭配项还提到了权力、责任范围,表明政府意识到权力是把双刃剑,需要加以制约和监督,体现了新一届政府所倡导的“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执政理念。

4.“问题”在五个节点年份的搭配与主题分析

表5 各节点年份“问题”搭配(频数)与主题类别

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问题”具有怎样的时代性和延续性?从时代性来看,表5显示,“问题”总频数出现最高的年份为1978年,其次是1993、1954、2009和2015年,总的来说,1993年之前“问题”明显高于之后,再次印证了1993年以前即我国建国早期是各种矛盾频发和高发时期,各种问题达到历史最高点。例如1978年检索行搭配显示,文化、“四人帮”、民生等问题最为突出,主要是因为1978年是粉碎“四人帮”后中央政府的第一次“报告”,当时国内经济凋零,文化思想破灭,民生艰难,百废待兴,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期。从1993年起,国内“问题”涉及内容有所变化,由检索行搭配项可见,主要包括经济、知识分子、文学艺术、香港澳门等问题,表明政府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开始关注文化复兴、知识分子问题,并考虑香港澳门的回归。实行“一国两制”政策,也是中国开始实施物质和精神文明政策的重要标志。2009年检索行搭配项主要是看病、住房、饮水、农村等民生问题,再次印证了上文所述中国经历了2008年一系列突发事件后,民生问题成为改革发展进程中最突出的矛盾。2015年检索行搭配显示,除了民生问题,城镇化、融资、结构性矛盾成为政府工作重点,是我国改革进入纵深发展阶段后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中国梦”必须扫清的障碍。从延续性看,贯穿各个历史阶段的问题主要是民生问题,完全符合政府职责和“报告”宗旨。

(三)讨论

通过聚焦47年来“报告”话语中凸显的50个主题词和对发展、人民、政府、问题等主题词在五个历史节点年份的搭配观察和主题分析,“报告”话语映射了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变化及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从“发展”的主题词搭配来看,1993年开始中国教育科学类事业的地位下降明显,尽管2009年之后有所改观,但是其受重视程度仍然远远低于经济类事业的发展。科学教育关乎国之前途命运,这一问题亟需改观。中国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长盛不衰,仅仅靠发展物质财富远远不够,“中国梦”的实现最终离不开教育文化实力的不断增强。鉴于此,政府未来应将教育文化发展切实置于强国战略地位。“报告”中有关“人民”的搭配构建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形象。在政府新的执政理念领导下,中国社会于1993年之后彻底告别了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开始了各项民生事业建设,特别是2015年“报告”更为集中地体现了民生和民主建设,表明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民主进程也在不断提升。从“政府”的搭配主题看,1993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关注自身建设,在领导国内各项事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特别是2015年“报告”话语频繁显示中国各级政府已具有服务意识,表明中国社会现代化文明程度大大提高,整个社会和谐度增强。“问题”的主题搭配集中体现了中国建国后各种矛盾的变化。2009年以前中国矛盾数量多,类别复杂,主要包括经济落后和人民内部矛盾;2009年之后,矛盾数量明显减少,且主要集中在民生方面,如经济放缓、房价飙升、人民币贬值、食品安全等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5·12”地震、北京奥运会、“神七”飞天等一系列事件都在“报告”话语中得以体现。

五、结语

通过基于语料库的62年间“报告”话语分析显示:第一,历届政府持续的工作重点包括发展经济是首位、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的基本国策、人民始终是国之根本、政府是改革发展成败的决定因素。第二,发展、人民、政府、问题等四个主题词在五个节点年份的搭配主题归类表明,中国社会2009年之后的发展重心主要为改革、发展方式、金融与民生等四个方面,其中教育科学文化的地位得到明显提高,但仍远落后于经济; 中国社会由人民内部矛盾转向民生事业建设,中国民主化进程加快;中国政府逐渐从单一的行政职能向服务型职能转变,自身建设和法制建设凸显;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由温饱逐渐向结构性矛盾转变,其中民生问题越来越突出。本研究以批评话语分析为视角,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主题词和语言搭配主题归类分析方法,管窥历届“报告”话语呈现的语言规律和主题特色,为相关学科进一步挖掘语言、社会及其共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夏慧言,贾亚丽,王梅.言语行为理论与传播中的话语权力[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4-137.

[2] FAIRCLOUTH N.Media discourse[M].New York:Edward Arnold,1995.

[3] FAIRCLOUT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s a method in social scientific research[C]//WODAK R,MEYER M.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1.

[4] FLOWERDEW J.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strategies of resistance[C]// BHATIA V,FLOWERDEW J,JONES R H.Advances in discourse studies. London:Routledge,2008:195-210.

[5] VAN DIJK T A.Multidisciplinary CDA:a plea for diversity[M]//WODAK R,MEYER M.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Sage,2001:95-120 .

[6] 唐丽萍.2011 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J].外国语,2011(4):43-49.

[7] WIDDOWSON H G.Text,context,pretext:critical issues in discourse analysis[M/OL].[2008-01-28].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book/10.1002/9780470758427.

[8] CHILTON P,ILYIN V,MEY J.Political discourse in translation in Europe,1989-1991[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

[9] HUNSTON S.Corpus linguistics [M]//BROWN K.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nd ed.Oxford: Elsevier,2006:234.

[10] PARTINGTON A.The linguistics of political argumentation:the spin-doctor and the wolf-pack at the White House[M].London:Routledge,2003:8.

[11] HARDT-MAUTNER,G.“Only connect”: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rpus linguistics [R].Lancaster:Lancaster University,1995.

[12] CALDAS-COULTHARD C.Man in the news:the misrepresentation of women speaking in the news-as narrative-discourse [C]// MILLS S.Language and gender: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London:Routledge,1995.

[13] KRISHNAMURTHY R.Ethnic,racial and tribal:the language of racism?[C]//CALDAS-COULTHARD C,COULTHARD M.Texts and practices:reading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ondon:Routledge,1996:179-200.

[14] STUBBS M.Text and corpus analysis[M].Oxford:Blackwell,1996.

[15] BAKER P.Using corpora in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Continuum,2006.

[16] BAKER P,GABRIELATOS C,KHOSRAVINIK M,et al.A useful methodological synergy? Comb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corpus linguistics to examine discourses of refugees and asylum seekers in the UK press[J].Discourse & society,2008,19(3):273-306.

[17] BAKER P,GABRIELATOS C,MCENERY T.Discourse analysis and media attitudes:the representation of Islam in the British pres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

[18] 钱毓芳.英国主流报刊关于低碳经济的话语构建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25-35.

[19] NERLICH B,FORSYTH R,CLARKE D.Climate in the news:how differences in media discourse between the US and UK reflect national priorities[J].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2012(1):44-63.

[20] NERLICH B,JASPAL R.UK media representations of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actors, frames and metaphors[J].Metaphor and the social world,2013(3):35-53.

[21] CHILTON P.Discourse:a critical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2] KIM K H.Examing US news media discourses about North Korea:a corpus-bas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Discourse & society,2014(2):221-244.

[23] 钱毓芳.英国《太阳报》关于恐怖主义话语的主题词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 (4):98-103.

[24] 钱毓芳,田海龙.话语与中国社会变迁: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40-43.

[25] ZHANG W D.New assertiveness and new confidence? How does China perceive its own rise?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People’s Daily editorials and comments on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2012(1):1-23.

[26] 邵斌,回志明.西方媒体视野里的“中国梦”:一项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J].外语研究,2014(6):28-33.

[27] 李娜,张琦.西方媒体视野下的中国女性形象:一项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05-110.

[28] 刘明,王世昌.语料库辅助的汽车广告话语与社会变迁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1):55-58.

猜你喜欢

政府工作报告主题词年份
特殊的一年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7年第23卷主题词索引
什么是闰年?
一样的年份
《政府工作报告》圈定今年重点
我校学报第32卷第5期(2014年10月)平均每篇有3.04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我校学报第32卷第6期(2014年12月)平均每篇有3.00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更正
《政府工作报告》诞生记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潜台词如何驱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