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瓜里乡这么“刮”穷根

2018-06-20汤世亮,彭程

农家之友 2018年6期
关键词:石屋大坪贫困户

瓜里乡位于桂林市资源县北部,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近年来瓜里乡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业产业结构,创新党建脱贫模式,大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一村一产业

朱锦良是资源县瓜里乡大坪头村的贫困户,一家人收入微薄,日子过得分外窘迫。2015年,他们迎来了转机。在亲戚的介绍下,朱锦良开始尝试吊瓜种植,他先试种了2亩,但由于未能准确地掌握种植技术,种下的吊瓜只见投入不见收成,给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倔强的朱锦良并不服输,带着儿子朱福俞继续种植吊瓜。

正在朱锦良为种植吊瓜发愁的时候,村里来了一位第一书记,政府也给他家安排了一位干部结对帮扶,帮助他家脱贫致富。在第一书记与帮扶人的帮助下,儿子朱福俞终于顺利找到了提供技术指导的公司,并外出实地考察,最终与安徽省岳西县徽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顺利解决了种植吊瓜的技术难题。

尝到了合作的甜头,朱锦良有了底气,2016年他将自家吊瓜的种植面积扩大到10亩。全家人的辛勤付出,最终实现了500公斤/亩的高产量。加上合作公司还提供吊瓜的销售服务,彻底解决了这个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朱锦良的脱贫梦正从理想走进现实。

2017年,朱锦良进一步通过合作公司,引进瓜蒌新品种,产量再创新高,全年采收了1250多公斤籽,以市场价每公斤42元计,朱锦良一家最终以9000余元的年人均收入顺利脱贫。2017年5月15日,朱锦良和儿子成立了桂林资源绿意瓜萎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村里人走进专业合作社,走上瓜萎脱贫致富路。

大坪头村不过是瓜里乡近年来大力发展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瓜里乡以“产业带动、项目支撑、农民增收”为抓手,立足“精”“准”,在培育主导产业、壮大特色种植养殖、示范带动、精准扶持等工作上下功夫,通过产业扶贫项目,增强农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扶贫效果。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瓜里乡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脱贫的路子。图为该乡石屋水屯村民依托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整洁的村容村貌开起了农家乐。

据了解,目前瓜里乡几乎每个村都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如金江村、香草坪村种植名贵中药材;瓜里村实施海狸鼠养殖和地参种植;白竹村种植富硒稻米,并建立富硒稻鱼的和谐生态系统;义林村实施有机蔬菜种植;白水村实施晚秋黄梨种植……

同时,瓜里乡还按照发展适度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种植标准化的要求,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大户+农户的种植养殖模式。目前,瓜里乡产业发展覆盖贫困户800多户,其中中药材种植450户,竹狸养殖200户,安吉白茶种植52户,富硒稻米种植28户,兴泉老山黄梨种植13户,有机蔬菜种植23户,构树种植23户,吊瓜种植20户,黑麻鸡养殖60户。

乡村旅游,坐收“娱”利

在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形成“一村一品”的同时,瓜里乡还在旅游上做文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更多的路子。

“没想到现在坐在家里就能赚到钱哩。”每逢周末到瓜里乡金江村石屋水屯踏青赏花的人络绎不绝,贫困户蒲名亮新开的农家乐也是经常爆满。

瓜里乡金江村石屋水屯位于资源县瓜里乡西北部,境内自然风光秀丽,千年古树郁郁葱葱,生态保护良好。在这个传统村落里居住着瑶、苗等少数民族,保存着十几座青瓦木楼,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农耕文化。

2015年,瓜里乡党委、政府将石屋水作为魅力乡村点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如今的石屋水屯,房舍俨然,碧水青山,空气清新,道路两旁的园地里,时令蔬菜葱葱郁郁。漫山的野生杜鹃花吸引着游客慕名前来,村民热情洋溢,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旧貌换新颜的新农村。

有了好的村屯环境,又有优良的自然景观,瓜里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探索旅游产业发展。金江村石屋水屯重新规划“打扮”一番后备受周边游客的欢迎,被评为2015年桂林市“魅力新农村”。大批游客的到来很快就让石屋水屯这个偏僻的小村庄热闹了起来。今年前3个月,金江石屋水屯游客接待量就已突破5000人次。乡村生态旅游业成了石屋水屯旅游扶贫的“金钥匙”。

发挥“带头大哥”作用

有了好的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还不够,要想“撬动”瓜里乡那些积贫积弱已久的贫困户,还需要有模范带动,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大坪头村贫困户易福高,2015年,在政府引导和帮扶下,选定以养殖竹狸为脱贫产业,主动积极向养殖大户学习,经过专业的培训,易福高有了养殖竹狸的基础知识,很快脱了贫。但他没有忘记身边其他贫困的邻居,他一方面继续扩大自己的竹狸养殖规模。

2016年2月至9月,通过7个月的艰辛努力,易福高发动村里9户贫困户加入自己的养殖队伍,建成400多平方米的厂房,并正式成立了竹狸养殖基地,并以“合作社+农户”模式为运行机制,让贫困户或有意向的农户加入养殖基地,由基地发放种苗并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加入基地的社员可自行养殖竹狸或将竹狸放至养殖基地进行喂养,年底除去相应的支出后进行分红。提供养殖技术的总场可保证竹狸的销路,并稳定分红,每年在1000~2000元之间。销路扩宽之后,分红将稳步提升。金长竹狸养殖基地的社员大部分将竹狸放至基地养殖,这样既能在年底时分到部分红利,也能解放自己的劳动力多做其他事情,多找其他路子进行脱贫致富。加入金长竹狸养殖基地的9户贫困户经过1年时间,在2017年底已经实现800~1000元的分红。

如果说易福高作为大坪头村的脱贫致富模范带动了村里贫困户发展,那么瓜里乡大田村则通过党建引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走出了一条发展村集体经济脱贫致富的路子。

大田村位于瓜里乡东南部,距县城35公里,现有贫困户80户293人。

大田村竹林资源丰富,山多地少,气候适宜的现状契合了竹狸产业的发展。村党组织因势利导,2011年引进致富带头人莫小碑、蒋杨杰牵头成立裕农竹狸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初期,合作社发展面临缺地缺资金缺养殖经验的困难,村党总支部和后援单位通过协调建设用地、争取资金支持、介绍专家指导、提供村“两委”原办公场地等举措帮扶,助推合作社发展。

2015年,村党组织将莫小碑吸收为党员,在村“两委”换届中,又将其吸纳到村“两委”班子中,进一步发挥先锋带富作用。2017年,村党组织指导成立了裕农竹狸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目前,专业合作社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经营,集竹狸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设有养殖总场1个,养殖分场24个,年销售竹狸4万余只,收入900多万元,已成为县竹狸养殖、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基地。

裕农竹狸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反哺”村集体及贫困户。大田村村民合作社在信息技术、政策宣传、产品销售等方面为专业合作社提供相关服务,获得养殖总场每售出一只竹狸分红2元的服务费,村集体年增收2万元以上;大坪头村通过入股分红,村集体每年获得保底收入2万元;大田、大坪头、田洞里等6个周边村近200户贫困户超500名贫困人口加入合作社,每户增加纯收入8000多元,100多户贫困户通过养竹狸顺利实现脱贫,村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户共享竹狸养殖带来的红利。

(汤世亮 彭程)

猜你喜欢

石屋大坪贫困户
中国梦 航空梦
高山流水·松林里的红色石屋
石屋(散文)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陶珊珊作品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古朴壮观的西大坪军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