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产业演化研究:显著特征与发展预测

2018-06-20李荣日杨腕舒刘宁宁高文浩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体育用品体育产业体育

李荣日,杨腕舒,刘宁宁,高文浩,杨 剑

(1.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经济理论研究所,上海 200237;2.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国发[2014]46文件提出“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发展目标。目前体育产业规模与“发展目标”相差约3.3万亿余[1],但“十二五”期间我国体育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上升0.13%[2],呈现潜力与动力并存的发展态势。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体育产业蕴藏着较广的发展空间,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对体育产业发展与演化的研究层出不穷,主要从历史阶段、现状问题、发展路径、政策改革、科技创新、动态演进等方面展开(鲍明晓[3]、易剑东[4]、黄海燕[5]、姜同仁[6]、曹可强[7]、李颖[8]等),他们对体育产业演化的理论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中,学者周毅[9]、宋昱[10]、王先亮[11]、张永韬[12]等一致认为,如何有效把握体育产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显著特征及发展趋势成为了体育产业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此,对体育产业演化特征和预测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体育产业创新、组织、结构、消费等显著特征,科学、系统、全面地揭示我国体育产业演化过程,对今后体育产业发展进行预测,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1 理论基础

1.1 争议与回顾:体育产业发展历史演进阶段

对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梳理文献发现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划分方式:三阶段划分法[3,13](1978—1992年的萌芽阶段、1992—1997年的起步阶段、1997年以后的起飞阶段);四阶段划分法[14](1978—1992年的萌芽阶段、1992—1997年的起步阶段、1997—2001年的探索阶段、2001年至今的发展阶段);五阶段划分法[15](20世纪以前的萌芽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正常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全面发展时期、21世纪初至今的经营领域扩大时期)。

据此,本研究基于显著特征的变化趋势,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阶段做如下划分:

1.1.1 体育事业发展时期(1949—1978) 新中国成立之初,高度集权的“举国体制”下发展起来的体育事业最大限度地整合人力物力,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崛起找到了突破口[16]。然而,体育资金来源高度依赖政府财政收入,抑制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体育系统本身缺乏造血功能,发展要求与资金不足等矛盾开始显现[17]。

1.1.2 体育产业萌芽阶段(1978—1992) 十一届三中全会,体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体育产业开始了真正的实践[18],国家体育开始向社会体育转变,体育的经济功能逐步显现[16]。与此同时,体育事业发展积极探索筹集体育资金的新途径,为深化体育改革和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累了经验[19]。

1.1.3 体育产业起步阶段(1992—1997)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将发展体育产业的重点从经营创收转为推动体育事业向产业化发展[14]。体育产业引导体育系统内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努力挖掘自身商业价值和经济功能,大力开拓市场,促进消费,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1.4 体育产业探索阶段(1997—2001) 1995年,《1995—2000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纲要》明确了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20]。1998年,首家体育企业“中体产业”成功上市,此后信隆实业、青岛双星、北方五环等多家体育公司上市,使我国体育产业初步形成竞赛业、体育用品业、场馆业和传媒业等多行业齐头并进的发展趋势[21]。

1.1.5 体育产业成长阶段(2001年至今) 北京申奥成功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2001年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值实现飞跃式增长,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动力[22]。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市场体系日益健全、产业组织逐渐合理、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增长点。

1.2 产业演化显著特征相关理论

1982年,纳尔逊(Richard R.Nelson)和温特(Sidney G.Winter)的著作《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开创了产业组织演化理论的先例,这是一个针对动态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的革命性创新方法[23]。然而纳尔逊和温特的思想根源还应追溯到1898年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T.B.Veblen)发表的《为何经济学不是一门演化科学》。此后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1934年所著《经济发展理论》与1950年阿尔钦的经典著作《不确定性、演化和经济理论》都对此后产业组织与演化经济学理论的结合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1 凡勃伦的演化思想 凡勃伦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将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在真正意义上运用于演化经济研究领域的专家,认为不能采用静态的视角研究经济活动,同时他提出了经济发展变迁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路径依赖性特点,也就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无目的性且与其历史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随后,他又提出“累积性因果”的概念,指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存在累积性,进而导致经济预期质的变化。至此,凡勃伦的演化经济思想可以概括为生物进化理论的借用、路径依赖思想的创造和传统均衡观念的否定三点[24]。

1.2.2 熊彼特的经济演化思想 熊彼特率先提出经济变革持续演化思想,自此传统演化经济学掀起了一股浪潮。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而在他看来创新就是实现新的组合,具体包括引进新产品、采用新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供求源和实现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五个方面。以上创新需要企业家推动实施,因此熊彼特认为垄断的大企业会比自由竞争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这一理论也存在着不足,具体表现在对均衡问题的观点表示不明确,未给予市场结构和技术创新的关系[25]。

1.2.3 阿尔钦的经济演化思想 阿尔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一直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终极目标,然而这一点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完全的信息获取和完善可靠的预见性。弗罗门、阿尔钦认为现实经济现象中不存在这种极端完美的情况,信息不对称和变化不确定等因素充斥着经济发展的道路,企业家在决策过程中必将掺杂更多个人意愿,因此利润最大化已不再是企业行为目标。阿尔钦强调“适者生存”和“弱者淘汰”,企业可以模仿成功企业和尝试性发展找出错误及时改正,进而调整企业行为使之适应环境[26]。

1.2.4 纳尔逊和温特的演化经济学 纳尔逊和温特受益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熊彼特思想等建立了一个集自然选择理论和西蒙企业组织行为理论为一体综合完善的经济研究理论范式。主要观点有:第一,生物进化理论中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法则同样适用于经济学领域;第二,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利益的最佳手段;第三,利润最大化不是企业的最终目标,企业追求利润但存在决策人有限理性的约束,即企业感到满意的决策不一定是最优决策;第四,经济均衡由市场动态竞争过程决定[24]。

本研究依据“演化”“体育产业”“产业演化”(程乐砚[27]、谢雄标等[28]、李耀尧等[29]等)相关概念及理论的分析,“体育产业演化”是指以“满足人们多元化体育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带动下,体育产业所经历的萌芽、成长、成熟、衰退、死亡等一系列活动,其过程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市场结构、产业素质、消费结构、政府规制、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变化。

2 体育产业演化显著特征分析

2.1 创新特征

创新特征时刻指导和推动着我国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30]。纵观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科技水平是推动体育产业各阶段创新改革的必然需求[31]。本研究对科技创新水平主要从科技人才、科技论文、专利申请数三个方面展开剖析。

2.1.1 科技人才 建国初期,国家和政府全权把控体育的发展,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欠缺,科技人才输送无法满足体育发展的需求[32]。体育的快速发展对体育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体育专业教师和其他专业型体育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1952年11月8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体育学府——华东体育学院在上海成立;此后5年里,全国各地陆续创办了中央体育学院、中南体育学院、西南体育学院、东北体育学院等5所高等体育院校和11所体育学校,大大加快了新中国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33]。截至1959年10月,北京、上海体育学院已培养了200多位专业研究生[34]。进入21世纪,体育类的社科活动及研发人员增速更加明显,虽然在2007年体育类社科活动和研发人员受到政策影响和国家的忽视,在数量上产生了较大波动,但未影响体育产业科技人员的增速,我国体育科技人才的增长势头为体育产业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人力基础(图1)。

2.1.2 科技论文 20世纪30年代到建国之前,虽然有一些体育类的学术著作,但体育科研基础依旧十分薄弱,举国上下没有专门的体育科研机构,更没有科技成果的产出[35]。新中国成立之初,体育事业的发展受到重视,相关政府部门先后创办了《新体育》《体育报》《体育文丛》等多种体育科技报刊,并于1954年成立了人民体育出版社,此后,各体育学院纷纷创办了学院学报[36]。1964年,原国家体委科学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同年首届体育科学报告会在北京召开,成为建国以来全国范围的科技研讨会[37],为我国科技论文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成为我国体育科技论文数量统计的重要依据。体育科技论文数量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科技创新进步的评价指标(表1)。

表1 历年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数量统计(单位:篇)

图1 体育类社科、研发人才(单位:人)

2.1.3 专利申请 1985年,体育明确列入国民经济三次产业中的第三产业,自此体育及其相关部门的产业地位正式确立,掀起了社会办体育的热潮,体育用品厂商层出不穷,体育产品的创新和工艺的创新正稳步前进。图2为上海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检索系统提供的1985—2015年我国体育专利申请量统计情况(图2)。由图2可知,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前,我国体育产业技术创新处于起步水平,2001—2007年,专利申请量开始增长,并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进入“指数型”增长期,2013年专利申请量虽有下降,但并未影响其增长的速率。综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体育产业发展前景明朗[38]。

2.2 组织特征

2.2.1 产业规模 产业规模是衡量体育产业演进过程中最为直观的指标。产业规模主要通过产业产出量或生产总值来衡量,本研究将劳动力规模(从业人数)、生产规模(产值)两个部分纳入体育产业规模的分析中。

1)劳动力规模。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资料,2002年,我国体育产业就业人数达到306.35万人,占全国就业人数的0.4%;2004年我国体育产业吸纳了421.5万的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口数的0.9%[12];2006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356.30万人,2007年则达到283.74万人[39]。2006—2007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大量企业解雇员工,体育产业也同样受到重创,体育产业从业人数呈现下降趋势。随着经济的复苏,体育产业活力逐渐恢复并缓慢上升,至2008年,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增加到317.09万人[40];2010年我国体育产业劳动力规模已超过500万人[41]。

图2 1985年以后我国体育产业专利申请数量

2)生产规模。体育产业的生产规模采用体育产业的年增加值衡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1997—2015年的体育产业年增加值(表2)。

表2 体育产业年增加值统计(单位:亿元)

分析表2,2002年的增加值较2000年实现了1.5倍之多的增长,表明了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对体育产业生产力有着积极显著的影响。此后,我国体育产业年增加值稳步提升,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日渐显现。

2.2.2 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可以通过资产利润率反映。对于体育产业而言,体育用品制造业起步较早,且发展状况较好,可以通过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反映体育产业的市场绩效[42]。

体育用品公司上市之初具有较旺盛的成长活力,企业的总资产、毛利润和净利润持续上升,企业资产利润率也随之提高,一段时间后市场绩效达到最高,之后又明显下滑并保持平稳发展。究其根本在于三个方面:首先,体育公司在成长初期的利润增长刺激了管理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欲望,不少品牌的专卖店开始盲目扩张,新增销售点并未起到提高销售量和提升品牌形象的作用[43]。相反,大量资金的注入为原有销售店的盈利增速带来沉重负担,市场门店的增多降低了市场反馈能力,体育公司的产品调节能力受限制[44]。其次,本土化生产成本的提升限制了企业利润上升空间[45]。与外资体育企业相比,我国体育企业采用本土生产本土销售和出口的策略,单就本土生产一项来说,外资体育企业多采用东南亚地区廉价劳动力以节约人力成本[46]。第三,体育用品制造业销售状况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地区差异密切相关,消费者群体的不同导致消费观念也产生了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用品业的发展[47]。据此,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绩效与宏观政策的指引、产业结构和企业内部活力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体育用品业绩效的平稳发展对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绩效的稳步前进具有促进作用,也进一步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快速成长。

2.3 结构特征

2.3.1 空间结构 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体育资源分布状况、居民体育需求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各地区的体育产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体现出明显了空间结构特征。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平衡式发展到非平衡发展再到非均衡协调发展的三次演变过程。这对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区域发展模式也产生了影响,形成了均衡发展、梯度推进、增长极、点-轴开发四种发展模式[48]。改革开放后,由于体育政策实施不合理、资源的分布不均衡、资源使用失衡,我国体育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增大,形成了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的梯度发展格局。本研究采用全国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表示我国体育产业空间结构特征的演化,其中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指数运用全国各行政区域的体育产业发展指数的变化衡量,空间基尼系数则采用体育产业演化各阶段的地理集中度表示。

图3 我国体育产业区域平均发展指数变化

通过分析图3统计得出的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指数,可见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最快的领跑城市,其发展指数呈现积极增长趋势,增长率也逐年提高;落后地区(西藏、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发展指数较中等地区增速更快,但与“北上广”相比,发展指数差异逐年增大;中等地区(其他地区)的发展指数也有所提高,但增长率远低于“北上广”。综上,我国体育产业空间分布的地区差异化日趋显著。

2.3.2 产业结构 随着体育产业内部分工愈加明确,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发展差异逐渐凸显,其中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用品业为体育产业的三大主力产业[49]。本研究通过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业的发展情况分析体育产业的结构特征。

1)体育健身休闲产业。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营造了全社会“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良好环境。自此,我国群众性的体育健身俱乐部行业迅速发展,健身休闲市场逐渐形成并开始发展。在国家和政府的倡议下,群众参与健身的兴趣愈渐浓烈,参与体育锻炼人数逐年增加,为中国健身休闲市场的发展壮大注入了动力。随着节假日改革制度的颁布,人们余暇时间增加,可用于参与健身锻炼的时间也有所增加,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快速成长创造了重要机遇。

2)体育竞赛表演业。自1994年,足球甲A联赛拉开了体育产业的序幕,此后,篮球、排球、乒乓球、围棋等项目相继进行了市场化、职业化改革。直至2015年,我国职业足球联赛已经运作了22个赛季,篮球职业联赛运作了20个赛季,其他联赛也运作了十多个赛季,体育竞赛表演业已经迎来了稳步发展的新局面[50]。目前,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体系已基本完善,包括各级职业联赛、职业俱乐部、流动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人才市场、稳步发展的电视转播市场以及相对稳定的门票收入和赞助群体等。

3)体育用品业。20世纪70年代,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数量仅500家左右,而在90年代后期,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数量就实现了翻倍[51]。21世纪后,体育用品产业规模急剧扩张,截至2005年,体育用品企业的数量已经突破了10倍的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大力度对外交流合作,各项利好政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发达国家资本的注入我国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巨头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不但创造了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机遇,同时还使我国吸纳了外国优秀经验。

2.4 消费特征

体育消费需求升级是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52]。建国初期,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民的服务业消费能力微乎其微,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三次产业比例进行了调整,体育投入增加,为体育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提供了支撑,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竞赛表演业和体育用品业[53]。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可自由支配闲暇时间增加,更愿意主动为个人健康消费进行投资,体育消费水平明显提高[54]。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参与性、享受性体育服务业消费,传统的单一体育用品消费观念得到转变[55]。伴随着国发46号文件的出台,体育消费得到促进,民间资本大量涌入体育产业,我国全民体育消费时代到来。

3 体育产业演化发展预测

结合体育产业演化显著特征的分析,选取数据统计较为完善的特征指标进行logistics回归模型建立和发展趋势预测,为今后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理论借鉴。

3.1 科技论文数量

根据历年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应征和入选数量随年份的增长情况,在SPSS中建立曲线估计模型,具体见表3,拟合曲线图如图4、图5所示。可见,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应征论文数量逐年增长速率有增无减,预测2016—2020年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应征论文数量为8 622、9 091、9 586、10 107、10 657篇;入选论文数量为4 373、4 632、4 907、5 198、5 507篇。

表3 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应征论文数量曲线估计模型系数

图4 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应征论文数量

图5 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数量

3.2 专利申请数量

分析1985年以后我国体育产业专利申请数的增长情况,可见1985—2010年的增长趋势与2010年以后的增长趋势存在显著差异。为建立合理的logistics回归模型,选取2010年以后的数据建立对应曲线估计模型,具体见表4,拟合曲线如图6所示。可见,体育产业专利申请数自2010年以后呈快速增长模式,因此,预测2016—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专利申请数量为2 373、2 753、3 193、3 704、4 297个。

3.3 生产规模

根据体育产业年增加值的增长情况,可以充分反应体育产业生产规模的变化情况,在SPSS中建立曲线估计模型(表5),拟合曲线如图7所示。可见,体育产业年增加值逐年增长速率有增无减,体育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预测2016—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年增加值为6 711、8 109、9 798、11 839、14 305亿元。

表4 体育产业专利申请数曲线估计模型系数

图6 体育产业专利申请数量

表5 体育产业年增加值曲线估计模型系数

图7 体育产业年增加值

3.4 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的量化是通过计算资源配置效益得出的。资源配置效益对体育产业内部而言,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利润率进行计算,以此估计整个体育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益情况。对于体育产业来说,其中体育用品业起步较早,且发展状况较好,因此本研究用体育用品业的统计局数据反映体育产业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益[56],具体采用资产利润率指标衡量体育用品业资源配置效率。

表6 体育用品零售主营业务净利润曲线估计模型系数

具体分析我国体育用品零售业的资产收益率,其中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税收及附加)/资产总计=主营业务净利润/资产总计。表6所示即为体育用品零售主营业务净利润曲线估计模型系数,反映了2003—2015年我国体育用品零售业主营业务净利润的发展情况,拟合曲线如图8所示。因此,预测2016—2020年体育用品零售主营业务净利润额为71、96、130、177、240亿元。

图8 体育用品零售主营业务净利润(亿元)

表7所示即为体育用品零售主营业务资产总计曲线估计模型系数,反映了2003—2015年我国体育用品零售业资产额的发展情况,拟合曲线如图9所示。预测2016—2020年体育用品零售主营业务资产为179、228、290、370、470亿元。因此,2016—2020年体育用品零售业资产收益率为39%、42%、45%、48%、51%。

表7 体育用品零售资产总计曲线估计模型系数

3.5 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受国家政策、居民收入、物价水平、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等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不易衡量。因此,本研究采用价格指数从侧面反映体育产业的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一般显示环比价格指数,本研究通过计算将环比价格指数转换为定基价格指数,以1997年为基准期,此后每年的价格指数变化趋势可以反映整体价格的变化情况。体育用品零售业是体育产业领域起步较早,发展较迅速的行业,其价格指数增加则表明体育用品消费需求更大,进而反映消费水平的提高;反之,价格指数降低则表明体育用品消费水平降低。

图9 体育用品零售资产总计(亿元)

图10 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分析1997—2015年体育用品类价格指数,可见1997—2010年,我国体育用品类价格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而2010—2015年体育用品类价格指数开始反弹上升(图10)。因此,采用2010年至今的价格指数数据构建logistics回归模型,具体如表8所示,曲线估计拟合结果见图11。预测2016—2020年的价格指数数据为87.70、88.29、88.89、89.49、90.10。

4 体育产业发展启示

积极培养体育人才,鼓励科技研发,提升体育产业创新能力。体育科技人才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国家和政府应明确对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具体培养模式,为体育产业输送高素质人才。同样,体育科技论文和专利发展也是转变体育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进步,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都成为了提高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应注重对体育产业创新活动的引导和投入,实现体育产业飞跃式发展。

表8 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曲线估计模型系数

图11 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扩大产业规模,鼓励资本投入,有效增加市场绩效。国发46号文件明确指出政府和社会进行资本合作是体育产业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国家政策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加入体育产业,为实现体育产业规模扩大,提高市场绩效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国家政府应出台补充政策,为企业和个人投资体育产业提供便利,如税收优惠政策等。

各业态均衡发展,合理化市场结构,并且实现区域产业齐头并进。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两级分化现象仍存在,大型企业在市场中屹立不倒,而中小型企业发展状况不尽乐观,同时表现为体育用品业独树一帜,而体育服务业相差甚远。为此,政府应出台重点扶持体育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资金、人员、资源和政策等方面给予优待。同时,我国体育产业东西、南北发展差异化显著,为有效提升体育产业产出,为西北部制定扶持政策势在必行,同时增加引导和培育,合理化竞争现状。

引导正确消费观念,促进体育消费多元化发展。体育消费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在体育产业演化进程中,人们逐渐从实物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变,然而体育产业的主体在于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等,因此,为增加服务型消费,多元化消费结构,应大力宣传服务型体育行业,并引导人们合理的消费观念。此外,保障消费者权益,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推动体育产业消费的重要保障。

5 结语

体育产业演化的显著特征分析和预测能够为体育产业今后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基于此,本研究总结了我国体育产业演化过程中创新、组织、结构和消费特征。通过分析以上显著特征,随着体育产业发展变化的规律,发现体育产业演化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社会经济的变迁、政策的颁布实施、产业内部的活力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进步、规模稳步提升、结构细分完善、市场竞合协调、绩效持续提升、布局区域化明显等特征表明我国体育产业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重要时期。因此,把握体育产业演化的显著特征及其发展预测,及时调整体育产业的发展政策,是实现体育产业健康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

[1]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召开2015年度国家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发布会[EB/OL].(2016-12-27)[2017-10-20].http://gkml.sport.gov.cn:8880/gdnps/content.jsp?id=782461.

[2]新华网.体育总局:201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0.7%[EB/OL].(2015-12-23)[2017-10-20].http://www.xinhuanet.com/live/2015-12/23/c_1117556693.htm.

[3]鲍明晓.我国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J].体育科研,2005,26(6):1-12.

[4]易剑东.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机遇与挑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7):5-12.

[5]黄海燕.“十三五”我国体育产业战略目标与实施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2):13-18.

[6]姜同仁.新常态下中国体育产业政策调整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4):33-41.

[7]曹可强.重视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7):7-9.

[8]李颖.我国体育产业的演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39(3):102-106.

[9]周毅,刘常林.基于生态位态势理论的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13,33(11):52-57.

[10]宋昱.中国体育产业的集聚进展与集群演化探论(1994—2012)[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1):1-10.

[11]王先亮,杨磊,任海涛.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特征及布局[J].体育学刊,2015,22(2):42-46.

[12]张永韬.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常态:特征、挑战与转型[J].体育与科学,2015,36(5):22-28.

[13]张伟.试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J].山西师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8(S1):52-54.

[14]张林,黄海燕,王岩.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回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4):1-5.

[15]刘慧,刘玉甜,吴瑶.论中国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发展关系[J].运动,2013(7):133-134.

[16]鲍明晓,李元伟.转变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9-23,70.

[17]季浏.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原因探析与政策建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1):1-7.

[18]骆雷,张林,黄海燕.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总体述评[J].体育科学,2012,32(11):83-89.

[19]何萌.建国以来党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0]陈勇军,王爱丰.论体育消费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13(3):8-12.

[21]姜同仁,侯晋龙,刘娜.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3大结构障碍与战略调整[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6):473-478.

[22]王晓军,么海欣.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影响[J].产业经济,2007(6):242-243.

[23]黄凯南.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梳理:方法论、微观、中观和宏观[J].南方经济,2014(10):100-106.

[24]吴艳文.基于制度和技术的产业组织协同演化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

[25]黄建伟.自然垄断产业的组织演化与规制调整[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

[26]王军,杨蕙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由静态到动态的变革[J].东岳论丛,2006,27(1):60-64.

[27]程乐砚.产业演化理论与企业成长模式[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1):5-7.

[28]谢雄标,严良.产业演化研究述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97-103.

[29]李耀尧,邱永华.从产业演化视角看产业集聚理论的最新进展[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5):9-16.

[30]杨涛,羿翠霞.遗产学视阈下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特征及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6):1-5.

[31]邓岱如.科技创新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284.

[32]李剑萍,傅海伦,张学强,等.世纪回眸1900—1999中国教育人物志1900—1999中国教育大事志[J].山东教育,2000(Z2):4-83.

[33]卢文云,唐炎,熊晓正.建国初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历史回眸[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4):9-12.

[34]黄汉升.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7,27(9):3-22.

[35]梁晓龙,鲍明晓,张林.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基本内容体系[J].体育科研,2006,27(2):11-23.

[36]李晓宪,邱剑荣,李晴慧,等.新中国体育学术(科技)期刊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5):3-23.

[37]陈俊钦,黄汉升,许红峰,等.新中国体育科技50年回顾与前瞻[J].体育科学,2000,20(5):3-7,18.

[38]邱洪华.专利地图视角下中国体育技术创新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2):39-44,59.

[39]郑鑫.中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6):33-35.

[40]王慧.中外体育产业发展比较[J].体育文化导刊,2013(6):89-92.

[41]唐广宁.我国体育产业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战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1):12-14.

[42]同花顺数据.体育上市公司年报[EB/OL].(2017-11-15)[2017-12-15].http://data.10 jqka.com.cn/#refCountId=db_507b767d_285.

[43]黄璐.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思维陷阱——李宁品牌困局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4,35(1):97-103.

[44]宋昱.我国本土体育用品品牌营销的问题与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3(11):85-88.

[45]康志勇.出口贸易与自主创新——基于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2):35-45.

[46]杨明,李留东.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升级路径及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3):41-46,51.

[47]赵恒,陈颇.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支出与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1):81-85.

[48]苏宁.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时间动态与空间格局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49]陈林祥.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政策选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3):75-82.

[50]刘盼盼.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演进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51]李骁天,王莉.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市场结构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5):15-22.

[52]张振峰.体育消费需求升级视角下体育产业转型发展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4):453-458.

[53]李建军.对我国体育消费结构问题的思考——兼论21世纪我国体育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1):125-132.

[54]郑和明.上海市居民参与型体育消费需求系统的结构特征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7.

[55]洪春梅.中国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6):57-58.

[56]同花顺数据中心.体育上市公司年报[EB/OL].(2017-11-18)[2017-12-12].http://data.10jqka.com.cn/#refCountId=db_507b767d_285.

猜你喜欢

体育用品体育产业体育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体育用品租售一体机的应用研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新时代中国体育用品进口贸易的研究进展、问题及优化路径
进口关税减让对我国体育用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基于ARDL模型
体育产业之篮球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