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一句口号”
2018-06-20白云怡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正式宣布。当时担任过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等职务的赵启正见证了新浦东拔地而起的全过程。
赵启正有一张老照片。画面上是1992年12月,浦东管委会成立的前夕,赵启正正拿着放大镜仔细研究浦东地图。赵启正回忆说:“这是在一家农民开的小饭馆抓拍的,那时浦东还到处都是荒地、农田,连一栋像样的房子都没有,现在的中心绿地当时还是一大片又脏又乱的棚户区呢。我们只好找当地农民租这家饭馆暂作办公室,开始新区的各项规划工作。我还记得那家饭馆的名字叫‘由由’,意思是‘种田人出头’。”
如今,“由由”已经成为了由由大酒店,当年的“种田人”也真真切切地“出了头”。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中国坊间有一个传闻:1991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为连接浦东的南浦大桥题字时,故意把“浦”字右肩上的一点写到下面,意思是暗示上海的改革晚了,希望上海同志们改革的步子能再快一些。
1992年2月7日,邓小平在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陪同下,考察上海杨浦东工地,听取指挥部负责人的情况汇报。
“这个解释当然很牵强,但说到浦东,人们总会想起小平同志。”赵启正说,“小平同志确实说过一句话,‘浦东开发晚了,是我的错误’,但其实中央在1990年决定开发浦东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一是当时在国际上有些人想围堵中国,认为中国会‘收’,改革开放不会再坚持下去,所以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做几件事,表明中国还要进一步改革开放,浦东开发就是其一。二是深圳此前的成功给了大家信心,使中国敢于把上海这个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列入改革开放名单。我曾对深圳的领导说,深圳是前面冲锋的坦克,上海就是跟在后面的步兵,是深圳帮上海率先顶住了太多压力。”
浦东的发展没有让人失望,而且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整个改革开放进程的新窗口。随着浦东开发的推进,前来上海考察的外国领导人与企业家越来越多,赵启正他们有时甚至一天要接待8个代表团,这其中就有曾促成中美建交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赵启正说:“基辛格卸任国务卿以后,很多美国跨国公司聘他当中国事务顾问,向他请教中国的宏观问题,比如中国搞的改革开放到底是不是真的会坚持下去,中国政府说话是否算数,人民币稳不稳定等等。我在上海工作时,基辛格几乎每年都要来一两次浦东,他认为,中国是一个整体,了解了浦东,就可以回去告诉美国人整个中国的情况。”赵启正还说:“1995年基辛格参观东方明珠时说过一句话。他说,‘西方报纸说你们的浦东开发只是一句口号,你们中国只是做个姿态,只是一种政治宣传。但我看了浦东的规划,觉得你们是实际行动,不是空话。’若干年后,浦东变化了很多,但基辛格只要跟我见面,都会很得意地说,‘你看,我当时说对了吧?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一句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