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建筑60秒

2018-06-19栏目主持叶扬

世界建筑 2018年6期
关键词:建筑师都市装饰

栏目主持:叶扬

我们仿效BBC的广播节目“60秒改进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进建筑60秒”栏目,每期将在世界范围内采访两位人物,请他们就建筑、城市、景观、技术等相关问题在60秒的时间里讲出一个或两个有启发性、批判性甚至有争议性的观点。本栏目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话,采访所拍摄的视频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相关网页上。所述观点只代表嘉宾本人,与本杂志立场无关。□

吕富珣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吕富珣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LYU Fuxun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ncipal Architect, Lyu Fuxun Studio

鲁塔·莱塔奈特

立陶宛建筑师学会主席

Rūta Leitanaitė

President of Architects Association of Lithuania

创新与穿越

我们生活在一个特别讲究创新的时代,就建筑设计来说,本身就是一个讲究创新的行当,所以创新对于我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人为了创新苦思冥想、终于憋出一个想法,觉得特牛,特靠谱,其实他的想法早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就有人琢磨过了。可见研读历史的重要性,读史使人明智嘛!但是我们的专业教育中,建筑史往往是高大上的正史、所占的分量也不大,加上建筑系的学生常常把有限的生命都投入到无限的“设计创新”中去了,历史的基础不免有些薄弱,就更甭提建筑创新的历史了。每当看到有些人拿着自己闭门造车的所谓“创新作品”到处炫耀,我就有一种被穿越的感觉。只可惜这种穿越不是穿越到未来,而是穿越回从前。所以,我们要做的其实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重新进行思考和创作,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地去创新。□

Inevitably, innovative build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will have a huge impact on future architecture. Our homes, offices, shops, schools,museums, public spaces will get smarter, more responsive, more comfortable, and will save more energy. And we will witness flourishing aesthetical variety for sure.

But no matter, how contemporary, alluring in form, intriguing with new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architecture would be, I really hope and wish that a human being would remain the central task, the main reason of any design solution. I believe that art of architecture should create an environment that encourages cohesion, understanding and empathy to each other and responsibility towards the rest of the world around us. While shaping spaces,programming certain scenarios and atmospheres, architecture has a power to infulence how a person and society feels, thinks and behaves.□

流动的大都会——城市观点

Makeshift Metropolis: Ideas About Cities

作者:威托德·黎辛斯基/Witold Rybczynski出版:SCRIBNER, 2010

装饰——建筑与主观性的政治

Ornament: The Politics of Architecture and Subjectivity

作者:安东尼·皮康/Antoine Picon

出版:Wiley, 2013

应然与实然的都市

黎氏此书借镜美国大都市的发展,论述不断变化的城市,并试图剖析百多年来都市变迁的成因。积聚了黎氏的人生阅历和透彻观察,也不乏针对性的“花边八卦”,从而娓娓地阐述作者大致对都市设计更为平衡的见解。我看此书是苦口婆心、拨乱反正的经年之谈。

之于城市,置身其中的人,大概都有话说。什么是好的城市? 如何形塑?在百年纷繁的理论、实践和喋喋不休的争论中,全球现代大都市已然成型,多的是覆水难收。也难怪作者开篇就是谈及“改造城市”,并以布鲁克林区大桥滨水公园为例切入主题—— “城市并非凭空冒出……都市主义受到此前存在之物的制约,这不只是实体有形之物,也指知识层面。”作者逐一检视形塑美国城市今日面貌的几大观念、理想、主脑,包括城市美化运动、田园城市、光辉城市、简·雅各布斯、芒福德、赖特。

后续篇章重点论述城市应然的理念灼见与实然的都市发展,并藉由“某种另类的都市史”,即对购物之处的百年演变、滨水区的多元活络、毕尔巴鄂异数和模式泛滥、世贸遗址重建中签名式建筑与都市设计的潜在矛盾等分析,引领读者对重要命题的思索——“城市是设计意念的结果,或市场力量的结果,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当我们回顾都市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面对今日错综复杂的都市议题,以及政府、投资者、民众、媒体的众多需求面,是否可以给出合理的应然判断?本书作者试图道出经验之谈,明确主张“都市人口稠密化”的益处,开发要达到足够的“临界量”以产生足够的影响效力。至于风险性高的大规模都市开发,作者提出,“可行之道,乃是拟定出诸多小计划组成的大开发方案”,并鼓励类似PPP的民间创业精神和官方参与的融合。这是实用主义的取向,虽然时不时都有更多雄心会涌现,但黎氏的判断是,零散渐进式的都市主义更为有效,而非大刀阔斧。

在谈及“我们想要哪种城市”时,作者研判美国城市“会出现丰富、多彩”的多种面貌。年轻人所喜好的复兴后的都市中心,大多数美国人则偏爱分散型的小城市,精英热衷知识、技能、咨讯集中的大城市。至于“我们需要哪种都市”,也许“是一个与‘规划性’城市相反的‘正常’城市”。作者提醒我们,“今日城市所面临的真正挑战,不在创造更多象征性建筑,而在创造更多的……品质良好和富于条理美感的寻常建筑”。好的都市,确是需要审视过往,连接未来,重视可持续发展,融汇民意,并“可以熬过时尚浪潮多变的冲击”。

黎氏的著作,辨析到都市发展的复杂性,并试图认知城市理想与现实的平衡。虽然作者大部分是置身于美国都市场景进行论述,但所涉及的议题,几乎无不与中国城市发展的进行时有关。过去百年历史上美国都市开发的经验教训不该遭到漠视,包括扼杀都市需求多样性的问题,惘视城市运作的实然的复杂性。这些都在警示我们,官僚体系下的都市宏大叙事和僵化的行政管治体系,以及设计体系下忽略不断变迁的市场和经济力量,剥离并净化文化功能、公共功能与普通城市普通人的关系,对城市所造成的难以弥补的伤害。这正如作者指出的:“民众其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至少在看出自己想要什么时予以认可。”本书也让我们这些深度置身于都市发展的规划建筑师,再次认识到作者在书中重点引述的简·雅各布斯的锐利洞察:“表述自己城市时所必须传递的看法,不该受到鄙视。城市精细复杂的秩序,展现了无数人的拟订,落实无数计划时的自由不羁,从许多方面来看,这都是一大奇观。”□(撰文:郝琳,INTEGER董事总经理、Oval Partnership董事)

自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以来,“装饰”一直与罪恶并行,是革命与批判的对象,是建筑设计的一大禁忌。而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字构造技术的发展,装饰在当代建筑中悄然回归,成为建筑表现语言的重要部分。本书中,安东尼·皮康正是关注到这一现象。他重提起了当代建筑师已几乎忘记的建筑学。在20世纪以前,装饰几乎是建筑学的全部,而到了20世纪伊始,却突然为建筑学界所不容,这样的极端的逆反心态,是否也说明了装饰与建筑的本质息息相关?正如同皮康在全书的开头所提出的:有没有可能建筑从根本上就是装饰呢?人们究竟为何如此惧怕建筑的含义、象征性或寓言性?装饰是否仍然可以作为我们当下文化思想的表达?

皮康首先以“有争议的回归”这一章节展开了装饰坎坷的回归历程。谈到“回归”,首先要分辨它何时“离去”。尽管装饰为现代主义先驱者们谴责,装饰从未在现代主义建筑中真正消失。无论是密斯·凡·德·罗的结构装饰性表达,还是勒·柯布西耶的混凝土模板纹样,都可以说是披上了建构外衣的装饰,掩藏在建筑师的其他诉求之下。在后现代主义到来之时,装饰虽然被重新提上议程,但仍未敌过象征主义和符号学在讨论中的重要性。这样的局面直到1990年代中期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到来才被真正打破。

然而装饰主义真的完整回归了吗?皮康继而论述,当代建筑中的装饰与西方基于维特鲁威经典建筑学传统的装饰是不同的。当代的装饰主义基于质地、图案和拓扑学,在某种程度上,装饰与立面的不可分割性赋予了装饰功能属性。在之后的两个章节中,皮康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当代的装饰与传统的装饰在主观性和政治性上的延续。也正是这种延续,揭示了装饰与建筑的本质关系。

皮康从多个方面阐释了装饰的主观性。装饰的主体一是建筑师本人,二是业主或使用者,三是观赏者、路人。直到19世纪末,西方的建筑装饰的主观性和政治性都被这3组词汇紧紧联结在一起:美与欢愉,社会地位与阶级,交流与知识传播。装饰既是一个美学问题,又是一个经济问题,因为其昂贵的材料和复杂的工艺,几乎直接意味着财富。同时,装饰也是政治、哲学和意识形态的传播媒介,用以营造权力的场所。这些装饰的功用,除了美与欢愉在当下显性回归,其他几点则在当代建筑中表现得较为隐晦。

皮康同时指出,装饰的回归除了得益于技术手段的助力,其根本原因是建筑内外关系变化导致的建筑设计范围的变化。随着室内功能的演化,建筑内外的脱离,留给建筑师的设计任务越来越从结构内核趋向于表皮。当代的装饰语言通过众多的建筑表皮勾勒出城市的空间权力关系,只是其所表达的含义更为复杂、多元,而难以如西方经典建筑学中的五个柱式那般线性直接。

本书中,对于当代建筑装饰的语言体系,皮康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我们跳出当下建筑教育和实践语境的惯性思维,在讨论建筑空间与建构语言之余,重新审视几乎被我们忘却的历史。这对于探究中国传统的装饰语汇与当代的关系同样适用。□(撰文:刘焉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建筑师都市装饰
胖胖的“建筑师”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穿越水上都市
当建筑师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DIY节日装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