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中国
——构建共同体”:聚焦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城市馆

2018-06-19汪硕WANGShuo

世界建筑 2018年6期
关键词:苏州社区建筑

汪硕/WANG Shuo

1 “穿越中国·主宾城市苏州”板块展陈设计

2 “工作”

3 “居住”

4 “消费”·“慢村共建计划”

5 “文教”·“大利村再生项目”

前言

回应本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冯娜·法雷尔和谢利·麦克纳马拉提出的“自由空间”(Freespace)的总主题,由北京设计周主办、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城市馆“穿越中国·构建共同体” 展览呈现 20余个中国社区构建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研究探讨了“公共的潜力”(斯塔沃·斯塔维德,Stavros Stavrides,“城市公共资源”),用综合性设计思维重新定义并诠释“社区”“共同体”,强调了参与性和包容性。探索倡导社区建设新形态的最佳实践和项目,关注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社会、文化和产业生态机制的构建。

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形态还有城市社区之间的关系发生着诸多变化。人们对从居住、办公到公共空间等一系列人居环境的质量愈发关注,设计可通过其所思所为对中国城市经济产生的影响就愈为深远。同样,年龄结构和社会的转变也驱动着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新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和城市实践者们开始对其自身角色的文化身份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实践也带来了更多元的成果。

继 2014 年、2016 年连续两届参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官方平行展,今年“穿越中国”系列展览再次亮相威双,将继续探讨当代中国背景下建筑实践与社会经济变化过程之间的密切关系。

2018年5月的威尼斯,一改往常欧洲阴晴不定乍暖还寒的天气,伴随着两年一度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开展日,一连几日持续的艳阳高照,将这座被弗兰切斯科·珊索维诺(Francesco Sanovino)称为“建立在不可能之上”的历史名城照耀得颇为生动。此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官方平行展——中国城市馆“穿越中国·构建共同体”的展场位于威尼斯建筑大学特隆宫。这所哥特式建筑始建于15世纪末,是威尼斯建筑大学位于威尼斯主岛的校区中唯一一所面朝大运河的历史建筑,自San Stae码头下船,顺着蜿蜒的小径步入建筑中发现其中还藏有一座小巧的意式花园,这种水泾与内庭花园空间的体验与今年城市馆主宾城市苏州的体验颇为呼应。

此次“穿越中国·构建共同体”展览由6个主题板块组成, 分为“工作”“居住”“消费”“文教”“休闲”“移动”,从历史街区、到城中村再到乡村,这些案例涵盖中国不同地区,每一个主题都为社会文化的集体构建提供叙事论点。将概念和实践策略融为一体,动态地存在于一张共同创作和融汇知识的再生性网络中。调动现有生产关系和传承脉络,将社区构建的各方置于同呼吸、协同发展的全新关系中,形成新的社区模式。

特隆宫展厅首层是“穿越中国——主宾城市苏州”带来的特别板块展区。两组竖向排列的展架,还原了苏州沿水系而生的街道,又象征着苏州传统宅院的门和窗,而展品就点缀在其间。参观的人穿梭于门窗之间,观察着苏州这个具有活力的城市。这是“穿越中国”系列展览第二次在威尼斯建筑大学特隆宫举办,在特隆宫这座与苏州有着某种共同特质的历史的空间中,呈现着苏州古城中城市更新的案例。

“苏州主宾城市”板块策展人吴文一在接受《世界建筑》的采访中介绍到,此次展览带来的展示项目为人们呈现一座具有邻里感的城市,“保留城市特质,避免千城一面”是这次策展时关注的基本点。苏州平常人的生活并不在博物馆图书馆的文献中,而是存在于居住在小街巷中的人。

展览选取了5个院子、5家人、11个案例,试图通过这些普通、真实的生活案例探索这些“全球城市发展的课题”,寻找一种“苏州的解决办法”。

居住在这5个院子中的人,有的是店家,有的是公益组织,也有普通人。这些院子中,大多都是上百年的著名民宅,但针对每个院子的更新方法都各不相同,有的是典型苏式建筑,有的是古老的传统江南民宅。其中有的宅院曾经破坏严重,但现在都还保留着基本的居住功能。通过对城市细微的物理空间改变,使这些民宅不再作为私有空间,而是开放的、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公共空间。同时,在展览中生动地呈现了5户人家,他们的创业实践,他们的人际关系都值得我们关注。这些改造都旨在希望古城与现代人的生活和谐相处。

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是关于改善城市交通的研究案例,试图针对围绕交通发展进行的老城更新提出积极的策略和方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应鹏谈到,干将路的现状存在切断城市肌理,交通速度过快影响周边业态的发展等问题。应对现状,他提出为了保护古城,将三车道改为两车道,采用三维手法组织交通,营造步行空间,并探索多种方法来缝合破碎的城市空间,激活商业活动,保护古城文化,恢复古城街道的人气,将自由的公共空间还予苏州市民。

201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带给中国苏州一次机遇,古城与人的和谐相处、永续发展是此次“穿越中国——主宾城市苏州”展览所探讨的主题。先辈建造的苏州的园林河道,而这些人的后代在继续维护苏州的院落街巷,小桥流水的同时,继续在这里探讨着未来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苏州社区。

苏州主宾城市板块参展项目包括:

文化机构:初见书房、过云楼

商业实践:花间堂、有熊公寓、金谷里、荷言旗袍、羿唐丝绸、

社区共建:睦邻大院、山塘街菜市场

社会机构:寒香会社

城市设计:干将路研究项目、姑苏“平江路计划”

在特隆宫一楼呈现的是由米凯利·博尼诺(Michele Brunello)的DONTSTOP建筑事务所和OmriRevesz工作室设计的展览装置——“社区群岛”,通过线性的群岛形式,将视觉和文本材料集合呈现通过一组设计装置中呈现出来。展览通过对“共生、共存、共享”主题的空间和意象的反馈,从中挖掘过去和现在分享机制之间的联系。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毕月(Beatrice Leanza)表示,这里的每一个命题都积极回应基于包容共存、文化赋权以及“集体创造性”的政策导则和社区自发形成的秩序之间的有机互动。

1 消费·慢村共建计划

“慢村共建计划”特邀策展人柯卫谈到慢村模式时说到,在茶园村乡村建设中,房屋主人通过出租多余房间的模式,避免了大规模旅游开发对村庄带来的自然生态的破坏,同时提高了居民收益,既保留了居民的尊严,又为他们改造了生活。这是一种将现代化生活引入传统的模式,不仅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实现精准扶贫,更是落实当前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2 文教·碧山供销社·贵州大利村再生·广仁计划

这一主题下所呈现的项目主要是在二线及更偏远的地区进行社区营造、文化的联结,以及根植于地方悠久传统的小规模生产生态的综合实验。如贵州大利村再生项目,通过对偏远村落的历史遗产技艺价值的实现,促进发展的同时也保留本土复原力,通过积极与当地手艺人合作,并于2018年5月与当地木匠合作建造了一栋新的纺织中心,供当地合作社与村民使用。

3 工作·地瓜社区·燕京里·Elsewhere·沈阳工人村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规划一直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优先(如机动交通和大规模兴建住宅),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城市年轻一代和每年700万名的毕业生带来重大机遇。参展项目之一的“燕京里”将1960年代的一座大院改造为混合生活、工作、文化的小社区,是一种对“老友记”般合租生活的实验探索,倡导市民关怀与城市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等。

地瓜社区是一个实验性的社会设计项目,将闲置防空洞改造为多功能社区中心以满足居民需求的再生项目。这个空间的设计与改造,充分考虑了居民的态度与想法。邻里居民密切参与了公开讨论、共同设计甚至投票,从而得出最终方案。

6 “休闲”

7 “移动”

8 苏州干将路古城区段缝合复兴研究项目(图文材料来源:“穿越中国”项目;摄影:Davide Galli,谭海青)

4 居住·插件家·远洋邦舍青年路公寓·水围青年人才公寓·青龙胡同街区再生

住房问题一直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这部分参展项目是探索住房解决方案和经济适用房方面的典范,旨在为房地产行业创造新的可能性:通过“接入”现有城市的“主机系统”,而非大兴土木,来改善城市内租房难人口(从低收入工人到大学毕业生)的生活条件,并得出可扩展的社区赋权模式。

作为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回应,“插件家”通过采用保温隔热的预制复合板,完善成一套包含多功能模块的系统化解决方案。板材内置连接件,非专业人员只需一个工具便能在一天内完成安装搭建,该项目已在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实施。

5 休闲·上坪古村再生计划·天桥艺生活·一起一起青年旅社

如果说1990年代的购物中心和公园等娱乐公共空间是经济自由的缩影,那么随着掌握数字技能的人口越来越多,新兴的“良知消费”开始崛起,消费者逐渐渴望更为健康与有意义的消费。这部分项目展示了一种生态型整体规划方案,其中体验、空间、规划相互交织,有意识地共同服务休闲经济,充分体现了对历史传承、材料、施工方法、美学的尊重。

参展项目“一起一起青年旅舍”其设计灵感来自于音乐节,在室内空间散布帐篷风格的床位,把厨房、办公室等服务功能分隔出去,供住户共享交流,把旅行变成一种新型的社交活动,模糊虚拟与现实世界的界限。

6 移动·摩拜AI数据监控平台Magic Cube

共享单车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性影响:催生了新的集体习惯和更环保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街道样貌进而影响了城市规划策略。相数科技(DATAOJO)为大家呈现来自摩拜AI数据监控平台Magic Cube的数据可视化与互动分析,利用其在出行大数据领域的独到见解与积累,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7 历史·中国的集体形式

单位大院与人民公社奠定了当今中国城乡的社会与空间肌理,其影响在当代中国仍然真实可见。“集体形制”工作坊于2016年和2017年由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访问学校项目与中国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共同组织,由英国建筑联盟学院在职资深导师萨姆·雅各比博士和在读博士 研究生程婧如发起,力图重新审视单位大院与人民公社作为曾经改造中国社会的项目背后的理念,解读他们所创造的社会现实。

尾声

本次中国城市馆“穿越中国——构建共同体”展览最终旨在以“使社区构建成为一个‘实践过程而不是一个结论或结果’为中心”,整理关于中国现代发展的经济和社会 ——空间动态的知识,为当代城市的回应性治理和创新管理提供新颖的论述和实践方向。通过这些长期的社区实践,同时促发了对地区发展所面对的经济分配不均、资源匮乏、社会分化等挑战的新的反思,为城乡转型发展模式和共建机制提出新的思路和微观层面的实践探索。□

展览时间:2018年5月25日-2018年10月19日

展览地点:威尼斯建筑大学特隆宫(IUAV Ca'Tron, Santa Croce 1957-30135 Venezia)

策展人:毕月( Beatrice Leanza )/ 世界学院,米凯利·博尼诺(Michele Brunello )/ DONTSTOP Architettura

苏州主宾城市板块出品人:盛蕾;策展人:吴文一

“慢村共建”艺术总监:斯坦法诺·博埃里;特邀策展人:陈安华、柯卫;特邀学术总监:李丹阳、徐刚、陈冬亮;资深学术顾问:朱建春、王昱东、王晓军

展览设计:DONTSTOP Architettura (Michele Brunello and Marco Brega) 团队:Caterina Fumagalli, Jacopo Nori;Omri Revesz Studio团队:Giada Cossignani

苏州主宾城市板块:苏州和氏设计营造,黑鲸实验室(洪昀、包婉依),朱小凤;技术支持:苏州竣浩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览文字编辑:毕月( Beatrice Leanza),董念(苏州主宾城市);研究支持:唐康硕、张淼(MAT Office)

视觉设计:熔岩设计

“穿越中国城市”项目运营总监:孙群;执行总监:谢丹;项目经理:陈江虹;展览统筹:蔡宏毅;推广专员(媒体联系)周瑶:yao.zhou@chinadesigninvest.org;网站:http://www.acrosschinesecities.org

猜你喜欢

苏州社区建筑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社区大作战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