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中农村地区互助型养老设施现状分析及设计策略探究

2018-06-19陈云凤刘滢CHENYunfengLIUYing

世界建筑 2018年6期
关键词:空巢设施养老

陈云凤,刘滢/CHEN Yunfeng, LIU Ying

1 引言

发达国家针对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做出一定的进展[1],1980年代丹麦出现老年合作居住模式,并创立了首个老年合作居住社区(elderly cohousing community),提倡共享、互助、合作[2];在美国,老年病学家比尔·托马斯(Bill Thomas)提出温室模式(the green house),主张营造家庭交互式的生活[3];在英国,出现了老年妇女合作居住社区(the older women's cohousing),由独居的老年女性组成,强调多样性和包容性[4]。

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空巢化、高龄化、失能化日益加深,探索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出路迫在眉睫[5]。农村互助型养老设施正是针对空巢老人群体而生的一种新型养老设施,农村互助养老被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是介于家庭养老、集体养老和社会养老之外的“第四种社会养老保障模式”,是由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向集体养老模式的过渡[6]。农村互助养老设施基于时间银行1)和互助理念,以村庄为单位,采用“政府支持、多方参与、依托农村、民间操作”的方式,由具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人帮助需要一定照料的老人,强调彼此间的交流互助[7]。我国农村互助型养老设施的发展和研究处于初步阶段,在实际运营和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本文将在建筑学领域对其进行深一步的探究。

2 农村互助型养老设施特殊性分析

2.1所处农村养老环境的特殊性

农村养老和城市养老所处的大环境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文化基础存在很大差异,直接将城市养老的对策和理论照搬过来,无法满足农村养老需求。和城市地区相比,我国农村地区普遍表现出自然资源丰富、居住密度较低、人际交往紧密的特点。同时,受气候条件、经济水平、文化习俗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域农村的建筑样式、空间形态、人际交往等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应紧密联系地域进行互助型养老设施的研究[8]。

2.2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相较于城市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较为单一,农村老年人更注重随意性和自由度,同时随着年龄逐渐增大,老人自理性越来越差,在娱乐、日常洗漱、家务料理等方面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值得注意的是,农村空巢老人因为长时间的独自居住,应对其心理特征加以重视(表1)。

2.3建筑规模的特殊性

农村居住密度普遍低于城市,加上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村互助型养老设施多为低层建筑,一层建筑为主,也符合农村老人的居住习惯,方便老人的进出[8]。农村互助型养老设施所服务的对象多为一个村落或邻近村落的老人,其建筑规模以小型居多,不宜设置得过于庞大,避免资源的浪费。

农村互助型养老设施相对于传统的机构养老设施,功能构成要相对简单得多,设施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具体功能的设置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主要向农村老人提供休憩、娱乐、健身、餐饮、居住等功能,以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生活质量。

3 冀中农村地区互助型养老设施现状调研

3.1 调研目标的选取

河北省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行互助型养老设施的建设,已经取得一定进展。本文选取冀中地区保定市及其下属县的农村地区(图3),调研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共走访村落18个,并选取6处互助型养老设施进行深入调研(表2);同时向入住或有意愿入住农村互助型养老设施的农村空巢老年人发放问卷,收集有效问卷144份。

3.2 现状问题总结

(1)公共设施建设不足,缺少公共互动平台

由于资金限制,或相关意识的缺乏,农村互助型养老设施呈现公共设施建设不足现象,吸引老人前来互动的因素较为有限,老人们的公共互动形式和水平受到限制,如南奇村“互助幸福院”,仅提供场地,缺乏设施用具等,导致老人们不愿前来活动(图4)。

表1 农村空巢老年人主要心理特征及具体表现

2 空巢老人卧室放置鸟笼以驱逐孤独

3 调研区位示意图

表2 实地调研的农村互助型养老设施概况

4 南奇村互助幸福院无人问津

5 小汲店村“互助幸福院”室内空间

6 南大园乡南金庄村“互助幸福院”室内空间夏季闷热

7 小汲店村“互助幸福院”厕所完全忽略无障碍设计

8 南大园乡南金庄村“互助幸福院”厕所

9 南大园乡南金庄村“互助幸福院”室外活动场地

10 受访老人对照明方式的偏好统计

(2)公共空间功能配置、空间布局不合理

调研到的农村互助养老设施空间的设置较为随意,仅设置功能房间标牌,缺乏对具体功能配置和使用需求的考量;同时,空间布局缺乏对整体性的设计,对公共空间和个人居住单元、交通空间及活动流线等的关系缺乏考虑;另外,互助设施在季节气候的影响、与村庄环境的融合等方面缺乏考量。

(3)精细化设计不足,适老性被严重忽略

调研到的农村互助型养老设施普遍存在空间内部的热舒适度较差,通风及采暖设计被忽略(图5、6),同时无障碍设计及细部构件的设计也很粗糙,养老环境的适老性设计被严重忽略,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给居住的老年人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居住质量和舒适度有待改进(图7、8)。

(4)互助空间价值挖掘不足,活跃度不高

调研到的农村互助型养老设施对公共互助空间的价值挖掘不足,空间多样性较为有限,脱离了农村老人村落中形成的自然、积极的互动模式,老人们之间互动的活跃度不高。应对互助型养老设施的公共互助空间进行深入设计,切实考虑农村老人交往互动的需求和特征。

3.3调研农村空巢老人对互助型养老设施的需求及偏好分析

表3 冀中农村地区互助养老设施具体功能的设置建议一览表(★为应设置的功能种类;△为宜设置的功能种类)

11 受访老人对公共空间种类的偏好统计

12 受访老人更希望进行无障碍设计的区域统计图

13 互助型养老设施基本功能运作关系分析图

14 公共空间和居住单元综合设置

15 公共空间集合设置

16 公共空间散点式分布

表4 农村互助养老设施常见空间组织方式

(1)对自然因素的偏爱

通过问卷统计和现场调研观察发现,互助型养老设施中的室外活动场地是老年人互动交流最为活跃的场所(图9),老人们对室外场地中的树木、阳光、自然通风等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偏爱。被采访的老人表现出对自然光的强烈偏爱,超过一半以上的老人(55%)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然光(图10)。

(2)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度较高

受访老人普遍表现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通过受访老人对公共空间种类的偏好统计,了解到农村老年人对花园或室外公共活动空间(86%)、锻炼健身空间(75%)、室内公共活动室(67%)、公共食堂(55%)等公共空间的需求度较高(图11)。

3)对空间适老性的关注度增加

农村空巢老人对空间的舒适度、适老性的关注度增加。高达84%的被访老人表示希望厕所能进行无障碍设计,反映自己弯腰不方便,希望厕所设置坐便器,63%的老人则表示房屋入口处应考虑无障碍设计,希望设置台阶高度降低,并安装方便进出的扶手。接近一半的老人(42%)希望能提供良好的无障碍的室外活动区域,部分老人希望能在厨房、淋浴、卧室空间等也进行无障碍设计(图12)。

4 冀中农村地区互助型养老设施设计策略探究

4.1设计原则

(1)经济性原则:整合现有能利用的资源,发挥集体的积极效应,追求合理的空间规模,实现经济有效运转。

(2)安全性原则:营造安全的互助养老环境,考虑设施与周围环境道路交通的关系养老设施内部环境安全性的营造;养老设施内部器械、娱乐设施设备的安全性需得到保障。

(3)适老性原则: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生理特征及心理特征,提高空间适老性,营造便捷舒适的无障碍养老空间。

(4)健康性原则:对卫生和健康环境的营造引起高度重视,定期进行清扫及消毒,并对老人进行必要的体检,及时发现相关疾病并进行治疗。

(5)互动性原则:创造丰富多样的空间,为不同程度的公共交流提供更多的可能。鼓励老人之间相互攀谈、倾诉、合作、互助,有助于老人形成健康乐观的心态。

4.2功能构成

本文基于对冀中农村地区互助型养老设施的调研和问卷信息的统计分析,对冀中农村地区互助型养老设施的功能构成的建议见下表(表3)。互助型养老设施的运作强调自主运营,共同管理,居住单元是老人们保持一定独立自主性的基础,设施应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居住单元的设置,可通过新设居住单元,或依附于原有的居住空间对其进行适老性改造;室内外公共空间是空巢老人相互联结的重要平台,其具体功能设置应切实考虑老人的需求(图13)。

4.3空间布局

(1)空间组织方式

“串联式”的空间组织方式,不单独设置室内交通空间,从室外直接进入功能单元,室内空间和室外场地联系较为紧密,适合小体量的互助型养老设施;“外廊式”空间组织方式是指各空间单元通过公共外廊道联结在一起,保障了空间单元的完整性,方便到达各个功能单元;“内廊式”空间组织方式是指廊道两侧均设置功能单元,空间布局紧凑,廊道使用率较高,但采光及通风效果受到限制;也可以通过大型空间的过渡,实现各功能单元之间的联通,功能单元之间联系紧密(表4)。

(2)公共空间布局方式

公共空间和居住单元综合设置。公共空间占主导性的地位,除设置少量居住单元外,主要向老人提供日间活动交流的场所,其面向范围是整个村落,应考虑和整个村落的空间关系(图14);公共空间集合设置,位于中心地带。有利于增强功能性,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同时,布置在场地的核心位置,和各居住单元的联系较为紧密,有助于增强互动频率和集体感(图15);公共空间散点式分布,激活整个场地。功能设施和居住单元团体联系更为紧密;同时,老人需要跨越场地去使用不同的功能设施,有利于不同团体中的老年人互动交流,适合规模较大的设施(图16)。

4.4互助养老空间价值提升

(1)传承生活方式,延续记忆场所

农村互助型养老设施的建设应考虑地域文化特色,传承老人们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注重对传统住宅的建筑元素和互动场所的传承,实现记忆场所的延续,有利于唤起老人们的集体感、亲切感,利于集聚和互动[9]。

(2)进行深入适老性设计

保障老年人在不同日常行为状态下(如淋浴、如厕、锻炼、就餐、休憩等)合理的空间尺度,使操作更加简单化、方便化。进行无障碍设计,对建筑细部进行适老化处理,采用缓坡进行高差处理,厕所、墙壁、进出口等必要位置设置扶手。

(3)提高空间灵活化与多样化

可通过灵活的家具布置及隔断方式,对空间进行不同方式的分隔,实现大小空间、室内外空间的灵活转换,同时,也应保证空间之间的视觉、声音联系,应在丰富的空间层次,满足不同类型的互动交流形式的需求(图17)。

(4)增加功能复合性,实现空间多效利用

互助养老空间应考虑不同农村空巢老人的需求,允许不同时段发挥不同的效应,例如,公共餐厅也可以用作公共交流、娱乐、会议的地方,并努力挖掘室外活动场所巨大的潜能,实现使用物件和互动互助的最大化。

(5)发挥自然因素积极效应

通过积极引入和组织自然因素,发挥其积极作用,创造自然、丰富、舒适的互助养老空间。夏季室内引入自然风,可提高室内舒适度,是一种简单、节能、经济的有效手段(图18);自然采光的引入可以提供充足的室内光线,杀菌消毒,还可以丰富建筑室内空间,活跃建筑氛围;绿色植物可以提供良好的景观,调节微气候,刺激人体感官。

5 总结

农村互助型养老设施的发展和建设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提供了新的思路,应针对设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空间适老性差,资源闲置,空间使用率低等问题进行反思和再深入设计。应立足农村现状,深入考虑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避免死板的模式化建设和研究,就地论地,针对不同区域进行深入的特性思考,灵活多变地进行互助养老设施建设。□

17 日本“我家”老年养护中心交流室

18 金淘村村民活动室中的棋牌室(图片来源:1-16 作者拍摄或绘制,17 见参考文献[10],18 见参考文献[11])

注释

1) 由埃德加·卡恩于1980年提出,主张时间银行作为流通的桥梁,用支付的时间来换取别人的帮助。

[1]郑静. 老年人的住宅合作社——美国天鹅市场住宅合作社[J]. 新建筑, 2013(06):136-139.

[2]乔琦, 蔡永洁. 非血缘关系的多代居——德国新型社会互助养老模式案例及启示[J]. 建筑学报,2014(02):17-21.

[3]Abraham N, Delagrange K, Ragland C. Elder cohousing: An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J].Communities. Fall (132), 2006: 60-70.

[4]Brenton M. OWCH–The Older Women's CoHousing Project[J]. 2004.

[5]张潇, 黄涛. 村镇养老建筑新思路[J]. 山西建筑,2015(01):23-25.

[6]郭丹阳. 中国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可行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3:74.

[7]王敏刚. 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研究——以武汉市新洲区冯铺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为例[D].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保障, 2014.

[8]陈凯. 农村集体养老建筑设计研究——以“幸福院”养老模式为例[D].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2012.

[9]刘骜, 薛浩, 冯静. 关注内在需求,重塑社区中心空间——基于“新农村、新邻里”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中心设计研究(浙江)[J]. 华中建筑, 2013(03):41-44.[10]Eckhard Feddersen, Insa lüdtke, 周博等. 全球老年住宅建筑设计手册[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

[11]祝晓峰. 金陶村村民活动室[J]. 建筑学报,2013(1):60-67.

猜你喜欢

空巢设施养老
民生设施非“摆设”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