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旁注射联合干扰波治疗腰背部术后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018-06-19仇瑞飞董建民
仇瑞飞,董建民
腰背部手术后,患者腰背部的疼痛未见明显缓解、加重或复发的病例并非少见。近年来,对腰背部术后疼痛综合征(FBSS)的报道逐渐增多,FBSS指在椎板切除术或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仍有腰部、臀部或下肢的顽固性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1]。由于手术后自身免疫炎症反应、瘢痕形成等原因,FBSS的发生率较高,治疗较难奏效,患者的身心痛苦较大。本文探讨腰椎旁注射联合干扰波治疗用于FBSS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 符合腰背部术后疼痛综合征诊断:(1)腰椎手术病史,术后慢性腰痛及臀部疼痛,无典型下肢根性症状,下肢感觉、肌力正常;(2)直腿抬高试验无典型神经根牵拉症状;(3)经卧床休息、非甾体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排除标准:有利多卡因过敏史,存在严重心肺疾患及消化性溃疡;有出血性疾病、精神性疾病;除外相邻其他节段椎间盘突出引起腰腿痛。共纳入2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1,年龄65~75岁,符合腰背部术后疼痛综合征的诊断,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即腰椎旁注射联合干扰波治疗及对照组(=10)即单纯使用干扰波治疗。
1.2方法 对照组单纯使用干扰波治疗,治疗组则选用腰椎旁注射联合干扰波治疗,腰椎旁穿刺方法[3]:选择腰椎棘突旁2~3 cm,用7号9 cm长针,经进皮点快速进针,直达横突,注射0.5%利多卡因l m l,并测量进皮深度,稍退针后稍向外向下进针,一旦阻力消失即进入椎旁间隙,固定穿刺针,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注射消炎镇痛液5~l0 m l(0.5%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拔出穿刺针,压迫针眼片刻,无菌纱布帖敷,观察有否有恶心、肌力减退及胸闷等不良反应。注射完成后采用韩国产SD-21V负压干扰波治疗仪,将电极杯海绵浸湿后,调整适当吸引压,把电极杯安放在背部疼痛部位,红蓝电极交叉成方形,调整电流强度至患者能耐受的量,治疗时间为20 m in,1次/d。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评分(ODI)。ODI由疼痛的程度、日常活动自理能力、提物、行走、坐、站立、睡眠、性生活、社会活动及旅行等10个指标构成,每项有6个备选答案,分值0~5分,0分为无功能障碍,50分为腰椎功能障碍程度最高。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术前VAS、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0.13、0.29,均> 0.05);两组治疗后1周、6个月VAS、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4,均<0.05)。见表 1。
3 讨论
腰背部术后疼痛综合征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是指由于有创治疗,破坏局部解剖层次,出现无菌性炎症、瘢痕粘连及局部脊柱稳定性破坏导致的腰椎失稳等。而这些因素又是产生腰腿痛的重要原因,其原理是腰背部区域神经支配主要来源于脊神经后支,腰脊神经后支受激惹是产生腰臀部疼痛的重要原因[4]。脊神经后支由脊神经发出,在前支的下方,下位椎体横突的上缘,支分布于腰背部的肌肉、韧带及皮肤组织。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处理主要为保守治疗,而常见的保守治疗有营养神经治疗、椎管内封闭、功能锻炼等及辩证中药内服、针灸、熏蒸、拔罐等中医疗法,但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治疗不全面、症状容易反复等。张守彬等[5]采用椎旁神经阻滞注药配合骨盆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单一治疗,认为两者结合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比较理想的非手术方法。
表1 两组治疗前、1周及6个月VAS、ODI评分比较 分
本研究笔者采用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干扰波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干扰波治疗具有以下作用[6]:(1)镇痛;(2)促进局部血液循环;(3)促进渗出物吸收;(4)缓解肌紧张。笔者事先通过椎旁注射利多卡因可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疼痛,发挥其镇痛的作用,同时可以松解痉挛的软组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再使用干扰波治疗,两者联合治疗作用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1周、6个月VAS、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这证实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干扰波治疗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