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教材资源促进意义建构
——《平均数》教学案例(一)

2018-06-19徐金春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水瓶平均数小明

徐金春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0~92页。

【教学过程】

一、找准起点,明确目标

1.直接揭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平均数”(板书)。

2.交流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平均数吗?你认为,什么是平均数?(学生发言,教师针对性评价)

师:看来,对于平均数,同学们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一些活动来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思考:生活中,“平均数”是一个较常用的数学概念。鉴于四年级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有一定的经验,通过直接揭题和请学生谈谈对平均数的已有认识,能帮助教师了解学情、找准起点,体现“数学学习是基于经验的持续生长”的施教理念。】

二、实践体验,建构意义

1.读信息,提问题。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某小组四位同学在“我是环保小卫士”活动中收集水瓶的情况。(出示教材例1主题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了每个人收集的水瓶数量。

生:小明收集的最多,有15个;小亮收集的最少,是11个。

(根据回答,课件相机出示)

师:真棒,我们获得了这么多数学信息。那么,你能提一个与“平均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提问,课件出示: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

【思考:“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能提一个与平均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吗?”两个平常的学习指令,打开了学生自主收集信息、有效提出问题的“窗口”,有利于其“四能”的逐步发展。】

2.探策略,明原理。

师:对,这个数学问题要求的就是“平均数”。(课件在问题旁边出示:平均数)

师: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解决。(教师着重收集两类作业:第一类是“移多补少”,借助展台交流;第二类是“先合后分”,请学生板演解答)

(1)交流“移多补少”策略。

师:(投影作业后)你是怎么思考的?

生:小红比小兰多2个,小红给小兰1个,俩人就相等了。小明比小亮多4个,小明给小亮2个,俩人就相等了。

师:为什么要“多的移给少的”,而不是“少的移给多的”呢?

生:如果“少的移给多的”,那么少的就更少,多的就更多,不会“平均”了。

师:很好,我们通过“移多补少”(板书)达到了“每人一样多”的目的,求出了平均数。(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动态过程)

(2)交流“先合后分”策略。

师:(指着板演的算式)(14+12+11+15)÷4=13,谁看懂了?

生:先算出“四个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水瓶”,再平均分成四份,就能得到平均数了。

师:很好,这种算法我们可以称为“先合后分”。(板书,课件动态演示:四个人收集的水瓶先汇总,再重新平均分成四份)这样算的数学道理,其实就是我们二年级学过的“平均分”。

【思考:这个过程充满了自主性与生成味。“移多补少”是平均数形成的背景,“先合后分”是平均数运算的方法,这两者都得到了充分呈现。值得一提的是,在交流“先合后分”策略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再现了蕴含其中的“平均分”本质,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让数学生长更稳妥、更牢靠。】

3.辨内涵,悟本质。

师:平均数为“13个”是否说明,他们每个人都收集了13个水瓶呢?

生:不是的,但都与13个很接近。

生:虽然不是13个,但都在13个左右。有的比平均数大,有的比平均数小。

(根据回答,课件出示表示平均数的红线,引导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

师:妈妈知道小明在收集水瓶。同学们,你认为妈妈会比较关心小明的哪些情况?(根据回答,课件创设对话情境、并出示两个问题:你收集了多少个?你们整个小队的情况怎样?)

师: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小明会告诉妈妈“我收集了15个”(课件出示)。对于第二个问题,小明准备了两种回答。如果你是妈妈,更想听哪一种?(课件出示:A.我们一共收集了52个。B.我们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生:更想听第二种回答。这样,妈妈就能知道小明收集的瓶子数超过了小组的平均水平。

生:我也认为是第二种回答,这样就能看出小明的“战况”很不错。

师:有道理。平均数能让我们看出全组同学的整体水平。(板书:整体水平)

【思考:针对“平均数是13”这个解答结果,教师通过即时追问,使学生明确了平均数的虚拟性。在此基础上,教师非常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延伸情境,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妈妈会比较关心小明的哪些情况?整个小队的情况怎样?”帮助其最终把握“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的本质属性。教学,由此走向了深入。】

三、灵活运用,感悟价值

1.基本应用。

师:顺利解决了“收集水瓶”的问题,我们来解决“踢毽比赛中的问题”。(课件出示图1)男生队和女生队,哪个队的成绩更好?

图1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汇报。教师板书:一对一比;比总数;比平均数。为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课件出示表示男、女队平均数的两条红线)

2.变式应用。

师:老师在统计男生队的成绩时,漏了“孙奇同学的成绩”,他踢了22个(课件演示图2:男生队条形图中补上“孙奇22个”)。现在,你认为哪个队的成绩更好?怎么比更合适?

图2

生:人数不同,“一对一”的方法不能比。

生:比两队的总数。(随之招来反对声:人数不同时,比总数不公平)

生:用平均数比较。(学生算出男生队的平均数是“18”,发现女生队依然领先)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男生队的平均数升高了呢?孙奇的“22个”是所有人中最好的,为什么男生队还是失败了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指导)

3.拓展应用。

师:如果男生队和女生队要打成平手,即男生队的平均数也是19个,孙奇至少要踢几个?

(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19×5-68=27)

师:假如孙奇踢的个数比27个多,你认为男生队的平均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孙奇踢的成绩很差,比如只有7个,这时男生队的平均数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师:看来,当其中一个数发生变化时整组数据的平均数就变了。

【思考:教师有意微调了教材例2的呈现方式及个别数据,使学习材料的思辨空间更大。学生经历了“4个对4个”向“5个对4个”的情境变换,再次体会“平均数反映整体水平”的基本特点。随后,教师继续变换情境,带领学生参与“已知平均数、求某个具体数据”的逆向练习,并让学生切身体会“平均数会根据个别数据的变化而变化”。整个过程,“变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学习活动的“厚度”。】

四、总结收获,梳理过程(略)

五、联系实际,综合思辨

师:小东喜欢游泳,他的身高为1.4米。现在有一个水深1.1米的儿童泳池和一个平均水深1.1米的池塘。你认为,小东到哪里去游泳相对比较危险?为什么?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一画示意图。在展示、交流、汇报的基础上,课件呈现池塘、游泳池的截面图,再次强调平均数所反映的是“整体水平”)

【思考:练习中,通过对两个“1.1米”的对比分析,进一步突出了“平均数反映整体水平”的核心要义。另外,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诠释思考过程,有利于其几何直观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水瓶平均数小明
小明照相
迷宫弯弯绕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不一样的平均数
做不到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
折叠压缩运动水瓶
星座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