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贤文化●明本

2018-06-19

中国盐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德性立德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七次全会上指出,“修身立德是为政之基”,他强调“既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修身立德是为政之基”,“正心修身、涵养文化”是“为政之本”的重要思想,既可指导治国理政,也可指导社会治理和企业治理,包括企业如何“明本”这一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本”的字义

“本”的字义为“长在木下的根”,《说文解字》解释为“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如果树没有根,就无法吸收养分,也就无法生长,故名之为“本”。从这个角度上扩充开来讲,“本”是人和动植物的生命之源。因此,人和树一样要有“根”或“本”才能生存发展,而人的“根”或“本”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人的德性,儒家称之为仁或良知,道家称之为德。人若离开了为人之“本”则不成其为人,甚至与禽兽无别,所以孟子说人的德性(仁或良知)是人区别于禽兽的“几希”。企业是由众多人组成、立于天地之间有生命力的组织,同样有它的“本”,企业若要持续生存发展,同样不能离开“本”。那么企业的本是什么?《贤文化纲要》明确指出“员工为企业之本,本立则企业固;科技为兴盐之方,方举则企业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掌握在员工手中,所以员工就是企业的核心生产力,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之“本”。一家企业如果人才兴盛,必然事业兴旺;只有筑牢企业之基,稳固企业之本,企业才能够如有本之木苍翠茂盛,如有源之水奔流不息。

二、为何要明本

“明本”为何十分重要?试从“本末”关系来理解。

“本”与“末”相对。《说文解字》解释“末”为“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对于树木来说,“末”指的是树枝、树叶。枝叶的茂盛依赖于根系的发达,只有树根牢固,根系健壮,才能够枝叶茂盛;枝繁叶茂亦反哺树木,彰显树木的生机和活力。《大学》开篇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圣先贤告诉我们,做事若要符合“道”,首先要明白“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个理,换言之,也就是要“明本”,要抓住事物的“本”。做事要分清本末,这样才会有始有终,如此才能接近“道”、符合“道”,才能够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最好。所以,本与末相辅相成,末以本为体,本以末为用。经营企业也是这样,要明了人(员工)是企业生存发展之本,只有培育好人才队伍,使企业的根基牢固,才能够明本达用,成人成事,百业兴旺。

三、如何明本

个人要明本,企业也同样要明本,这是贤文化的明确主张。但细论之,个人在明本方面的修行,与企业明本的修行,还是有所不同,需要详加论述。

(一)个人如何明本

作为个体的人,当如何在其人生中“明本”并紧紧抓住“本”不放?《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认为,修身是人生最根本的事,别的事都是“末”,如果没有抓住“本”,没有修好自身,要想达到家齐、国治、天下平的目标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人生在世,会面临很多复杂的现象和矛盾,《大学》这部经典跳出纷繁复杂的万象,告诉人们要走好成功的一生,抓住“修身”是最根本、最关键的,修身是人生成功的保障。这种以“修身”为人生之“本”的哲学思维方式,教人在众多矛盾中抓主要矛盾,在主要矛盾中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理清做人做事的思路,找到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就是个人的“明本”。

明确了修身是个人之本,那么,又该如何修身呢?儒家的另一部经典《中庸》点出了修身的方法:“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这就是说,修身要努力做到仁,而仁的表现是“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说仁者爱人,若要爱人须从处理好身边最亲近的人伦关系做起,让亲近者感受到自己的仁爱之心,让贤达者体会到自己对其的尊敬之意,这就是儒家说的“亲亲、尊贤”。“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修身,必须从处理好身边的人伦关系做起。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观点,他把“仁”视为君子所应当务的本,并提出君子务本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他在回答弟子如何做到“仁”时指出,“孝悌”为仁之本,孝即对长、对上要有恭敬之心,悌即对幼、对下要有友爱之心。人若能从“孝悌”做起,以恭敬之心待长、以友爱之心待下,这样离仁就不远了,也就接近人之“本”了。这也是说的修身必须处理好身边的人伦关系。

(二)企业如何明本

如前所述,人之本是修身立德,彰显人的德性,以身边的族群为中心、以德性为亲和力,向外辐射构建和谐稳定的社群关系。如果把企业视为有生命力和生命周期的组织,那么,企业的明本,实际是个人明本的放大或推广。企业由员工组成,他们围绕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因此,从结构和基础上讲,员工为企业之本,员工队伍强,则企业的生命力就强;员工素养高,则企业的发展水平就高,这是一个简单易懂的道理。而员工之强就强在责任心强、奉献精神强、爱国之心强、业务能力强;员工素养之高就高在思想觉悟高、道德水平高、做事风格高、看问题视角高。所以,高素质的员工团队是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正如《贤文化纲要》所言“本立则企业固,方举则企业强”。

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角度来讲,建立企业这样一个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以企业为工具或平台,实现人类的各种理想,包括儒家所说的“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因此,“以人为本”无疑是建立企业这一现代经济组织之初心和使命。企业之明本,即是清醒地把握人是企业的出发点和目的(主体),而不能反过来将人作为企业的工具,正如《诗经·大雅·荡》所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如果忘记初心和使命,企业也无法长久。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人是企业之“本”,企业是实现人类价值与理想的载体;而人之本是修身立德,故企业之本也是修身立德。

如果说作为个体的人“明本”必须从处理好身边亲近者的人伦关系入手,那么,作为企业的“明本”,则必须从提供产品与服务入手,在不断解决市场供需矛盾、满足人们的幸福美好生活所需的过程中立企业之德,以德性的力量亲和客户、合作伙伴、股东等企业的周围关系,形成共生共长的命运共同体,使企业长生久视。而这些实质上仍然是为了人。

正因为企业的明本具有如此浓厚的人文特质,当前有很多企业在探索和实践如何把传统文化导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以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不断向“以人为本”的目标优化和创新。如方太集团的方太儒道管理模式,我们中盐金坛公司的尚贤管理模式,等等。方太集团的儒道管理经验表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是从与其他企业同行的相争中产生,而是在自身的创造、突破中产生和提升。企业只有从以人为本出发,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人性化满足程度,才能具备真正的市场竞争力。方太集团认为,企业管理的本质是引导员工修炼内功,修身立德。

中盐金坛公司贤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精神,融合现代科技文明之资源,把“尚贤慧物”作为“明本”的实现路径,以科技创新、人文创新为动力,持续探索盐产品的创新和盐矿资源的综合利用,调整结构,延伸产业链,建立“有限资源,无限循环”的发展模式,达到企业永续经营的新境界。

“员工为企业之本,本立则企业固;科技为兴盐之方,方举则企业强。人文科技,二者不偏。若此必汇通中西,融贯古今,明本达用,人成则事成,事成则业兴。”这是中盐金坛贤文化对企业如何明本的独特阐释,也是金坛盐矿开发三十年的经验总结。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对企业之本理解得更加深刻和精准,企业的健康发展之路才会更加广阔。

猜你喜欢

德性立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谁远谁近?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