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盐文化解读

2018-06-19

中国盐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盐业文化

一位哲学家曾经有过如此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形象地说明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文化是历史的投影,是漫长发展史中不断沉积的精神产品和艺术产品之总和。

近年来,文化史已成为专家和媒体越来越感兴趣的话题。一些茶文化、酒文化、盐文化、姓名文化、服饰文化的研究,形成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的热潮。而盐文化深奥无比、仪态万方的画卷正在逐步展现,引导我们以新的目光去关注它,思考这一崭新的命题,有着深远的意义。

过去,盐业研究专家单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入手,只限于在科技史和经济史两方面,而盐文化就像无人开垦的沃土,尚待耕耘。其实,盐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博大精深。在与人类文化发展基本同步的盐业历史演进中,不仅有盐业自身形成的文化积淀,而且有盐业对人类生活多方面的文化投影。历史悠久的盐业,既是文化结胎的载体,又是文化传播的媒体。在中国文化系列的内容中,都能追寻到盐文化的踪迹。因为盐文化有着显著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连续性,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渗透力和传播力。盐见证了人类文化的进程,是我们理解历史的钥匙。因为人类智慧灵光的闪现和文化意念的萌生,都是因盐而诱发的、引起的。有人说,如果说人类对盐的追求,推进了历史,那么,文明则是沿着盐的轨迹前进的。

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与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潜移默化,已深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我国各地域文化的基本骨架。这些文化所表现的不同,只是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而呈现出的地方特点。如果说,中华文化比作一座万紫千红的花园,那么,盐文化就是构成这座花园的奇葩。如果说,中华文化喻为一条波澜壮阔的江河,那么,盐文化就是组成这条大江的溪流。

提到盐,人们并不陌生,它最平凡的物质,与水、火、空气、土壤构造人类生存的五大要素。可以说,盐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它的每一颗结晶体,无不写满了对人类文明历程的诠解。

盐的传说

食盐不仅是每一个人生命体液中不可缺失的溶剂,也是人类生活和饮食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调味品。同样,古老的盐业产生大量的文化底蕴,也流传许多脍灸人口的风情习俗。

盐的发明时代,约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盐的提炼过程并不复杂,关键在一个“煮”字,将海水变成盐,通过“煮”即能完成,古代的制盐都是这样的。

古时有个名叫张羽的勇士,他在海边架起神锅,煮起海水,煮得大海沸沸扬扬,惊动了深宫龙王,要他交出龙女。最后,张羽煮大海煮来了美好的爱情,也煮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盐。因此,便有了凤沙氏煮海水熬为盐的传说。食盐是煮出来的,已成为不争的历史事实。从前,我国许多地方曾经流传一些如“白鹿饮泉”“牛诋地出盐”“群猴舔地”等民间故事,表达人们盼盐惜盐的良好心愿。相传古时,四川省元谋县的西邻大姚县,有一个彝族姑娘牧羊时,看到羊群跟着带头的白羊,在一块潮湿的地上舐土,她在当地掘井取得了盐水,因为是白羊带头发现,就叫白羊井,后来改为白盐井。

据《清一统志》载:“唐有李阿召者,牧黑牛欲於池,肥泽异常,迹之,池水皆卤泉,报蒙诏开黑井,井民世祀之。”在发现800万年腊玛古猿化石的禄丰西边,还有一个黑盐井。传说古时,有一位牧童看到一头黑牛常来这里饮水,身子肥壮,光泽异常,彝族人尝了泉水,发现有咸味,取卤水浇在火塘木炭上,黑炭上都是白盐。因为盐泉系黑牛发现,就叫黑盐井。这个把火把和盐联系在一起的传说,可以说是盐文化的萌芽。黑盐井附近还有一个猴井,传说中,古时彝族人看到有猿猴经常来这里饮水,因此得名称猴井。

我国的象形字十分丰富,赋予无限的想象力。苍颉造字,赋予汉字许多令人看得见又摸不着的文化魅力。从古代繁体字的“鹽”中,是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象形文字,下面那部分表示工具,左上是一位朝廷官员,右上是盐。说明盛物的器皿中有人在煎卤,也表示国家对产盐的控制。俗话说:“天生的叫卤,人造的叫盐”,说明盐是卤水提炼出来的结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盐也成为:“国之大宝”(《三国志·卫凯传》)。《史记卷·五帝本纪第一》载:“蚩尤作乱,财政纪律不用帝令。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汤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孔子三朝记》载:“黄帝杀之(蚩尤)于中冀,蚩尤肢解,身首异处,而且血化为卤,则解州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为解。”而且,蚩尤被黄帝追而斩之,血流遍地,变为地卤,因蚩尤罪恶深重,故百姓食而其血。五千年前,与来自河北的蚩尤九黎部落发生冲突。蚩尤部落人强马壮,武器精良,善于凶猛作战,先是蚩尤用武力击败了炎帝部落的人,占邻了九洲,黄帝及联合其它一些氏族,利用天气变化,乘胜击败了蚩尤的部落士兵,生擒了蚩尤,捍卫盐池重地。也是说,黄帝与蚩尤的逐鹿中原之战,是因争夺盐而引起。传说归传说,但是盐被人投以感情的色彩,成为人们表达喜怒哀乐的神圣的灵物,崇拜的偶像。然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奇风异俗。通过这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人们扬善惩恶的人生观和伦理观,寄寓良好的愿望,寄托美好的未来。

自古以来,宗教是世袭流传十分火红的,多少朝代的善男信女,上庙进香,入寺烧纸,跪拜塑像,以祈祷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在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盐的庙宇中,当数“盐神庙”。它座落在“天府之国”四川的罗泉镇,堪称为世界奇庙。相传春秋时期,管仲被齐恒公任命为卿后,他大力发展经济,利用官方力量发展盐铁业,制定中国盐政首部大法—《正盐筴》,提出课收盐税的方法和标准,成为管理盐业的祖师爷。为祭祀春秋管仲治盐兴国,1868年,由盐业主钟氏集资达1.8万两白银筑建的盐神庙,从清朝至今,游客不断,香火缭绕。这样,酒业数酒仙杜康,诗坛算诗圣杜甫,盐业有盐神管仲,则为礼拜膜顶的偶像。其实,中国盐业的行业神比较多,既有黄帝臣宿沙氏、李冰、张道陵,梅泽、开山姥姥等。

(一)宿沙氏。宋朝罗泌《路史·后纪四》载:“今安邑(山西夏县)东南十里有盐宗庙……凤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六《河东·解州·安邑县》引吕枕的话说:“宿沙氏,煮海,谓之‘盐宗’,尊之也。以其滋润生人,可得置祠”。《太平御览·世本》称:“宿沙氏作盐”。下注说:“宋志曰:宿沙卫,齐灵公臣。齐滨海,故卫为鱼盐之利”。由此,宿沙氏是山东半岛一个部落的首领,又有人说他是炎帝神农氏的“诸侯”。因他发现煮海为盐而有功,不仅在山西运城,而且在江苏一带仍被人奉为盐宗。

(二)张道陵。在四川自贡地下到处是“化石盐”,张道陵发明凿井汲盐,取名为“陵井”,此井直到唐宋还在大量出盐。盐工们凿开时,总要将张道陵的牌位,供奉在井旁,焚香祭祀,求他为盐井保护神。四川自贡市,有丰饶的盐卤资源,独特的井盐生产,精湛的工艺技术,繁荣的盐业经济,宏伟的盐场景观,还有众多而保持完好的盐业遗址、现场、文物、史籍。自贡有着2千年井盐生产历史,走过了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到因盐设市的道路,终于成为国家级历史名城,有着“千年盐都”之美称。1959年10月1日,当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到自贡视察工作,提议由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亲笔题写馆名的盐业历史博物馆,为搜集和管理盐业的生产历史文物资料,开展科学研究,弘扬盐业精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今,它成为国际博物馆协会列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七大博物馆之一。

盐的风俗

在我国新疆一带,男婚女嫁,保留饮盐水习俗。他们称盐为“土孜”十分神圣。每逢洞房花烛夜,就会出现新郎新娘争抢盐罐的热闹场合,抢到盐罐,谁以后说话就有份量。还有塔尔说话流行喝盐水的趣俗,在新人结婚的仪式上,证婚人端来一碗盐水,用左手给新娘喝一口,再用右手端给新郎喝一口,表示两口子以后同吃同住一家人。维吾尔族人如是脚踩着盛盐的盐罐或盐赌咒,表明是最严厉的形式。如果当着客人的面,将盛盐的葫芦挪个地方,则表示主人已下“逐客令”。在滇西地区,新娘出嫁的马车上必须要有两个筒盐。云南的拉祜族,男方上女家提亲,除了鸡、米和两壶酒,还要有盐和茶叶,显示男方的诚意和对女方的尊重。

过去,在滇西缺盐情况十分严重。怒江贡山县有个独龙族寨子,有的老人平生未尝过盐味,多数山区农民逢年过节或亲友来时才吃盐。灶堂边上挂一块底子盐,在菜汤熟时,涮上一涮。民间视食盐为珍宝,有些乡村农民把“盐宝”供在神龛上,西盟县佤族把存盐看做是财富,傣族把食盐叫做“白色的金子”,白族把筒盐做为结婚的礼品。

盐的风情

在国外,古希腊荷马,曾经对盐的本质进行歌颂。古希腊学家柏拉图,也认为盐和水、火一样,都是最原始,最神圣的构成要素。《圣经》将盐比喻永恒、忠诚和纯洁的象征,盐是“体现永久”的标志。耶酥的门徒马太称那些有福气的人说:“你们是世界上的盐。”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十三节,将人类的精英、社会的中坚喻为“大地的盐”。基督教的教父手册中把食盐隐喻为耶酥的仁慈和智慧。在国外,盐是一种有益健康的结晶体,色白质纯,古代希腊人用盐作祭神的贡品,以示虔诚。在希伯来人的祭祀中,盐被用来作肉类净化剂,用盐以昭其诚。《旧约全书》第三章《利末记》中有句话:“在你们所有的奉献中,必须包括食盐”,并宣称“盐的契约永远有效”。因此,历代朝延官员上朝敬送贡品,自然少不了食盐。在我国夏禹时,盐已被列为贡品,“海滨之斥……厥贡盐希”《尚书·禺贡》。

《圣经·旧约》书中有一段文字,曾经提到用盐擦拭新生儿的皮肤,可以避免鬼怪的侵扰。在欧洲,古人认为保护新生儿的做法,不是把盐放在新生儿的舌头上,而是把他们放在盐水中浸泡。直到1408年,法国人不再采用盐水浸泡或尝盐的方式,改用洗礼方法。在荷兰,这种做法改为在婴儿摇篮里放些盐。

古代欧洲,敬奉盐喻为“健康之神。”古罗马人将盐称做“有益健康的结晶体。”当婴儿出生后,不吸母乳先尝盐粒,父亲选用干净的盐熬沸,用于沾上口水和着细盐,放入婴儿口中,祝福他(她)健康成长。在罗马天主教,至今保留的洗礼仪式中,把少许盐粒吐在对方嘴中,祝愿他(她)纯洁无罪。坚持奉行独身主义的牧师在饮食中戒盐,因为盐会激起性欲。埃塞俄比亚人常常将盐粒含在口中哄小孩。埃塞俄比亚男女青年初次接吻中,她把盐粒吐在对方嘴中,表明两人真心相爱。中世纪的欧洲,在建新房时,首先将盐撒在门槛中,一避邪恶,二图吉祥。在古埃及,人们把盐当作护身符,相信在战场上会安全定胜,逢凶化吉。在法国一些地区,新郎结婚必须带上盐迎新娘入门。在德国,新娘的鞋子里边要撒上盐。

在日本,一些山地的房屋建成后举行庆典,有一项活动就是将盐撒在房柱的周围。在传统的日本戏院里,每次演出前都要舞台上撒些盐,以保护演员不受邪气恶魔或鬼怪的侵入。在国外的婚娶和丧葬的习俗中,盐也带些象征性的意义。1822年,著名诗人雪菜在意大利斯佩齐亚海湾遇难后,遗体火化时,挚友拜伦为他送别,把盐、乳香和酒撒在燃烧的火堆,以此表示自己最诚挚的悼念。

作为待客,盐是能表达情感的方式,远方来客人,欧洲一些地方按古老的习俗,把盐当为礼物,以示作最隆重的接待。我国古代人们对外来迁居的新朋友,赠送礼物首先是食盐。在希腊,对陌生人的到来,先在他右手上放一摄盐以示友好。俄罗斯待客,少不了吃“面包夹盐”食品。著名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在他的《最后的晚餐》画中有一只翻倒在叛徒犹大面前的盐瓶,表示叛逆者死亡的下场。古代英国人在餐桌上放着一只很大的盛盐用具,如果有显贵嘉宾,必须坐在盐具上方;而地位低的客人则是坐在盐具下方。如果座位离盐具越远,就表示人的地位越低。盐是神圣的,如果有人不慎打翻了盐具,就必须撮一点盐放在他的左肩上,因为左边被看成是邪恶的。魔鬼是从那儿没法侵入,只有盐才有法力,正如荷兰人说的:“上帝啊,让我们凭借盐的魔力,去惩罚这些魔鬼吧。”

盐的作用

美国作家马克·科尔兰斯基在他的著作《盐》中写道:“丰富多彩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法兰西王国的皇家餐桌摆放有巨大的装饰精美的船形盐,珠宝船里盛放着盐。船形盆既是盐瓶,又是国家之船的象征。盐既象征着健康,又象征着保存之道。它所传递的信息,统治者的健康是国家稳定的标志。”

盐在历史上,曾经被当作通货使用。唐代元稹说过:“自岭以南以金银为货币,自巴以外以盐帛为交易。”早在元代流行的云南盐币,都是宫方发行,盖有君主印记的,它一直使用到民国时期。英文“薪水(SalarY)一词,就源于拉丁文的“买盐钱”(Salariun),那是指罗马时代发给士兵买盐的钱。罗马帝国时期流行一条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其中一条大路就是盐路。

在古代的中东地区,盐十分珍贵,可用来兑换黄金。在非洲的黄金海岸,古代有一段时期,一把盐可以换一个奴隶,少数地区甚至把盐看到比奴隶更重要。六世纪时,摩尔人在撒哈拉沙漠南部贩卖食盐的价格是一两黄金换一两盐。在东非,用食盐可以换到任何一种商品。中世纪的非洲内陆地在闹盐荒时,一些家庭为了一把盐,竞将自己的子女卖身为奴。死海沿岸的阿拉伯国家的商人,用盐可以换到黄金和大理石、珠宝作奢侈品。六世纪时,在撒哈拉地区,摩尔商人常以一盎司的盐交换同等重量的黄金,威尼斯商人经常贩运到君士坦丁堡去换香料。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经描写过:“威尼斯光彩夺目的财宝,与其说来自香料的贸易,还不如说来自平凡的食盐。”古时的荷兰和瑞典等国家,对触犯刑律的人,规定在一定时期不准吃盐,以作为严厉的惩罚。因为犯人不吃盐,在头几天就会食欲不振,大量出汗会虚弱,以后就会手足酸软,四肢无力,身体慢慢地虚脱而昏迷不醒,逐渐走向死亡。也是说,严惩犯人不吃盐,等于宣告他们的“死刑”。古罗马人在盐矿通往罗马的路上,警卫森严,以防盐贼的掠夺。当时,盗盐是大罪,轻则坐牢,重则处死。史书记载,十八世纪偷盐入狱者达一万余人,可见食盐贵如黄金,甚至重于生命。在某个年代,日尔曼民族的哈脱和希连明都尔两个部落,为了占领和争夺一条产盐丰富的河流而挑战,互相厮杀,最后,哈脱部落全被杀掉,人头落地,血流成河。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封锁食盐进入解放区,有的地方竞用100市斤粮食才能换1市盐。因为争夺盐,曾经发生许多战争。

另外,食盐充当货币作用,公元十一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国,他记叙当时盐做交换价值:“其所用之货币则有金条,按量补值,而无铸造之货币。小货币则用盐,每块重约半磅。”还说云南产盐:“建都产盐,居民煮盐,范以为快,作货币用。”可见盐作货币,在历史上贸易中起到价值尺度的作用。当货币贬值,物价暴涨时,它起到保值作用。即使渐渐破损,仍可自家食用。古罗马和古希腊人最早用盐购买奴隶,如果那位奴隶劳动不努力,奴隶主就会咒骂:“他不值那么多盐。”古时的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将盐块称为“阿莫勒斯”,意为“王国之币”。

盐的文化

我国是个古老的文明邦国,流传许多美文佳诗。无论饮酒,或者喝茶,都形成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作为人们每天开门七件事之一的食盐,都极少有人吟它赞它,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尽管古往今来诗词赋文,浩如烟海,但描写盐业劳动者的作品十分极少。象杜甫“汲井岁骨骨,出车日涟涟”的诗,卢伦“潮作洗田雨,云成煮海咽”的诗,还有著名诗人林希五在《盐丁词》所咏道:“小人(盐民)业此已白头,终岁勤劳为官使。输官终日有定额,额数稍亏立追此。民秤百斤官三十,官私三倍岂易抵。另有地租须完纳,更无赢余畜妻子。别顾营生无生营,语咽心酸眼含涕。我为太息发长歌,生计艰难乃如此。”都是记述盐民劳作的苦难过程,这样写盐的诗文确实极少。

唐代刘长卿《海盐官舍早春》诗,白居易《盐商妇》诗,杜甫《盐井》诗,宋代苏轼的《诸葛盐井》诗,范成大的竹枝词,陆游的荣州诗,王安石《收盐》诗,柳永《煮海歌》诗,都是中国古代盐业诗词的代表作。在百姓说笑中,在民间史籍上,曾经流传和记载许多与盐相关的盐船调,盐工号子,咏盐的歌谣,歇后语等等,形成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盐文化积淀层。

最早的咏盐诗,要数北宋词人柳永《煮海歌》。在景祐宝元间到明州(今舟山群岛)作晓峰盐场官,为了表达“悯亭户苦”和愤然不平的情感,他写诗咏道:“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晒咸味加,始灌潮波溜成卤。卤浓咸淡未得问,采樵深入无穷山。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浓涛变为雪。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周白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本朝一物不失所,原广皇恩到海滨。甲兵洗尽征输辍,君有余财罢盐铁。太平相业何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柳永(1004~1054),字耆卿,崇安(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部,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多为作词,仅存《煮海歌》诗一首。作者通过描写古代盐民在春夏时节刮泥溜卤,煮海晒盐的情景,揭示了盐民将“浓涛变为雪”的辛劳过程,这是一首现实主义的优秀诗歌。

在元代,王冕是位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含浙江)人,他的诗爱写隐逸生活,部分作品能反映人民疾苦,语言质朴,不拘常格。如《伤亭户》诗云:“清晨度东吴,薄暮曹娥宿。草床未成眠,忽起西邻哭。敲厅问野老,谓是盐亭族。大儿去采薪,投身归虎腹。小儿出起土,冲恶人鬼篆。课额日以增,官吏日以酷。不为公所干,惟务私所欲。田关供给尽,鹾数屡不足。前夜总催骂,昨日场胥督。今朝分运来,鞭笞更残毒。灶下无尺草,瓮中无粒粟。旦夕不可度,久世亦何福。夜永声语冷,幽咽向古木。天明风启门,僵户挂荒屋。”此诗描写古代盐民艰难采盐和度日如年的悲伤生活环境,也无情刻画盐亭族的凶恶面孔和残酷手段,令人读后,催人泪下。

明代郭常五,曾任长芦运使,在《悯盐丁》诗中写道:“煎盐苦,煎盐苦,濒海风霾恒弗雨。赤齿茫茫草尽枯,灶底无柴空积卤。借货无从生计流,十家村落逃亡五。晒盐苦,晒盐苦,水涨潮翻滩没股。雪花点散不成殊,池面平铺尽泥土……”。作者真实地描写盐民晒盐的艰苦辛劳的情景,也描出当时人们煎晒制盐的真实场景。

明末渚生吴嘉纪(1618~1684),江苏泰州(今东台人),蛰居安丰盐场,生活贫困,其诗作抒发忧国之思,咏叹人民疾苦。他写过《海潮叹》、《风潮行》和《临场歌》,多是以反映盐民的疾苦为题材,尤具特色。如《海潮叹》诗曰:“飓风激潮潮忽来,高如云山声似雷。沿海人家数千里。鸡犬草木同时死。南场尸粟北场路,一半先随落潮去。产业荡尽水烟深,阴雨飒飒鬼号呼。堤边几人魂自醒,只愁征课促残生。敛钱堕泪送总催,代往运司陈此情。总催醉饱入官舍,身作难民泣阶下。逑异告灾谁见怜?体肥及遭官长骂”。这首诗记录了海潮给苏北沿海地区的居民所带来的灾难,并揭露当时朝廷统治者的冷漠和凶残。前八句写天灾,描绘出一幅飓风大作,海潮猛涨,生灵涂炭,屋庐为圩的惨状。后八句写人祸,政府催逼赋税,毫无体恤之心,最后总督逑异告灾一段,极尽嘲讽之能事。此诗语言真朴,感情诚挚,体现了诗人的写实情。以性情胜,不事雕饰而自然真切,运用白工手法,使读者读来倍受感动。“悲哉东海煮盐人,尔辈家家是苦辛。频年多雨盐难煮,寒宿草中饥食土”。“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吴嘉纪诗学杜甫,风格沉郁,语言苍劲,多是同情盐民,歌颂盐民的劳动生活,在明代遗民诗人颇有特色。

早在元代,民间诗人许有壬以诗呤之:“鼓声震荡冯夷宫,帆腹吞饱江天风。长年望云坐长啸,移驾万斛凌虚空。主人扬州卖盐叟,重楼丹青照窗牖。斗帐香凝画阁深,红日满江犹病酒”(贾客乐)。描写了当时扬州大运河贩盐的繁忙景象。唐代杨维桢在《盐商行》诗中写道:“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千金宅,但愿盐商千料舶。大农课盐折秋毫,凡民不敢争锥刀。盐商本是贱家子,独与王家埒富豪。”由此看来,盐船的云集,有力推动当地盐业的繁荣和盐商的财运。古往今来,盐业是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具有鲜明经济特征的文化产业。

在科技发达的当今时代,古老的盐业也焕发青春光彩。

“巍巍井架插云霄,钻透岩心索卤苗。惊醒地龙千载梦,长喜吟天娇看今朝”。无论在盐矿,还是在盐场,那卤液翻腾,硝晶澄澈,涌出千堆雪,这雪,就是晶莹洁白的盐。有人夸盐“皎洁如凝雪,晶莹似结冰”、“烈火煎熬纯且洁,水肌云骨献人间”。又有人撰联赞盐:“尽国宜人功留四海,煎霜煮雪品重调和”。总之,食盐走向寻常百姓家,调羹五味,福利万民,也成为文人笔下的讴歌话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可谓方方面面,光用盐达1.6万余种,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畜牧业、医药和国防等诸多领域,给盐文化增添极为丰厚的内涵。

盐文化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它作为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也是良莠互见,长短并存,需要我们采取理性的,批判的态度,对古今盐文化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吸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探寻盐业的智慧之光,挖掘与时俱进的现实愿义,才利于构造和谐盐业,焕发古老盐文化的迷人风采。

猜你喜欢

盐业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
谁远谁近?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