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开课应该怎么上

2018-06-16何志明

关键词:教育思想借鉴公开课

何志明

摘 要:伴随着新课程标准各种教学理念的产生,研讨课、科改课、观摩课等形式多样的公开课也层出不穷,对公开课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个人认为,评价一堂公开课是否优秀,亮点毋庸置疑是其中的一个标准,但也不能忽视公开课是否符合学科的特征以及能不能给听课者带来一定的收获这两个标准。

关键词:公开课;教育思想;学科特征;借鉴;发人深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9-078-2

前一阶段,听了两堂区公开课,一堂是《黔之驴》,一堂是《观刈麦》。两堂公开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分析,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欣赏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应该说,这两堂公开课,既没有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的独特教学法,也没有高深莫测、发人深省的惊人之语,即便是多媒体的运用,也仅仅是几张简单的PPT。毫无疑问,这样的公开课,引起了大家的争议。认同的人觉得,这才是纯粹的语文课、本色的语文课,既没有沦为绚丽多姿的多媒体的附庸品,也没有被一些所谓的高屋建瓴的观点搞得华而不实。反对的人,自然耻笑之不上档次,认为此类课只能是常态课,而称不上是公开课。随着大家探讨的深入,争论的升级,我开始慢慢的思索,什么是公开课?怎么样的公开课才能算是一堂优秀的公开课?

所谓公开课,是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种面向特定人群作正式观摩或示范之用的教学活动。从这个概念上来看,这两堂区级课,都是有组织、有计划,也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所以称之为公开课,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那么,这两堂课是不是优秀的公开课呢?打开各类书籍杂志,你就会发现有关于优秀公开课的评价标准是琳琅满目,各大专家也都是各抒己见。仔细阅读,认真比较,静心琢磨,你会发现,一堂优秀的公开课,其实也并不复杂。

首先,作为一堂优秀的语文公开课,要符合教育规律。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黔之驴》和《观刈麦》两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来看,明显是符合这个教育思想的。《黔之驴》这堂公开课,教授者先是从文章讲了一個怎样的故事入手(虎食驴),然后问驴是怎么会被吃掉的(分析文章有关驴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从中你可以看出这是一头什么样的驴(在分析驴的这些描写中,不但驴的形象很鲜明了,虎的形象也已经昭然若揭了),最后问刻画驴的形象意在何为(即探讨文章主旨)。《观刈麦》的教授者,是紧紧围绕标题《观刈麦》三个字设计教学环节的。教授者先是问学生,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观看到了什么(刈麦);紧接着问学生,诗人仅仅是看到了刈麦吗?(还有拣麦)诗人面对自己看到的场景,情感是如何的?(惜)从诗人的这一情感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同情百姓,关注民生。)

很显然,这两堂公开课,教授者的角色都只是一个引导者,所有环节的所有问题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积极探索,仔细琢磨,最终找到答案的。这个教学思路,是完全符合“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教育理念的。

其次,语文公开课要合乎学科的特征。

正所谓,瓜有瓜味,肉有肉味,你硬是像红楼梦里所提到的那样把一道茄子最终做出了鸡的味道,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已经不是茄子了。所谓符合学科特征,说白了,就是语文课你得有语文味,历史课你得有历史的厚重感,数学课你得有思维的逻辑性……

《黔之驴》和《观刈麦》这两堂课,无疑都是带有浓厚学科特征的。因为这两堂语文课,都带有很重的语文味。别的先不说,至少这两堂课都有朗读,而且读得时间还真不少,开头读,结束读,解读的过程中也读;读得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老师领读,也有学生个别读,还有全班的齐读。听说读写,是语文最基本的素养,也是课堂最有语文味的体现。第二,这两堂课的课堂设计都特别巧妙,思路特别清楚。(两堂课的教学设计在第一点中已经讲过,这里不再赘述。)这两堂公开课的设计,都是紧紧扣住了文本,让学生在读透文本的基础上,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而这样巧妙的教学设计,其实也是语文课语文味的一种体现。因为所谓语文课的语文味,就是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思想、语文情感、语文素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怎么培养,当然是从对每一篇不同文章的解读,不同方式的设计,不同情感的领悟,慢慢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再次,作为一堂优秀的语文公开课,要让人能借鉴。

公开课这一概念,已经明确的提到了,是针对特定人群的,有目的的授课形式。公开课的目的何在?当然是让那些特定的听课人群能力有提高啊。怎么提高?首先当然是模仿啊。

我们很多公开课,你还真别说,水平是真的高。课堂上第一遍听,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好到只剩下拍手连连;探讨会上听专家再一分析,顿时醍醐灌顶,方知其妙;可是回去一琢磨,发现只能是望洋兴叹。那么,这样的公开课,只能是教授者一个人的独舞,而不能带着所有人一起翩翩起舞,最终也达不到公开课的目的。

《黔之驴》和《观刈麦》这两堂公开课,就完全可以让人模仿,让人借鉴。首先,两位教授者都很注重朗读,这既是语文课语文味的体现,也是很值得大家学习,更是大家能学得会的地方。其次,两位教授者的课堂设计都是从语文的特点出发,紧扣文本进行的。《黔之驴》从寓言的特点出发(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紧紧围绕文本(通过解读文本中驴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来分析驴、虎的形象),最后总结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观刈麦》是从解读诗歌的标题入手,然后分析诗歌中的两个画面,最后从诗人面对这两个画面的态度,解读出诗人的形象。这种紧紧围绕文本进行解读的方法,是我们语文课该有的准确方法,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语文的老师应该学习,也完全能学会的方法。

最后,作为一堂优秀的语文公开课,要发人深思。

一堂好的公开课,就好比是一杯好茶,除了解渴之外,还得让人有回味。怎样的课才能让人有回味?一是让人有共鸣的,二是引起人反思的。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多的老师,更倾向于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这应该是好事。这就好比现在的医生越来越借助于各种先进的仪器,去检测病人的病情,效率肯定要比原来的望闻问切来得高。可是,如果我们的教师过分地依赖这些高科技手段,让它最终变成了唯一的手段,奴役了我们教师,使我们教师丧失了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技能,那可能就成为了一种负累,不但无益,更可能有害了。

《黔之驴》和《观刈麦》,一篇是寓言,一篇是诗歌,两篇文章都是需要注重朗读的,尽管朗诵的音频视频网上到处都是,可能还都是声情并茂的。但是,我们的两位教授者,最终都还是保持了一个语文教师最本质的素养,坚持自己当堂给学生范读,就这一点,我就觉得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反省。

其次,两位教授者尽管在解读课文的时候是紧紧扣住文本进行教学的,但是,却又并不局限于文本、死扣文本。《黔之驴》的教授者,在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时,引入了韩翃的一首诗《寒食》,来帮助学生理解,并且还引导学生在解读古代诗文的时候,不但要知道诗文写作的本意,还要能够解读出现在的新意。《观刈麦》的教授者,也完成了把作者的形象从一开始的官吏引申到诗人,最后到伟人的一个过渡。紧扣文本,但不惟文本;解读清楚文本,但又不仅限于文本。这应该又是能够引起我们思考的一个方面。

评价一堂公开课是否优秀,标准很多,我也只是就我的理解,谈了一下我的看法。或许会有人有不同的理解,但这正像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是一个道理。

[参考文献]

[1]周莉.对新课程背景下上好一堂公开课的思考.考试周刊,2015.

[2]郑巧.试论语文课的语文味.百度文库,2014.

[3]徐立刚.落实课程理念 彰显学科特点.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0.

[4]刘晓乾.公开课要在“课”上动心思.中国教师报,2015.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借鉴公开课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