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解读策略

2018-06-16刘向军

关键词:对话途径

刘向军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本文提出了与作者对话,把握写作动机;与编者对话,理解编排意图;与文本对话,挖掘文章特色等实现有效阅读课堂的对策。

关键词:解读教材;途径;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9-066-1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可以从作者、编者、文本、学生等方面入手,去解讀教材,从而确定有效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与作者对话,把握写作动机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好多课文是不注明作者的,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尽可能找到原文,弄清文章作者。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要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者的写作动机,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与作者想在一起,并产生思维的碰撞,形成个人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如果能阅读作者的一些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艺术追求,那对教材的解读更为深刻了。

如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清平乐·村居》,其作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1140~1207)。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遭到打击,闲居江西上饶一带近二十年。这首小令描写了远离抗金前线农村的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联系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笔者觉得他是身在江南、心系中原啊。词人善于运用典故,但这首词却一改他以往的风格,格调轻快、意境清新、自然淳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易于小学生接受。这样解读,词的内涵、意境就就丰厚起来了。

二、与编者对话,理解编排意图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在小学、中学及至大学的教材中都有出现。作为教师要与教材的编者对话,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要研究编者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放在这个年段、这一册、这一单元,这篇文章的价值何在,它与前后文章有什么关联。

如2008年《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被编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与《爱如茉莉》、《月光启蒙》、《谈礼貌》等文章构成了以“亲情依依”为主题的一组课文。如今该文又被编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与《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河的主人》等文章组成了一个“国魂篇”单元。同样的课文,编入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单元,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也应随之而变化。在苏教版中这样的文章很多,如《暖流》、《广玉兰》、《天游峰的扫路人》等。

有的文章编者对它进行了改编,我们还需要对照原文深入了解编者改编的原因,以及改变后的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情脉络、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与原文有什么异同。这样上课时我们才能知道哪些可以讲,哪些应该讲透,哪些可以拓展,哪些应当延伸。

三、与文本对话,挖掘文章特色

教师细读文本是解读教材的重要前提。一篇文章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作为一个教师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读懂作品所诠释的深刻意蕴,剖析作品的思路和表现手法,品味作品的遣词造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文本对话,教师可以充分占有资料,也可以参考名家、同行对作品的解读,但不能盲从,要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将他人的解读内化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好些教师在解读教材时,教材还没怎么看,就去看教参、找资料、搜教案,可谓舍本逐末。笔者觉得拿到文章,首先要自己读,不断地大声地读,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出文章的内容,读懂文中的词语,感悟文本的情感……当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感受后,再去参考人家的解读,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

与文本对话,不同体裁的文本,其切入点、重点也有所不同。如,诗歌重在意蕴,散文重在神韵,故事、小说则重在人物形象等。

如六年级下册中的《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故事以生动形象的人物语言、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通过“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我们可以读出吴王专横、骄纵的一面;通过“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又可以读出他谦逊、明智的一面。而文中对少年的一些细节描写,如在王宫花园,“一连转了三个早晨”,“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等,其所显现出的少年的智慧、胆识、耐心,跃然纸上。

四、与学生对话,研究学生体验

与学生对话,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学生,与学生一起经历阅读文本过程中的困惑与感受。在这一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安排学习内容、组织学习活动,这才是适合学生的教学。

在解读《牛郎织女》一文时,笔者认为文中牛郎、织女和老牛的人物十分鲜明,学生容易理解。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人生阅历、思维方式,对于王母娘娘这一人物形象是很难用“封建等级观念的家长、族长的代表”去界定的,反而学生可能会觉得织女受到惩罚是因为她违反了天规,而王母娘娘是遵守规则的一个人,她的做法有其合理的一面。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要有预设,既要尊重并肯定学生朴素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又要加以适当的引导,以使学生对人物有个比较科学、全面、完整的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教师也不能把自己的解读所得在教学中全部呈现出来。教师解读教材是使自己高屋建瓴,从更高、更深的层面上理解教材,从而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得心应手、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总之,准确、深度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意图,把文本的价值最大化,“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语文课程标准》),是教师步入有效课堂的坚实的第一步。

猜你喜欢

对话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几个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