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对策思考
2018-06-16张剑梅
张剑梅
【摘要】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日益复杂严峻,基层就业成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文章从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现状入手,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政府、高校和毕业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基層就业;对策
【基金项目】昌吉学院科研基金会资助项目,课题名称:昌吉学院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2016JYCY004。
一、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重中之重,事关广大学生及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不断增长,从2002年的145万人到2017年的795万人,规模不断扩大,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82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日益复杂严峻。广大的基层地区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基层就业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有广阔的空间。
在此背景下,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一直是我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鲜明政策导向。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基层作为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为有效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政策,并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等基层项目,对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不仅有效缓解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对促进城乡和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均衡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当前,国家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机制在不断完善,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基层吸纳的高校毕业生还很有限,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愿望并不强烈,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工作稳定性差,服务周期短,人才流失严重。
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基层待遇条件差,平台低,发展空间有限
与城市相比,基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资源相对匮乏,就业环境艰苦,对毕业生缺乏吸引力。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虽然有国家和各地区给予的工资补贴,但工资收入低于正式在编在岗人员。部分基层单位给毕业生安排的都是临时性、辅助性的工作岗位,平台低,毕业生不能很好地发挥个人专长和价值,没有成就感,影响了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
(二)促进基层就业政策落实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2002年,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指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和措施。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室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从政策、资金等多个角度提出对策,破解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动力不足、渠道不畅、发挥作用不够及发展空间有限,服务保障不力等问题,明确了指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保障措施。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也明确提出:“要结合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开发岗位,落实学费代偿、资金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就业。”由此可见,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机制日趋完善。
然而,国家规定的关于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选聘招录的优惠政策、就业补贴等政策和精神目前在有些地区还没有完全落实或落实不够及时,降低了毕业生对政策的信任度,影响了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关于促进基层就业政策落实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过高,对基层认识存在偏差,基层就业意识淡薄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都具有较为优越的家庭条件,毕业时没有就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很多毕业生找工作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就业期望过高,倾向于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期望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还存在着“非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不去”“基层就业工作不体面”等传统就业观念,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服务的精神,基层就业意识淡薄。部分毕业生又因专业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欠缺,综合素质不够强,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影响了就业成功率。另一方面,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稳定性不高,在没有找到满意工作之前,把基层就业作为备选就业途径。因为基层就业在服务期满后,还面临着重新择业的问题,部分毕业生担心到基层就业自己发挥作用有限,发展空间受阻,“下去了,上不来”,对基层就业缺乏全面认识。
三、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对策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的体制和机制
1.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配套措施。为确保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得以有效落实,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将国家就业政策与当地工作实际相结合,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配套措施,大力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将国家和本地区有关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落实到位。
2.充分调研,根据“出口”确定“进口”。针对基层就业毕业生中存在的“下去了,上不来”的情况,各级政府在实施各项基层项目前,应充分调研基层的真实需求情况,同时考虑能够向服务期满大学生提供岗位的数量,根据“出口”确定“进口”宽窄,确保毕业生“下得去,流得动”。
3.完善对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服务管理机制,加强政策落实监督。各级政府应及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在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做好落户、社会保险缴纳、工资补贴及时发放、劳动关系落实等各项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加强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政策落地率,切实保障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各项利益,免除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提高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满意度。
4.确保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干得好,留得住”。各级政府和基层工作单位应给予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充分的关怀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才干,并在毕业生服务期满后重新择业方面应给予政策支持和帮助,严格落实优惠政策,保障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期满后的上升渠道,提高基层就业毕业生再择业的成功率和满意度,让毕业生稳定留在基层。
(二)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基层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人才需求的调研,根据当前基层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定位,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大实践环节的培养力度,完善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联动机制,为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需要的专门人才。
2.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积极邀请扎根基层并已建功立业的优秀毕业生来校宣讲典型事迹,宣传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用榜样的力量激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热情。
3.完善基层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将基层就业教育融入大学全过程。高校应在大力宣传国家和各地關于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和落实好学费、助学贷款代偿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将基层就业教育融入大学全过程,做好基层就业意识的教育引导,组织开展与基层就业相关的实习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加深对基层就业的全面了解,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在毕业季,着重做好基层就业意向的统计调查,对于有基层就业志愿、符合基层就业条件的毕业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基层项目招募宣传动员和考前辅导,指导毕业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岗位相匹配,提高工作岗位适应性和满意度。
(三)毕业生应该主动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基层就业能力
基层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吃苦耐劳品质和热情的年轻人,更需要有知识、有思想、有眼光的专业人才。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人际交往、团结合作、应变解决问题、环境适应和人际沟通等各项能力,为更好地在基层开展工作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赵丽.浅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04):128-130.
[2]左利华,周荣伟.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01):23.
[3]李厚建.新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2):27-29.
[4]梁华荣,谭趁尤.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探索,2017,16(03):279-280.
[5]王绍江.浅析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鼓励及引导[J].人才资源开发,2017(0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