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学生社团的现状分析
2018-06-16石吉勇
石吉勇
【摘要】学生社团,正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重要舞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行完全学分制后,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思想教育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文章针对完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社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求为实现完全学分制后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学生社团;管理;现状;建议
如今,高校社团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中坚力量。据了解,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形形色色的社团。以山东服装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为例,就有12个社团,约有70%以上的学生参与到各种社团中。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展的天地,是大学生培养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校园生活与课堂教学共同组成了大学生活的整体。大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它属于一种隐性教育,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现在,高校学生的生活呈现出社团化的特点。社团化是指社会个体基于社团人的角色所展示出来的一种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进入社团并按照社团规则确立的行为规范进行的思考和行动。大学生社团化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参加社團的人数应该占到一所高校学生总数的相应比例,这是一个基础特征。
二是大学生介入社团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并已经成为大学生行为方式的重要内容。
三是社团规模呈扩大趋势。随着加入社团人数的增加,百人以上的社团逐渐增多。
四是社团种类的多样化。学生社团由最初单一的爱好兴趣型转变为融兴趣、学习、科研、服务等一体的多样化类型,而且现在随着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意识的增强,公益性社团也在逐渐增加。
五是社团需求社会化。社团活动不再局限在校内,更多的社团开始与社区、兄弟院校和其他社会组织联系,资源共享。
六是社团职能统一化。由于社团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优势,学校也对社团赋予了更多的教育管理职能。
实行全面的学分制代表着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完全学分制是在选课制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学分计量、以选课制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完全学分制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打破了高校教学管理的呆板格局。形象的说法就像在高校里开设了一个教育超市,学生上课就像在市场里选购商品,学生在获得学校所规定学分的前提下,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学习潜质,自主安排学习。学分制就是也要将学分引入社团,对社团进行管理的制度。学分制进入社团,既为学分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又有利于社团的规范发展。因为社团与学分制所提倡的学生兴趣培养与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一致的。我们应不失时机地立足学分制的特点,积极引导并鼓励社团的发展壮大,同时健全和完善学生社团的管理机制。山东服装职业学院从2016年起开始酝酿实施学分制,并将学分制引入社团的建设发展中。鉴于此,我们要逐步改革完善大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和方式,因为大学生社团不是简单的兴趣小组,只有创新才能保证社团的传承与发展。
当然,凡事利弊共存,有机遇就有挑战。将学分制度与社团发展结合面临着种种机遇,对于社团而言,将有助于社团的发展。由于学分制的存在,大大增强了社团人员的积极性,这有利于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社团的存在就更具有其价值,有力度的管理有利于将社团文化推广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社团的精髓。对于个人而言,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内涵,开阔自身的视野。再者,有利于个人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同时也要看到,实行学分制以后,学校的各项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过去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其他实施学分制的院校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本工作单位趋向离散。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在课程和教师的选择上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每个人都有独立的学习和生活安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流动性加大,传统学年制下稳定的班级不复存在。班集体的离散,给学生的教育管理、班团活动、集体社会活动的组织带来困难,使以往多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学生工作越来越难以开展。
第二,学生思想观念发生分化。学分制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完全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设计和自我管理。因此,学生的思想观念必然出现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向,自主意识明显增强。这一方面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多样化需求,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学生思想观念分化后产生了一些不良倾向,并由此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实施学分制以后,班级开始松散化,一些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淡化,集体荣誉感不强,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减退;还有一些学生在争取提前毕业工作的动机驱使下,产生重学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业务、轻政治等问题。
第三,常规信息沟通渠道的弱化。学分制打破了专业、年级的界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汇集到同一课堂学习。任课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不同院系的流动性很大的学生,课下单独指导的机会明显减少,对学生情况的了解非常有限,因此向学生工作者反馈信息的作用大打折扣。学分制还造成班级组织弱化,班主任管理职能消失殆尽,学生组织工作者通过班主任了解学生信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渠道也将名存实亡。加之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的自由度提高,学生个人行为独立性增强,同学之间交往随意性较大,所以学生组织工作者较难掌握学生基本情况,无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不能针对实际状况迅速做出反应,从而大大降低了高校学生组织工作的成效。
第四,高校学生社团自身管理不够规范。学生社团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非正式群体,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存在着很大的流动性和自由度,很容易导致社团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些学生社团由于成立仓促,加上自身建设没有跟上,虽然有详细的组织成立申请书和自身的章程,但是社团结构不健全,内部分工不明确,自己制定的章程不能够严格执行,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缺乏总体策划以及工作的延续性,很多活动往往只是某些社团负责人一些随意性的想法,缺乏系统性、计划性,对活动的创意、目标、宗旨等没有形成系统体系,加上经费不足,缺少教师指导,使得一些活动流于简单的形式,在低层次徘徊,使一些学生社团在规模、活动形式和社会效应等方面难以有实质性、突破性的发展。
为做好学分制进社团的准备工作,我们对信息工程系在校生进行了一次完全学分制社团调研问卷调查,从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是否参加过社团、是否了解学分制、从什么途径了解的社团、是否觉得社团有思想教育功能、若没有是什么原因、参加社团的目的是什么、对参加的社团是否满意、若不满意原因是什么等12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还就“以社团方式进行思政教育,你认为该如何进行?”问题征求了意见和建议。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93份,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下。参加问卷调查的全是大二學生;各专业的分布和专业学生人数基本一致;参加社团的学生占受调查人数的70%;参与较多的社团是体育类、娱乐类的社团,其中飞扬篮球社占36%,其次为计算机专业类灵木工作室占12%,机电专业的DIY工作室为0,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计算机类的益智社团很受学生喜爱;有45%的学生了解学分制,对于还没有实行学分制的职业院校来说,学生的关注度还是不低的;但有45%的学生了解学分制是通过非学校途径,也说明学校在学分制的宣传上还没有真正重视;63.4%的学生认为社团有思想教育功能,进一步论证了今后加强社团管理的重要性;47.4%的学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社团渠道需要有好的方式方法,这也为下一步学分制下学生社团创新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45%的学生希望在社团中找到朋友,说明社团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交功能,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符合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81%的学生对社团满意,也有19%的学生觉得社团不尽如人意,原因有诸如社团活动较少、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好、没有意思、学校支持几乎没有、没有任何创新、项目太少、耽误学习、规模太小、平常几乎没有活动等等,说明社团还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特别是引入学分制后社团的引导和管理。
调查中学生也就社团的思想教育功能给予了许多建议:举办更有意义、有意思的活动;由教师进行指导;平常活动涉入教育;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开展讨论组;开展社团思政交流;以玩乐的方式进行学习;多宣传;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各组进行竞争;健全社团管理制度。这些建议对于将来引入学分制后社团的管理都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总之,通过前面的分析和调查发现,在社团中实行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进行,既需要学分制全面实行的大环境和学生对于学分制的充分了解,也需要在实施完全学分制后,从社团的组成建立、制度建设到具体指导,都要按照学分制的特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寻找出一套适合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社团管理办法来。
【参考文献】
[1]佚名.完全学分制,学生活动社团化背景下学生组织发展转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盖丽那,孙菲菲.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查与建设思考[J].青少年研究,2010(0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