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三重境界”

2018-06-16王惠

关键词:增效减负提质

王惠

摘 要:“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与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能使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得到很好地发展。本文阐述了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必经的“三重境界”:走“近”知识、走“进”知识、和走“尽”知识。

关键词:减负;增效;提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9-044-1

如果我们将数学概念、方法、策略的学习统称之为“知识学习”,那么,教师在知识学习的准備期,教学中期,知识获得的后期,该怎样做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呢?经常从数学知识的框架结构、难易程度和儿童学习知识本身的能力构成上来思考我们的有效教学。我认为,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地钻研,力求达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走“近”知识

在一些概念教学中,由于概念本身的抽象,会造成学生极难获得实质性掌握。这时,我们不要气馁,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无限地接近知识的表象,尽可能地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法和手段来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五年级《公顷与平方千米》单元教学中,1公顷是一个很大的单位面积,它在1平方米基础上突然增加了认识上的一道鸿沟,学生在面对它时会感到手足无措。而平方千米则更会让学生感到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很多填空题我们教师都不敢轻易的下结论,以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很难找到立足点和突破口。我不断的思索着,也逐渐摸到了公顷认识方面的一些诀窍。

以下是“自主探究,认识公顷”的部分教学过程:

电脑播放:(配以图片)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大约是1700000平方米。

北京中华世纪坛占地面积大约是45000平方米。

美丽的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270000平方米。

师:记住这些统计数据了吗?感觉怎么样?(数字太大了,不好记)

师:统计中用了什么单位?有没有办法解决数字大这个问题呢?(换个大点的单位)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它——公顷

你们有预习的说说1公顷有多大?(1公顷=10000平方米)

师:谁能说说10000平方米是多大的一个场面呢?(学生:不大好说,不清楚)

师:我们做些活动来感知一下好吗?

提供素材:

①在操场上有一条100米的跑道;用四条100米的跑道组成一个正方形,面积为10000平方米,即1公顷。

②7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长度大约是10米,28名同学手拉手可以站成一个正方形,面积为100平方米,10个正方形为10000平方米,即1公顷。

课后小结:我们若想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就应采用换算的方法。

第二重境界:走“进”知识

我在教学五年级《圆的面积》时,一直认为:如果只是要求学生将“圆的面积=半径×半径×3.14”的公式死记硬背下来,固然是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让学生知识是前后联系的,学生思想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应该前后联系的。在前一个章节中我们刚学习了,《圆的周长》学习的切入点是一个观察、发现和验证的过程,学习圆的面积也应该经过这样一个过程,这也是最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过程。教师可将某个正方形进行,得到“圆的面积总是以它的半径为边长的小正方形面积的3.14倍”这个结论。当学生初步建立了这种认识以后,可以从平面图形面积的转化入手,探究如何完成圆的面积就是“半径的平方的3.14倍”。

第三重境界:走“尽”知识

也许我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心目中走“尽”知识的具体含义,但她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状态,这重境界也应该是教师追求的最高、最理想的境界。在这重境界中,包括着教学准备、课堂、教师、学生、学习、习题设计、辅助延伸、学科互助等等一个综合性的完美的学习知识过程。这种学习过程,在现有数学学科领域教学的基础上,力求与相关学科及社会生活、本学科各领域知识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相互促进,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能形成更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提升整体教学效益,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

基于此,我在教学中也进行初步的尝试。在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中,我采取了一系列的做法,来努力达到我心目中完美的第三重境界。

首先,我将本本单元的知识按课时划分如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课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整理与练习(2课时);表面涂色的正方体(1课时)。

其次,我将学习本单元需要注意的小节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出注意点:

1.学生学习单元知识前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或者学具,随学习携带,随时使用。

2.保证课时教学有效实施。

例如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时,我在学生初步回顾、把握住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提问:大家说的都是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为什么它们都叫做长方体呢?(学生肯定是想说又说不清楚的)这种物体到底有什么特征呢?这样,我们就引起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强烈探究欲望。

当然,以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的思考还有很多在课前、课堂、课后需要注意的地方,限于篇幅这里不能一一作出介绍。总而言之一句话,欲使学生“走尽知识”,必先教师“穷尽智慧”。

作为一名从教近20年的教师,笔者认为,成长是一个过程,一个由迷茫、混沌到澄澈、练达的过程;成长也是一种能力,一种潜心耕耘、自我更新的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地融入课堂,思考课堂,钻研课堂将是个人专业成长的绝好机会。我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三重境界”,将成为我历练课堂教学的有力抓手,伴随我迈向数学教学的成功。

猜你喜欢

增效减负提质
“疫”起携手 共研提质
“六步四环”单元教学靶向课堂提质
以“三抓三促”推动服务群众工作提质增效
仿生耦合风机叶片模型降噪与增效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研究
为英语作业增添快乐的色彩
浅谈如何处理“减负”和“提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