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数学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
2018-06-15周洪
周洪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真正的双主教学课堂就是将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本文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来谈是如何将自主权交还给学生的。
关键词:数学学习;自主权;学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真正的双主教学卓越课堂就是将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本文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来谈是如何将自主权交还给学生的。
一、教学过程回顾
(一)、复习引入
1.用“小一些”、“小得多”、“大一些”、“大得多”说话
思考:用“小一些”、“小得多”、“大一些”、“大得多”描述27、67、70之间的大小关系。
提问:自己选择三个数用“小一些”、“小得多”、“大一些”、“大得多”说话。
2.揭示课题
昨天我们一起在百数图中挖掘了许多的数的排列规律,还利用“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排列规律比较了数的大小。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更多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2,初步学习比较大小
(1).观察例2的情景图,找出信息。
①数学信息:一(1)班38人,一(2)班41人。(板书:38 41)
②提问:解决什么问题?
③思考:怎么办?
(2).借用旧知解决新问题
思考:38和41,谁大谁小?能用我们昨天学习的一条规律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3).借助小棒比较大小
①摆小棒比较大小。
要求:同桌两人,坐在左边的孩子摆38,坐在右边的孩子摆41,摆小棒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摆能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
提问:38怎么摆的?41怎么摆的?怎样摆能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
出示一捆对着一捆摆的图示。
思考:从小棒图中给大家解释为什么38小于41。
②学生根据小棒图想一想,比较38和41的大小,应该比十位上的数还是比个位上的数?怎样比较?
(4).借助直尺比较大小
学生在直尺上找到38和41。(课件展示标出)
提问:在直尺上怎样比较38和41的大小呢?
(5).小结:无论是根据“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规律,还是借助小棒和直尺,我们得出的结论都一样。所以,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但结果只有一个。
2、教学例3:比较十位相同的两位数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22○23
提问:还能用比十位的方法来比较22和23的大小吗?为什么?思考:那怎么办呢?
出示小正方体图,22用22个小正方体表示,23用23个小正方体表示。
思考:通过观察,你能比较出22和23的大小了吗?
提问:刚才我们比较22和23,实际上是在比较2和3,比的是哪一位?(个位)
(2).比较45和43的大小
提问:在计数器上,45怎么拨?43呢?
出示45和43的计数器图,思考:看计数器怎么比较45和43的大小?
(3).讨论:怎样比较两位数的大小?
3、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提问:25和9怎么比?
回忆百数图,发现一位数在前,然后是两位数,再是三位数。所以,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
(2).练习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抽生说出其中部分题的比较方法。
(3).练习三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抽生说出其中部分题的比较方法。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课后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教给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并且会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简单的数的大小比较问题。虽然这节课后,孩子们都掌握了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我发现孩子们都会做题,但是问起解决某个问题的思路和解题过程,就很少有孩子能回答出来。细细想来,本节课都是我在讲授,孩子们都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自己获得结论的这个过程,所以知道了课后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我反思问题发生的原因。首先是分析教材有所欠缺。再者是我在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时有所偏差。教学就是应该叫孩子们不会的,教孩子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所以,我以为我的教学设计没有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也预设了很多,但是就是没有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范围中去思考,拔高了教学要求。
根据找到了原因,我在课后对本课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首先是对教材的解析:本节课是讲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从数的排列顺序上比较。因为自然数从小到大排列,有“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排列规律,学生掌握了这个排列规律,再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就容易多了。在例1中,学生已经将“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数的排列规律揭示出来了。例2由“哪个班的学生多一些”这个问题引入讨论,这个问题联系学生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科书在下面出示了两种比较方法,其共同点都是进行了直观比较。通过这样的直观比较让学生从中掌握比较方法。这两种方法不同的是,小棒是从数量的多少来比较大小的,因为4个十比3个十多,所以41比38大。而“在直尺上比”是从数序的角度比较,直接把数的排列顺序的有关知识——“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用于数的大小比较。这两种比较方法都是生活中常用的。例2比较十位上数字不相同的数,这样的数从十位上就可以比较出大小,从而可以归纳出“十位上不同的两位数比大小,十位上大的那个数比较大”的比较方法。在此基础上,例3呈现十位上的数字同样大的两个两位数,让学生在直观图的幫助下,理解“十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个位上的数”的比较方法。然后在综合例2和例3比较方法的基础上,归纳出比较数的大小的具体方法是“先比十位,十位上的数同样大,再比个位”,使学生对数的大小比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本着由易到难的编排原则,例3中第1个小题采用了摆方块,第2个小题采用算珠图,这是由于算珠比方块抽象的缘故。
在教材给予的情景和材料下,我再去反思应该如何将问题和知识呈现给学生。在新课前的复习阶段,我安排了用“小一些”、“小得多”、“大一些”、“大得多”这四个词描述27、67和70之间的大小关系,孩子们通过数的排列顺序和百数图中数的位置,可以很轻松的回答出来,就是复习了数的排列规律,也是锻炼了孩子们的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在抛出新课要解决的问题后,我先让孩子们用前面学过的规律来解决问题,孩子们才学习过数的排列规律,所以可以很轻松的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刚才比较数大小的过程和方法,然后再用简洁的数学语言作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反思,我意识到解析教材很重要,解读学生同样重要。上课不是表演,而是让学生在经历后获得些什么,真正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复兴镇大树小学校 4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