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拓展性课程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018-06-15谈雅琴
谈雅琴
摘 要:本文展示了一节拓展性课程的教学片段,教师先给学生示范改编过程,然后鼓励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改编和变式,充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教师在整个拓展性课程的进行过程中,不断反思、再编、再思考,教师的教学水平、命题能力都得以提升,真正实现了师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改编;变式;思考;感悟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价值追求。以前的课堂,侧重于关注知识、教师讲解,可谓之为教师主讲的“知识课堂”;当今的课堂,比较关注学生,可谓之为“生本课堂”;笔者认为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学生刚接触函数问题时,对于函数与几何图形相结合的问题,存在不少疑难点。为解决问题,笔者开设了一节拓展性课程,让学生根据题目背景进行编题和变式练习,不仅展示胃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也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的拓展性课程学生收获很大,教师也深受启发。
一、初尝试,助学生
原题展示:如图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2,0),点B的坐标(0,1),请你再增加一个条件,将题目补充完整。
刚开始,学生编的试题比较简单,如求直线AB的解析式,将直线AB进行左右平移或上下平移,求平移后直线的解析式,再如求△ABO的面积等。
教师示范:在x轴上求点C,使△ABC为等腰三角形?
学生变式1:在y轴上求点D,使△ABD为等腰三角形?
教师总结:这是坐标平面内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且等腰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在坐标轴上。若第三个顶点不在坐标轴上,可以怎么编题?
教师示范:若点P的坐标为(-2,a),是否存在符合条件的点P,使△ABP为等腰三角形?
学生变式2:若点Q的坐标为(a,1),△ABQ为等腰三角形时,求a的值。
教师示范:若点R在直线AB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R,使得△AOR为等腰三角形?
学生变式3:若点S在直线AB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S,使得△BOS是等腰三角形?
教师提示:刚才所有的编题和变式都是针对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还可以怎么改编?
有了以上活动经验,学生的思路已逐步打开,有些学生类比后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进行编题,有些同学在构造出全等三角形后联想到图形的翻折和折叠,还有些同学开始翻阅作业本寻找类似题目进行模仿和改编。现将学生所编题型整理如下:
(1)在坐标平面内求点E的坐标,使△ABE是以AB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2)在坐标平面内,若有一个直角三角形与Rt△ABO全等,且他们有一条公共边,请写出这个三角形中未知顶点的坐标。
(3)在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求点F,使△ABF的面积是△ABO的两倍。
(4)在线段(直线)AB上求点G,使OG将△ABO分成面积比为1:2的两部分。
(5)将△ABO沿着过点A(或B)的直线折叠,使点B落在x轴上的B′处,折痕所在直线与y轴交于I,求直线AI的解析式。
学生的表现让我意外,整节课效果教好。学生在编题和变式的过程中,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数学习题是这样产生的,原来数学课可以这么玩。这样的拓展性课程中,数学思考过程始终贯穿教学全程,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打开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收获很大。
二、再尝试,促师生
由于该拓展性课程针对八年级的学生,很多知识还不能用。课后,笔者对九年級学生开设了同样的课程,对试题背景稍作修改,发现学生编题时还能涉及更多的数学知识,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
原题展示: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12x+1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过点A在第二象限内作AC⊥AB,且AC=AB。
(1)求点A、B、C的坐标;
(2)将△ABC向右平移得到△A′B′C′,点A的对应点A′始终在x轴上,当点C的对应点C′落在直线y=12x+1,求△ABC平移的距离及B′的坐标。
学生对本题作出了如下改编:
试题改编1:将△ABC向右平移,点A的对应点A′始终在x轴上,当点B的对应点B′和点C的对应点C′都落在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像上时,求k的值。
试题改编2:将△ABC向右平移得到△A′B′C′,点A的对应点A′始终在x轴上,若直线y=12x+1将△A′B′C′分成面积比为1:3的两部分,求平移的距离。
试题改编3:将△ABC向右平移得到△A′B′C′,点A的对应点A′始终在x轴上,过点A′、点B′和点C′的抛物线恰好经过原点,求平移的距离。
试题改编4:将△ABC向右平移得到△A′B′C′,点A的对应点A′始终在x轴上,若以点O、B′、C′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是△ABC的面积的125,求平移的距离。
……
结合学生改编的试题,教师可以将它们整合为一个综合题: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12x+1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过点A在第二象限内作AC⊥AB,且AC=AB。
(1)求点C的坐标及过A、B、C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将△ABC向右平移,点A的对应点A′始终在x轴上,当点B的对应点B′和点C的对应点C′都落在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像上时,求k的值。
(3)记直线y=12x+1与(2)中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像的交点坐标为点E和点F。点D是在(1)中所求的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若△DAB的面积是△OEF面积的2倍,求点D的坐标。
在上题中所编的综合题中,用到了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形的平移,图形面积等知识,考察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笔者认为改编后的试题可以作为中考模拟卷的23题。教材中大量的练习题从不同方面强化知识、方法的应用,将这些习题进行有效整合,是复习课的有效方法。同时,把相关练习题进行整合、改编也是试题命制的素材来源。同样,对于学生改编的试题,进行整合,也可以作为试题命制的素材来源。开展拓展性课程,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师的能力也提高了。
三、感悟
1.平时教学中注重积累。在试题的变式、改编和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题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同一个背景,可以改变条件或结论,但是,不管试题怎么变,所用知识点都源自课本教材,所用思想方法都是常用的思想方法。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积累,课堂上就能灵活地进行试题的改编和变式练习,学生对所有知识更为深刻,对解题技能的掌握也更为灵活,课堂效率就能得到有效提高。
2.扩展性课程中大胆尝试。利用拓展性课程,还可以开展一些释疑类课程和方法类课程,根据学生难学、难懂、易错的内容或者试卷中的一道试题的解答等设计开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等,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上、课后,多总结、多反思。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锻炼学生的能力,如思维能力,模仿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这样,学生会变得爱学、乐学、善学,变得爱展示、爱交流、爱反思,会变得更自信。这样的课堂,才会变成师生双方潜能开发的阵地,变成生生、师生,合作、交流、碰撞的舞台。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锦绣实验学校 3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