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科技前沿与战略圆桌会议在北京召开

2018-06-15本刊讯

中国教育网络 2018年5期
关键词:科技委院士教育部

杜占元教育部副部长

潘云鹤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常务副院长

赵沁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主任

徐宗本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

本刊讯 4月14日,“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科技前沿与战略圆桌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承办,主题为“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并讲话。

杜占元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三通两平台”为标志的各项指标普遍实现翻倍增长,信息化应用广泛普及,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取得了超预期的成效。人工智能技术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它既是工业革命的延伸,更是新的革命起点。在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中要注重学科群的构建,要兼顾专业应用与集成应用的关系、通用应用与个性化应用的关系,要加强智能安全的研究。

杜占元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对现代教育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一是对教师职业的影响,二是对学习方式、教育模式的影响,三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教育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科技工作和对教育影响研究,近期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将引导高校不断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能力,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据了解,本次会议分上下午两场,分别由中科院院士梅宏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主持。会议分析并研判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对未来教育的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教育部科技委主任赵沁平院士等专家作了专题报告。有关战略规划、人工智能和教育领域高层专家,教育部科技委委员,教育部相关司局和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教育部科技委战略研究基地负责人等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发表题为《人工智能 2.0 和教育的发展》的报告,他指出,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AI 的典型任务和应用包括机器定理证明、机器翻译、专家系统、博弈、模式识别、学习以及机器人和智能控制等七个方面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从2015年起, AI 走向 2.0阶段,其本质原因在于:首先,世界从原来的二次元空间进入新的三元空间;其次,空间变化形成信息流的新变化。再次,新的信息流会生成认知的新变化。我们要发展大数据智能的学习分析技术,发展跨媒体学习,发展终身学习的个性化智能支持。同时,也要建设智能图书馆。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实施过程中,队伍的组织和人才的培育是两个极其重要的关键因素。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主任赵沁平发表题为《虚拟现实 + 教育 》的报告,他指出,虚拟现实是一项可能的颠覆性技术,是行业发展新的信息支撑平台,“虚拟现实 +” 成为发展趋势,教育也自然成为虚拟现实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虚拟现实技术是新的丰富多彩的强大的教育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可能成为终极性教育技术。

虚拟现实可以使学习者进入任何逼真的学习对象中(如分子、人体、太空,历史事件等),实现沉浸式临场感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进行各种交互式实验,特别是危险性高(如某些化学实验),或者真实环境不可能做的实验(如人体解剖,体验相对论世界、黑洞等),从而大幅度提高学习效果;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结合可以构造虚拟教师等,使学生随时随地在类人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

中科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徐宗本发表题为《用好大数据需有大智慧》的报告。他指出,人工智能对未来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数据思维、原理、方法与技术对教育的深度应用。既使对人工智能技术而言,大数据分析也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杨宗凯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学部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孙茂松清华大学教授

黄荣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吴飞浙江大学教授

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具有大的价值,发展大数据具有迫切性和极端重要性。

大数据是一个历史机遇,人们如今可以使用极为丰富的数据资源来对社会经济进行前所未有的实时分析,我们要准确把握大数据。明确目标是前提,拥有数据是基础,计算平台是支撑,分析技术是核心,产生效益是根本,科学应对各种挑战。

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学部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发表题为《融合信息技术,重构未来教育》的报告,他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受到各国广泛重视。新时代教学环境、内容、方法应如何演进,教师能力应如何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纷纷积极开展深入研究和实践。

进入“十三五”中后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从 1.0 阶段向 2.0 阶段迈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入利用,使我们能够在保有教育既定规模的前提下实现差异化的教育供给,从而解决长期困扰教育系统的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人工智能也提升了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教师必须调整自身角色,重塑自身能力结构,才能应对新形势的需要。

我们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方面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基于数据的学业评价、机器理解和智能答题、大数据支持下教学规模化与个性化融合的人才培养实践方面,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未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必将进一步深入,智慧教育的时代正在来临,我们应该从理念、模式、内容、方法、技术等各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致力于构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未来教室、未来教师、未来教育。

清华大学教授孙茂松发表题为《人工智能辅助教育 》的报告,他指出,新时代条件下的高等教育,特别是主要依托于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将是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一个极具特色及挑战性的应用领域,同时也势必促进人工智能广泛而深入的发展。我国下一步应如何发展人工智能辅助教育研究:一是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二是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三是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四是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五是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发表题为《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环境、模式和体制》的报告,他指出,随着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兴起,以及人们对于新时代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越来越期待,智慧教育已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成为教育热点。智慧教育旨在发展与信息社会和智能时代相适应的新型教育形态,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也是智慧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发展历程和建设侧重点不同,智慧教育包含智慧学习环境、信息化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制度三种境界。建设智慧学习环境,需实现学校物理环境与虚拟学习环境的深度融合,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服务,以传递教育的“智慧”。普及信息化教学方式,构建符合“数字土著”认知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习者轻松、投入和有效地学习,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利用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助力建设科学合理的现代教育制度,促进教育创新与变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孕育人类的“智慧”。

浙江大学教授吴飞解读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他指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 号)和 2017 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引导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优化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重点任务一是优化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

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一些建议:首先要树学科,厘清人工智能学科内涵与边界;其次要育人才,扎扎实实培养造就人工智能优秀人才;再次要搭平台,平台要具备前沿性、交叉性、基础性和国际化等特点;最后要促应用,具体场景和应用牵引人工智能示范。

猜你喜欢

科技委院士教育部
教育部:脱贫家庭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中国船舶集团科技委通信专业组2021年度学术交流会在七二二所召开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科技委工作创新探索与实践
合理构建航空发动机科研院所科技委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