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配菌的原油降黏效果分析
2018-06-15王卫强丁影影王国付
王卫强,丁影影,王国付,李 佳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 抚顺 113001)
0 引 言
中国稠油资源分布广、产量丰富,由于密度大、黏度高、凝点高等特性导致原油流动困难[1-2]。微生物可改善稠油物性:一是通过微生物自身活动来降解稠油中大分子结构烃类,打破稠油中大分子聚合体结构,减少稠油中的重质组分,降低原油黏度[3-4];二是通过微生物代谢产物(酸、气及生物表面活性物质等)乳化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等,对原油进行大幅度降黏[5-7]。胶质、沥青质是稠油中极性极强的重质组分,同时也是导致稠油开采和运输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单一微生物对其降解率不高或很难降解[8-9]。为此,通过分离、筛选,选育出了能降低原油黏度的菌株和产表面活性剂的菌株,通过对两者进行复配实验研究,在短时间内可高效地降低原油黏度,从而大幅提高稠油的流动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 培养基。实验用培养基及其组成见表1。
(2) 菌种来源。从长期油污土壤中筛选出2株菌株:一株为呈短杆状,白色,无鞭毛,无芽孢的高效原油降黏菌D-8,另一株为呈圆球状,且菌体产黏稠状、略有淡黄色活性物质的表面活性剂产生菌B-12。
表1 培养基类型及组成
(3) 稠油来源。实验用原油为辽河油田齐40块稠油,35 ℃下脱气原油密度为914 kg/m3,黏度为2 315 mPa·s。
(4) 实验仪器。实验用仪器主要包括:ALC-210.4电子分析天平、LDZX-50KBS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DK-98-I IA电热恒温水浴锅、SHZ-82水浴恒温振荡器、BHC-1300IIA/B2型生物洁净安全柜、PHS-25PH酸度计、UV-2550紫外分光光度计、LDV-T2黏度温控一体机、BX-51偏光显微镜以及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BRM)。
1.2 实验方法
(1) 复配菌培养。将D-8和B-12按不同比例复配,得到复配菌DB8-12,按不同接种量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35℃恒温水浴中及摇床转速为140 r/min下振荡培养。每隔12 h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菌体光密度值(OD值)的测定[10],并利用Origin软件绘制菌体的生长曲线图,以确定复配菌最适宜生长的外界条件。
(2) 复配菌原油降黏影响因素。考查复配菌液接种量、培养时间及培养温度对复配菌降黏效果的影响,确定复配菌达最大降黏率的条件。
(3) 复配菌对原油粒径分布影响。用FBRM可检测到复配菌作用前后原油液滴长度分布[11],利用ic FBRMTM软件获得原油油样的粒径分布。得到复配菌作用前后稠油粒径的变化情况,从微观角度说明复配菌的降黏机理及功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复配菌生长性能的研究
2.1.1 复配比例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D-8和B-12分别按1∶1、1∶2、1∶3、2∶1、2∶3、3∶1、3∶2比例复配,按1%接种量接种于富集培养基中,在35 ℃恒温水浴中及摇床转速为140 r/min下振荡培养5 d,每12 h测一次OD值(表2)。由表2可知:培养时间为0~36 h时,不同复配比例下菌体OD值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该时期为复配菌的对数生长期;培养时间为36~72 h时,菌体OD值达到最高,且几乎保持不变,该时期即为复配菌生长的稳定期;当培养时间超过72 h后,各菌体的OD值均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该时期复配菌进入生长衰亡期。由表2可知,随培养时间的延长,B-12所占比例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复配菌的生长繁殖,这是因为B-12过少则D-8生长较慢,B-12过多也会抑制D-8的生长,适量的B-12对D-8的生长具有良好的协同促进作用。 D-8与B-12按3∶2比例复配组合,在36 h后的生长量高于任一其他复配组合,且整体OD值最大。因此,选择D-8和B-12按3∶2比例复配最佳。
表2 不同时间、不同复配比例下复配菌的OD值
2.1.2 接种量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D-8和B-12按3∶2比例复配,分别按1%、2%、3%、4%、5%、6%、7%接种量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35 ℃恒温水浴中及摇床转速为140 r/min下振荡培养5 d,每12 h测一次OD值(表3)。由表3可知:按5%、6%、7%接种量接种的复配菌组合菌体生长速度经过先升高再降低的过程,这是由于刚开始菌体生长速度较快,很快消耗尽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导致菌体不生长甚至死亡,实验研究结果与文献[12]一致。按1%、2%、4%接种量接种的复配菌组合菌体生长速度较快,但总体长势不如按3%接种量接种的复配菌组合菌体生长旺盛,因此,复配菌按3%接种量接种生长效果最佳。
表3 不同时间、不同接种量下复配菌的OD值
2.2 复配菌形态的观察
为便于显微镜观察,选用液体石蜡培养基(清澈透明)培养各菌种[13]。复配菌按3%接种量接种于液体石蜡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放于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可清晰地看到D-8与B-12复配后共存于培养基中,菌种数目较多且分布均匀,说明2种菌复配达到了互利共生的效果,有利于微生物的降黏研究。
2.3 复配菌降黏效果的影响因素
2.3.1 复配菌液掺混量对降黏效果的影响
在35 ℃水浴中恒温振荡培养36 h后,按3%接种量接种得到复配菌液。将该菌液分别与50 mL原油混合,复配菌液体积比分别为5%、10%、15%、30%、45%。将复配菌与原油混合于锥形瓶中,在35 ℃恒温水浴中及摇床转速为140 r/min下振荡培养,72 h后测各复配菌组合作用后脱水原油黏度,同时与未加菌液处理的原油作空白对照,比较不同菌液接种量对原油降黏效果的影响(图1)。由图1可知:复配菌液与原油按一定比例混合时,即复配菌液体积比为0~20%时,原油黏度随混合菌液量的增大而显著降低,降黏率在该区间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复配菌液体积比为20%~30%时,降黏率增长较缓慢;复配菌液体积比为30%以上时,降黏率随复配菌液投放量的增加几乎不再变化,此时降黏率处于相对稳定阶段。考虑到经济因素,确定复配菌液最佳体积比为30%。
图1 复配菌液不同添加量下原油降黏效果
2.3.2 复配菌与原油作用时间对降黏效果的影响
将复配菌液体积比按30%与50 mL原油混合于锥形瓶中,配制7个样品,将样品在35 ℃恒温水浴中及摇床转速为140 r/min下振荡培养,分别在混合培养24、36、48、60、72、84、96 h后测脱水原油黏度(图2)。由图2可知:原油黏度随复配菌液与原油作用时间的延长呈缓慢下降趋势,对应的降黏率呈上升趋势;复配菌液体积比按30%与原油混合,35 ℃下作用72 h后原油黏度为842 mPa·s,并随时间的延长降黏率基本趋于稳定,肉眼可观测到原油流动性明显变好。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在原油中能快速生长繁殖,在较短时间内能达到降黏效果,有利于现场施工。
图2 不同作用时间复配菌原油降黏率效果
2.3.3 复配菌培养温度对降黏效果的影响
将复配菌液按体积比为30%与50 mL原油混合于锥形瓶中,配制6个样品,将样品分别置于30、35、40、45、50、55 ℃恒温水浴中,在摇床转速为140 r/min下振荡培养,72 h后测定各样品的脱水原油黏度(图3)。由图3可知:温度为30~40 ℃时,复配菌作用后的稠油黏度随温度升高呈显著降低趋势,这是因为:在温度低于40 ℃时,其生长繁殖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40 ℃时降黏率达到了60.3%;当温度为40~45 ℃时,随温度的升高,降黏率增长缓慢,在该温度区间内原油黏度受温度影响较小,45 ℃时培养72 h后,稠油黏度降至810 mPa·s,降黏率达61.8%;当温度继续升高时,稠油黏度变化不大,但降黏率明显降低,这是由于温度过高导致菌体失活,从而使加复配菌前后黏度无明显改变;当温度达55 ℃时,原油黏度几乎不变。
图3 不同培养温度下原油降黏率效果
2.4 复配菌对原油粒径分布的影响
将复配菌处理后黏度降至810 mPa·s的原油脱水后,在45 ℃条件下,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观测油滴粒径分布情况,并与未加菌处理原油粒径分布进行对比。复配菌作用前后粒径分布对比曲线见图4。由图4可知:未加菌处理原油的粒径集中分布在0~40 μm,该区间段内油滴所占的比例最大;而40~100 μm的油滴所占的比例较低,均不超过0.5%。经复配菌处理后的原油油样中1~5 μm的油滴大幅度增加,最高比例达到5.8%,远高于未加菌处理原油的油样粒径; 5~10 μm的油滴所占百分比显著增大,最高比例达9.2%;大于10 μm的油滴所占的比率由4.8%降至1.6%,尤其是30~100 μm的油滴,经过复配菌处理后该区间段的大油滴完全被降解,所占比例降为0。经过复配菌液处理后,原油中的大分子烃被降解为小分子烃,从而表现为油样大粒径所占比例下降,小粒径所占比例上升,宏观表现为黏度降低。在稠油的开采及输送中加复配菌降黏有利于提高原油流动性,因此,复配菌降黏是降黏开采及降黏输送最经济、高效的途径之一。
图4 原油经复配菌处理前后粒径大小百分比分布
3 实践指导
利用微生物进行稠油的降黏开采及输送,菌种的好坏非常重要。为提高降黏效率, D-8及B-12的分离、筛选是强化微生物采油及输油技术的基础, D-8及B-12的复配则是关键。研究所选菌株生命力强,复配后能很好地生长繁殖,且能在原油体系中快速生长,较少的菌液添加量即可达到迅速乳化稠油、降低黏度的效果,解决了单一菌株适应性差、生命力弱、降黏率低的问题。但需注意的是B-12的添加量需得到很好的控制,添加量过低则达不到较好的降黏效果,添加量过高则又会抑制菌株的生长,从而影响稠油的降黏率。
4 结 论
(1) 通过将一株短杆状、无芽孢的D-8和一株圆球状,且菌体产黏稠状、略有淡黄色活性物质的B-12进行复配实验研究,优化出其最佳培养条件为:D-8和B-12按3∶2比例复配,按3%接种量接种;在pH值为7.5,温度为35 ℃下培养3 d后具有最大菌体光密度值。
(2) 将DB8-12菌液按体积比为30%与原油混合,在45 ℃恒温水浴中及摇床转速为140 r/min下振荡培养72 h后,原油黏度由2 120 mPa·s降至810 mPa·s,降黏率达到了61.8%。表明DB8-12在原油中能快速生长繁殖,在短时间内可达到降黏效果。
(3) 原油经DB8-12作用后,部分大分子烃被降解为小分子烃,即呈现出大粒径所占比例降低,小粒径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宏观表现为黏度降低,流动性显著提高。DB8-12适合用于辽河稠油的降黏开采及输送。
[1] MOHR S H,EVANS G M.Long term prediction of unconventional oil production[J].Energy Policy,2010,38(1):265-276.
[2] 齐义彬,王大威,吴萌萌,等.胶质降解和生物乳化在稠油降黏中的作用[J].石油学报,2012,33(4):670-675.
[3] 王卫强,李佳,王国付,等.基于解烃菌的稠油降黏方法研究[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7,37(4):19-22.
[4] LAVANIA M,CHEEMA S,LAL B.Potential of viscosity reducing thermophillic anaerobic bacterial consortium TERIB#90 in upgrading heavy oil[J].Fuel, 2015,144:349-357.
[5] 高雁,张涛,娄恺,等.石油降黏菌生长特性及降黏影响因素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 2015, 52(5):908-912.
[6] 李牧,刘思贤.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稠油乳化降黏中的实验研究[J].特种油气藏,1999, 6(4):53-58.
[7] 吴涓,黄杨,左珊珊.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稠油降黏中的特性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7, 34(3):59-63.
[8] 张晓博,洪帅,王卫强,等.微生物对稠油降解、降黏作用研究进展[J].当代化工,2016,45(3):617-621.
[9] 张廷山,任明忠,蓝光志,等.微生物降解作用对稠油理化性质的影响[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5):1-4.
[10] 朱艳蕾.细菌生长曲线测定实验方法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16,36(5):108-112.
[11] 齐超,孟为,吴玉国,等.液滴分布对稠油乳状液黏度影响的实验研究[J].应用化工, 2017,46(6):1140-1143.
[12] DAVIS K E,JOSEPH S J,JANSSEN P H.Effects of growth medium,inoculum size, and incubation time on culturability and isolation of soil bacteria[J].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5,71(2):826-34.
[13] 韩松,付步飞,李畅,等.1株稠油降黏菌BIT-BS002的性质研究与矿场应用[J].微生物学杂志,2012,32(4):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