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氟桂利嗪、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临床分析
2018-06-15丛宇韩旭张忠平刘威刘浦
丛宇,韩旭,张忠平,刘威,刘浦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
偏头痛是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搏动性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的治疗对采用改善头痛症状等对症治疗为主,但部分患者服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研究发现表明[2],针刺对于偏头痛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高、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小等优点。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采用针刺为主治疗该病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选取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科门诊治疗的偏头痛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且于医务处备案。治疗组60例患者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在22~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5±2.53)岁;病程为 6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2.24±0.86)年。对照组60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在 24~65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2.58)岁;病程为6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2.21±0.79)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头痛协会(IHS)制订的有关偏头痛诊断标准[3]:①头痛发作频率为反复发作,每次持续4~72 h之间,每月头痛天数≥15 d,且持续3个月以上;②疼痛部位和性质为单侧性疼痛或搏动性疼痛,活动后加重;③可伴有胃肠道反应;④体征检查正常;⑤影像学检查正常。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18~70岁者;③属于急性发作期者;④治疗前未使用相关药物者;⑤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70岁者;②治疗前使用过或继续采用药物治疗者;③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病变等其他引起的头痛者;④针刺不能耐受者;⑤合并有心脑、肝肾功能异常者;⑥凝血功能异常者;⑦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10930003)口服,5 mg/次,1 次/d,每晚临睡前顿服。尼莫地平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4022821)口服,30 mg/次,3次/d。 连续治疗 8周。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普通针刺治疗,针刺穴位组成为百会、太阳、率谷、悬颅、头维、风池、外关、太冲、足临泣、合谷、三阴交。具体操作方法为常规消毒施穴部位,采用0.25 mm×40 mm毫针,诸穴均采用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间隔时间为2 d,连续治疗8周。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疾病发作情况、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情况。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价,通过患者的主观感觉判断疼痛程度,其中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
1.6 疗效判定标准
标准如下:临床痊愈:患者头痛症状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患者头痛强度和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有效:患者头痛强度和伴随症状有所减轻,发作次数有所减少,持续时间减少1/3以上;无效:患者头痛和伴随症状均无明显改变[4]。
1.7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用[n(%)]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疗效分析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2.2 两组治疗前后疾病发作情况分析
两组治疗前疾病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疾病发作情况分析(±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疾病发作情况分析(±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治疗前后 发作频率(次) 持续时间(h)治疗组(n=60)对照组(n=6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60±0.13(0.62±0.05)※▲1.65±0.16(1.14±0.12)※6.65±1.38(1.08±0.12)※▲6.52±1.43(1.89±0.28)※
2.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分析
两组治疗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模拟评分[(±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模拟评分[(±s),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VAS评分VAS评分治疗后治疗组(n=60)对照组(n=60)t值 P值7.58±1.06 7.63±1.12 0.05>0.05(3.52±0.86)※▲(5.56±1.37)※23.21<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组发生1例头晕,2例胃肠道反应;对照组发生3例头晕,5例胃肠道反应,1例心律失常,均未给予任何处理自行好转。
3 讨论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血管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一侧头部疼痛等为特点,头痛多为一侧,常局限于额部、颞部和枕部,任何时间均可发作,症状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5]。偏头痛属于中医的“偏头风、头痛”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由于情志不遂,肝失疏泄,郁而化火,致肝阳上亢,风火循肝胆经脉上冲头部,留滞于头部少阳经脉,使经脉痹阻不通而发病[6]。
偏头痛中医治疗方法较多,其中针刺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具有临床疗效确切且无毒副作用。该组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治疗效果上,治疗组临床痊愈25例,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临床痊愈10例,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疾病发病情况上,治疗组治疗后发作频率(0.62±0.05)次,持续时间为(1.08±0.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疼痛程度治疗上,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VAS 评分分别为(3.52±0.86)分、(5.56±1.37)分。 这与王束瑾[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及VAS评分、再发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该研究采用针刺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从经络辨证的角度分析,治疗偏头痛穴位主要以足厥阴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针刺百会、太阳、率谷、悬颅、头维、风池、外关、太冲、足临泣、合谷、三阴交等穴具有祛风通络、调气和血、清利头窍、通络止痛之功,使经络通畅,气血和顺,则头痛得以解除。尼莫地平作用机理为通过阻断细胞膜的钙通道,细胞内钙的水平处于平衡状态,血管平滑肌的过度收缩受到抑制,阻断颅内外动脉先收缩后扩张的过程,从而减少头痛的发作。氟桂利嗪为双氧化哌嗪衍生物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高效地通过血脑屏障,选择性阻断钙离子进入细胞,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缓解痉挛及镇静的作用[8]。因此针刺联合尼莫地平、氟桂利嗪合用可发挥协同作用,提升疗效。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氟桂利嗪、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满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生活质量,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
[1]肖蕾,王炎,王胜,等.电针针刺锥体区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1):19-22.
[2]蒲圣雄,谭戈,邓勇,等.针刺对比药物预防治疗偏头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7,42(10):1293-1298.
[3]梁瑞华,张素平,谢永红.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慢性偏头痛患者脑神经元代谢影响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4):918-920.
[4]李存新,李霞.针刺联合芍药甘草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4):155-157.
[5]魏韬,鲁凌云,孙路强,等.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三叉神经血管机制研究新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11):2726-2729.
[6]张誓伟,氟桂利嗪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疼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hs-CRP水平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8):890-892.
[7]王束瑾,王银山.针刺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6):124-125.
[8]姜进平,郑玉婷.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头痛积分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6,38(9):1382-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