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一刀切” 管住乱作为
2018-06-14南方周末评论员
南方周末评论员
从2018年5月底开始,中央环保督察组陆续进驻10省份,对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值得注意的是,在“回头看”行动开始之前,生态环境部专门出台了一份《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要求地方政府在督察进驻期间不得不分青红皂白地实施集中停工停业停产等行为,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环保督察组进驻的各省份,也纷纷下发通知,要求不得“一刀切”。
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上个月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要求,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在这样的环境下,地方政府领导干部也越来越重视环保和生态建设。但是不少地方违反科学规律,急功近利,急于在短时间内见成效,为此不惜通过行政命令推行大规模的停业停工停产等“一刀切”的办法。对于违法企业,停产整治无疑是必要的,但是一些地方在环保督察期间,要求一些手续合法且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也一律停产。工厂停工停产,企业正常生产被打乱,职工放假,工资减少,无疑给企业和民众带来了损失。刚刚过去的冬天,北方部分地区在冬季取暖“煤改电”“煤改气”等工程上层层加码、级级提速,在天然气和电力供应没有跟上的情况下盲目强令停止燃煤供暖,导致了大范围的民众因无法取暖而挨冻。
环保与经济发展、民众生活,并不矛盾。环保措施要有针对性。对于违法破坏环境的企业,要坚决停产整治;对于手续合法但达不到环保要求的,要给予整改机会;对合法且符合环保要求的,要保护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针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措施更要慎重,要在提供充分的替代方案的前提下,采取教育、引导的方法让百姓自觉改变可能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不能因为保护环境,而对合法合规的经济运行带来干扰,更不能给普通百姓的基本生活带来麻烦。
过去以GDP增长作为干部考核的主要指标的时候,不少地方领导干部为了追求政绩,引进企业不考虑环保问题,甚至不惜违法为高污染企业开口子。而今,当环境保护成为干部考核指标时,为了环保数据好看而对企业甚至民众粗暴“一刀切”,又成为一些干部惯用的手段。
从不作为到乱作为。这反映了有些地方领导干部法治观念不强,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法代替法制手段进行治理。此次生态环境部意见提出,要把环保“一刀切”作为生态环境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问题纳入督察范畴,希望能管住一些干部随意行政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