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不可“一刀切”
2016-01-09徐立凡何源
徐立凡 何源
“一刀切”式的延迟退休方案不可取。延退方案必须以不产生新的不公平因素、不损害产业竞争力、不增加企业负担为前提。
日前,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该报告建议,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改革方案分两步走:第一步,2017年完成养老金制度并轨时,取消女干部和女工人的身份区别,将职工养老保险的女性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55岁;第二步,从2018年开始,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同时达到65岁。这一方案,引起广泛关注。
延迟退休不会马上实施
延迟退休,是应对社会养老负担加剧和人口红利衰竭的选择。此外,2014年养老金首次出现当期收支赤字,隐形债务规模持续扩大,进一步凸显了推行延迟退休的迫切性。为保证中国充分的劳动力供给,政府实施或计划实施包括放开二孩和延迟退休等一系列政策。不久前,人社部发言人李忠再次确定了适时出台延迟退休政策的规划。
按照人社部部长尹蔚民2015年初对外公开的时间表,人社部争取2015年完成延迟退休方案制订,2016年报经中央同意后征求社会意见,2017年正式推出。方案推出至少5年后再渐进式实施。这意味着,中国最早将在2022年首次延长退休年龄。
在人社部多次证实延迟退休政策将推行之后,在政府机构的调研中,部分国企出现了退休后收入高于退休前收入的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提前退休”。因此,相关专家认为,这将阻碍延迟退休展开的“氛围”,因此应开展与延迟退休相应的制度改革。
发改委人士透露:“劳动年龄人口实际上从2012年开始就已经出现了下降,劳动力的成本持续上升,对养老制度提出了挑战。有关这个方面已经做出预测,现在大约3个人养1个老人,2025年的时候大约是2个人养1个老人,到2050年几乎是1.11个人养1个老人,所以人口的年龄结构对我们养老制度的影响非常明显。”
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将会在2025年达到14.13亿的峰值,而到2050年中国人口数量却会比现在还低。尹蔚民曾表示,我国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我国人均寿命已从上世纪50年代的40多岁,提高到现在的75岁左右。现行退休制度未能考虑寿命的变化,致使大批人力资源的浪费。
此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6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并且是第三年连续下降。
但是延迟退休又不会马上实施。早前,一位人社部高层曾表示:“目前的就业压力非常大,一批批的大学生需要就业,需要更多的就业岗位,延迟退休政策不会马上实施。”
延迟退休不可“一刀切”
社科院的这份延退方案,既强调以65岁为延迟退休的统一基准点,以满足增加按劳动力供给、减轻养老负担的目标,同时也提出引入弹性机制,愿意早点退休的人,可以通过牺牲部分养老待遇的方式换取早点退休,或通过晚点退休的方式获得更多养老金,以此应对不同的养老需求。这一方案设计看上去既可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又可尊重个人的退休需求,但在操作层面上很可能会出现种种“意外”。
首先,设定延退基准年龄必须考虑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分配的问题,而方案对此没有涉及。比如,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通常需要教育程度更高、更有能力跟踪行业发展趋势的年轻工作者。假如一味刚性要求到65岁退休,那么相关就业岗位就只能被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的老年工作者占据,造成替代率过低的问题,导致人力资源错配。
其次,设定延退基准年龄必须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差异。在目前的产业结构下,从事体力工作的占比仍然相当大,这部分劳动人口随着年龄增长,创造价值的能力将逐渐下降,统一到65岁退休尽管能够开发老年劳动资源,减少许多专业技术岗位人力资本的浪费情况,但对于更多的非专业技术岗位而言,存在能否胜任、能否创造应有价值的问题。
再次,该方案引入弹性机制的建议,尽管有助于避免“一刀切”引发的一些弊端,但无法避免引发新的养老待遇不公问题。有观点认为,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者更愿意延迟退休,这样既可延长社会认同感,还能多领取养老金。而其他行业的普通工作者则未必愿意延退。这就意味着,“牺牲”部分养老待遇的将主要是非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这等于造就了不同的退休门槛。
这些疑问提醒我们,“一刀切”式的延迟退休方案不可取。延退方案必须以不产生新的不公平因素、不损害产业竞争力、不增加企业负担为前提。推行延退的背后,要有公共财政、养老制度等相关改革的协调推进。如此,延退才可能取得共识,政府、企业、个人才能各得其便。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表示,眼下“延迟退休”作为政策大方向已经确定,至于落实到每年具体的延长时间仍在研究中。但“渐进式”的延长方式,已成为共识,渐进式并不是一下子把退休年龄延迟到大家希望的点上,而是分年、不断地,比如一年延迟几个月,使得每个退休或是还在工作的人,影响都不是很明显,大家不会感觉到。这样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时间以后,才达到希望的目标。
延迟退休“要弹性不要刚性”
眼下我国执行的女职工50岁、女干部55岁、男性60岁的退休年龄标准,是在建国初期,人均预期寿命40多岁的情况下制定的。如今,我们的预期寿命已达到75岁,养老保险的赡养比也下降到了3:1,2050年则会更低。在可预见的范围内,养老金将面临巨大的收支压力。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则认为,延迟退休,更多是从养老政策的代际公平上出发,比如上海一个女性活到85岁,如果55岁退休,后面要领30年养老金。如果养老制度不改革,很大程度上必然要“啃小”,增加下一代人的负担,这从代际公平上说不太好。
清华大学最近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成受访者认为,退休年龄应保持不变;3成人认为虽然可以延迟,但必须有一个限度;只有十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退休年龄应该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而延长。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同年龄段对延迟退休态度迥异。超过7成已退休的受访者,对延迟退休表示支持,而年龄在30到44岁之间的受访者,超过一半都表示反对,受影响最大的80后,则更关心医保等政策能否跟得上。
综合大家的意见,可以总结出一个较为一致的希望:退休政策“要弹性不要刚性”。张车伟表示,弹性退休的核心,在于运用经济手段,形成对退休年龄的激励调节和约束机制。这也符合“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社保法则,张车伟说。可以允许一部分人,在领取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上下,选择什么时候退休。比如可以提前几年,假设最长5年,那到时退休你领的养老金就会比你到点退休可能要低一点。如果你选择65岁以后还不退休,那么今后你退休领取的钱可能就会多一点。这样也和缴费挂钩,你缴费时间长,你领的养老金就多一点,缴费时间短,领的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