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治疗老年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与安全性评估
2018-06-14陈建曙
陈建曙
【摘要】 目的:探讨对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施以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安全性。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50例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通过数字奇偶法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对应的手术方式分别为传统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对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治疗指标、肠粘连复发情况及手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临床手术时间、止痛药物使用率、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及临床出血量与对照组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比较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手术后下床时间与对照组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比较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与对照组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比较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施以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治疗,对于手术创伤及胃肠功能的改善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提高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 老年粘连性肠梗阻; 安全性
doi:10.14033/j.cnki.cfmr.2018.3.0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3-0112-02
對于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当其呈现出病症发展并且表现愈发严重后,往往会因为患者出现牵扯转化及牵扯扭曲的情况,最终使得患者呈现出肠坏死的情况。对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提倡施以手术治疗,但是因为手术对患者造成医源性创伤情况后,存在导致患者呈现出新型肠粘连的情况的可能性[1]。多数情况下利用禁食补液及胃肠减压方法对患者施以保守治疗。本文研究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对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9月-2017年2月收治的50例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所有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通过数字奇偶法分组。观察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62~75岁,平均(65.29±8.15)岁;以往手术类型:阑尾切除术10例、肠梗阻手术5例、胆囊切除术4例、肠套叠手术4例,结肠癌手术2例。对照组(25例):男20例,女5例;年龄63~76岁,平均(65.33±8.19)岁;以往手术类型:阑尾切除术9例、肠梗阻手术6例、胆囊切除术5例、肠套叠手术4例,结肠癌手术1例。两组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性别、年龄及以往手术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知情同意,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在进入医院后,主要于对患者施以胃肠减压治疗、水电解质补充治疗、灌肠治疗、药物解痉治疗及抗感染治疗几方面展开完成常规基础治疗;完成后对照组临床施以开腹手术,在采用仰卧位的条件下,利用气管插管完成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全麻操作[2]。于患者腹直肌位置或者正中位置完成手术切口制作,对于呈现出小片粘连及束带粘连的患者,于临床对其施以分离操作及切断操作。对于呈现出广泛性粘连及复发性粘连的患者,临床施以小肠折叠排列术治疗[3]。完成手术后利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的腹腔加以冲洗,针对患者表现出粘连的位置加以明确后,准备透明质酸钠药物有效注入,依据常规完成引流管放置,最终对患者完成手术治疗。
对于观察组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临床施以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治疗,具体为:(1)于全麻条件下完成人工气腹创建,准备腹腔镜于所有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脐孔位置有效置入,于直视的角度下对患者的腹部情况施以观察,针对肠内粘连位置加以有效探查,并且进行有效明确。针对脐部周围可能呈现出肠粘连的患者,利用开放法入腹后,合理施以人工气腹创建操作,完成后于临床对患者施以腹部探查操作[4]。(2)于平脐下3 cm位置及患者脐正中线左右两侧位置制作切口(长度为5 cm),作为本次手术治疗的操作孔。之后准备超声刀、电凝钩及剪刀于操作孔中有效置入,针对患者表现出粘连的位置施以切除操作、松解操作及分离操作。针对表现出片状粘连的患者,利用剪刀于临床施以粘连分离操作。在施以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操作轻柔做出保证,并且对患者的肠管进行有效保护。于腹腔镜的引导下,加以认真观察,对于高度怀疑表现出肠管损伤的患者,准备可吸收线(3~0)对患者施以缝合修补治疗,防止手术后出现肠漏的情况[5-7]。(3)于腹腔镜的引导下,准备氯化钠(0.9%)对患者的腹腔施以冲洗治疗,之后对患者施以再次检查,观察患者的手术视野未呈现出积液的情况、渗血情况及肠粘连处于完全松解状态,准备合理剂量的透明质酸钠有效注入,避免患者呈现出再次粘连的情况。之后将二氧化碳气体有效放出,将腹腔镜退出,完成手术。手术后于早期要求患者需要合理下床活动,针对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加以观察,针对患者的进食时间进行有效明确[8-10]。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老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手术时间(min)、止痛药使用率(%)及术中出血量(ml)与手术切口长度(cm)进行对比分析;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胃肠功能恢复时间(h)、平均住院时间(d);并对术中小肠损伤、术后肠瘘、切口感染、愈合不良、总并发症、复发情况进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临床手术时间、止痛药物使用率、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及临床出血量与对照组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比较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术后并发症及疾病复发率临床对比
观察组老年粘連性肠梗阻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与对照组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比较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对老年粘连性肠梗阻疾病诱因加以分析,主要因为出现了腹腔内炎症的情况、临床施以腹部手术及出现了创伤的情况后,最终导致患者呈现出肠壁水肿情况,使得诸多炎性介质呈现出渗出的情况,最终表现出机械性功能障碍的情况及动力性功能障碍的情况,最终导致患者呈现出腹痛、腹胀症状及排气停止等系列症状。对于肠粘连患者在患病初期,临床主要选择内科保守方案加以施治,主要体现为对患者施以补液治疗、胃肠减压治疗及中药灌肠治疗等,从而将患者的肠梗阻症状进行有效改善。但是难以将粘连情况进行有效松解,并且患者的梗阻症状较易表现出复发的现象[11-12]。
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施以手术治疗,主要为了将患者的梗阻情况进行有效解除及患者的腹痛腹胀症状获得显著缓解。但是对于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施以开腹手术治疗,将患者的原发肠梗阻有效解除之后,较易呈现出新型肠粘连的情况。对于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施以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治疗,可以将患者呈现出的创伤应激反应显著缓解,将患者手术后镇痛药物的应用剂量显著减少。此外,此种术式的实施,对于探查的全面性可以做出有效保证,从而对于手术操作的顺利实施做出充分保证,最终在患者胃肠功能促进方面及早期下床活动促进方面发挥明显效果,最终获得确切的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施以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治疗,对于手术指标改善及术后恢复改善可以做出保证,并且可以对术式实施的安全性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优化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小凤.老年患者行腹部手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2(13):3679-3681.
[2]王金鹏,舒振波,李永超,等.术前应用肠梗阻导管在粘连性肠梗阻中的疗效观察[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12):1221-1222.
[3]许衍挺,黄勇,包华东,等.七叶皂苷钠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5,13(16):2584-2586.
[4]杨琼柳,韩必亮,林进喜,等.生长抑素对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5(5):124-126.
[5]王剑,毛琦,姚丹华,等.腹腔镜手术治疗慢性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行性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4):422-426.
[6]刘春安,林琳,徐飞鹏,等.地塞米松在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J].广东医学,2013,34(20):3191-3192.
[7]卢新泉,刁德昌,熊文俊,等.腹腔镜技术在顽固性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2):253-256.
[8]彭勇,唐俊,赵国刚,等.腹腔镜和开腹阑尾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的比较[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4(8):642-643.
[9]柳渊洁,王东红,盛丽,等.茴香枳术汤对粘连性肠梗阻大鼠血浆D-乳酸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2(5):640-642.
[10]褚庆明.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腹部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胃肠减压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5,50(39):67-68.
[11]王梅阑,王雅锌,陈文清,等.肠梗阻导管在老年患者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2):430-431.
[12]段栩飞,叶国刚,孙烜,等.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小儿小肠粘连性肠梗阻临床分析[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3,34(7):504-507.
(收稿日期:2017-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