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探讨
2018-06-14汤殷志
汤殷志
【摘要】 目的:探究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2013年10月20日-2015年10月20日于笔者所在医院就医的100例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其中18例患者内固定失败(失败组),82例患者内固定成功(成功组),分析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膝关节周围合并伤、骨质疏松、关节面塌陷程度、术中植骨、术中骨折复位效果、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康复治疗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内固定失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骨质疏松、术中植骨不充分、术中骨折复位效果差、合并术后并发症、术后未进行康复治疗是导致内固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致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较多,例如骨质疏松、术中植骨不充分、术中骨折复位效果差、合并术后并发症、术后未进行康复治疗等。
【关键词】 累及后柱; 胫骨平台骨折; 内固定; 失败; 危险因素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5.0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5-0045-02
胫骨平台骨折属于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目前,临床主要对患者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但文献[1]调查研究发现,部分患者易出现内固定失败现象,尤其是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笔者所在医院对100例内固定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究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10月20日-2015年10月20日来笔者所在医院就医的100例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经临床诊断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2)年龄≥20岁;(3)临床资料信息完整,且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存在手术禁忌证者;(2)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3)合并恶性肿瘤者;(4)精神障碍、认知异常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其中18例患者内固定失败(失败组),82例患者内固定成功(成功组)。失败组患者年龄21~69岁,平均(48.75±9.65)岁;男10例(55.56%)、女8例(44.44%);骨折部位:8例患者为后内侧柱骨折,10例患者为后内侧柱骨折。成功组患者年龄22~70岁,平均(48.81±9.71)岁;男45例(54.88%)、女37例(45.12%);骨折部位:38例患者为后内侧柱骨折,44例患者为后内侧柱骨折。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100例内固定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是否存在骨质疏松、膝关节周围合并伤、关节面塌陷程度、术中植骨情况、术中骨折复位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康复治疗等情况进行分析,并统计整理相关数据。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骨折患者内固定失败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周围合并伤、骨质疏松、关节面塌陷程度、术中植骨、术中骨折复位效果、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康复治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内固定失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骨质疏松、术中植骨不充分、术中骨折复位效果差、合并术后并发症、术后未进行康复治疗是导致内固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文献[2]研究显示,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多存在粉碎性,病情程度较严重,若不及时给予患者有效治疗,严重者甚至导致残疾,极大程度威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治疗已经成为治疗骨折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以內固定手术治疗较为常见。但文献[3-4]研究发现,部分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易出现内固定失败,手术治疗效果欠佳。
本研究为探究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对100例内固定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发现,两组患者膝关节周围合并伤、骨质疏松、关节面塌陷程度、术中植骨、术中骨折复位效果、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康复治疗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患者内固定失败和膝关节周围合并伤、骨质疏松、关节面塌陷程度超过5 mm、术中植骨不充分、术中骨折复位效果差、术后并发症及未实施术后康复治疗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同时,对内固定失败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骨质疏松、术中植骨不充分、术中骨折复位效果差、合并术后并发症、术后未进行康复治疗是导致内固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结果与文献[5-7]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在受到外伤时,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比其他类型骨折患者较易出现关节面坍塌现象,患者更易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缺损现象。且在对患者实施骨折复位过程中,患者因骨质疏松较易出现皮质骨量下降等现象[8-9]。这十分不利于固定克氏针、钢板、螺钉等器材,从而导致术中平台植骨骨量不够,复位效果欠佳,平台高度不够及关节面不平整,患者术中易出现复位丢失,最终导致内固定失败[10-11]。
王玉柱等[12]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13例手术治疗失败的原因分析》一文中详细分析了导致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失败的原因,通过分析13例手术治疗失败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充分植骨及良好的复位可有效增加手术治疗成功率,该研究认为,引起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术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较多,例如复位效果差、植骨不充分等。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均认为术中植骨不充分、术中骨折复位效果差等因素是導致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
因此,为减少内固定失败的发生,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实施相关的干预措施,例如对于骨质疏松性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过程中,应确保植骨量均匀分布,且复位应准确,对其实施临时固定处理,并注意避免丢失平台高度,保证关节面平整,必要时,可给予患者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治疗,以促进骨折愈合;同时,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术后结合患者的自身条件对其实施相关的功能锻炼指导[13-14]。
综上所述,导致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较多,例如骨质疏松、术中植骨不充分、术中骨折复位效果差、合并术后并发症、术后未进行康复治疗等,为避免内固定失败的发生,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采取相关的干预措施,如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功能锻炼指导等。
参考文献
[1]水小龙,翁益民,应晓洲,等.累及后方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影像学研究及治疗策略[J].中华创伤杂志,2014,30(11):1137-1140.
[2]兰伟荣.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医正骨,2014,26(2):51,53.
[3]李冬尧,张会久,胡雅光,等.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内固定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内镜杂志,2017,23(6):58-65.
[4]童哲,李钧,朱其,等.关节镜镜检下的牵引复位手术与传统开囊复位手术治疗外侧或单侧胫骨平台骨折的对比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7,23(3):79-82.
[5]陈孙裕,李坚,卓鸿武,等.痛风性膝关节炎误诊为胫骨平台骨折1例[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11):143-144.
[6]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17(1):3-7.
[7]沈明.锁定加压钢板与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段骨折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4):58-60.
[8]侯伟东,唐向阳,周远辉,等.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治疗探讨[J].河北医学,2011,17(5):605-607.
[9]陈红卫,赵钢生,王子阳,等.胫骨平台后内髁劈裂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2012,25(3):190-193.
[10]费凯,潘海涛,刘宝戈.胫骨Pilon骨折手术疗效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0):1517-1518.
[11]刘颖,刘显东,曹万军,等.持续被动运动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7,39(7):531-533.
[12]王玉柱,刘特,张建才,等.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13例手术治疗失败的原因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2):97-99.
[13]吕志刚.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多段开放性骨折临床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7):35-36.
[14]张仲子,熊鹰,赵烽,等.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7):10-12.
(收稿日期:2017-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