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现代人
2018-06-14阿里克谢夫
阿里克谢夫
孤独是一种全球性现象。在瑞典,近半数人独居。
据美国退休者协会(AARP)统计,4260万名45岁以上的美国人长期处于单身状态。英国大约有900万名独身者,数量超过伦敦人口。日本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近54.1万日本人是“蛰居族”——切断了所有的社会关系、处于与世隔绝状态半年以上的年轻人,且其中1/3现已蛰居7年以上。
数以百万的“孤独症患者”
英国大约有900万名独身者,数量超过伦敦人口。英国政府估算这一现象每年会造成约25亿英镑的经济损失。自今年1月17日英国政府任命了一位“孤独部长”以来,每个英国人都深刻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瓦伦蒂娜·马特维延科也建议在俄罗斯成立“孤独部门”。尽管目前孤独问题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尚未正式提上议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孤独问题不需要得到重视。
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在今年2月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仅7%的俄罗斯人认为自己孤独。也就是说,93%的俄罗斯人不感到孤独。但该项调研的对象不包括未成年人,而事实上,未成年人在青春期的孤独感尤其强烈,这也是酿成诸多悲剧的原因之一。
据俄罗斯统计局统计,2017年俄罗斯人口约1.47亿,其中有劳动能力及该年龄段以上的人口约为1.2亿,而年龄在10-14岁的人只有740万。此外,1030万成年人单身,近90万青少年感到孤独,共计1120万人,即俄罗斯的孤独者人数接近莫斯科人口,而且这是保守的统计。
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93%的俄罗斯人认为自己不孤独。但俄罗斯统计局1/6的受访者表示,近5年来,在他们所在的城市或乡村里,孤独的人越来越多,1/4的受访者则表示,不只是越来越多,而是明显地迅速增多。
俄罗斯统计局分析师伊凡·列高穆科夫在网上这样评论以上两组矛盾数据:“衡量孤独的标准很难统一。通常,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孤独,是依据他身旁是否有人陪伴。如果一个人经常独处,不与任何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通常我们也会把这种情况划入孤独一类。但事实上,这类‘孤独的人可能通过互联网同时在与几十个朋友互动,只是这些朋友不在他身边。最新研究表明,互联网和电视都是治疗孤独的有效工具。网聊在某些时候确实可以替代现实中的交流,而且如果互联网确实有助于沟通,我们为什么不去尝试呢?”
在俄罗斯统计局针对“孤独患者”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中,对“如果感到孤独,你通常会做些什么?”这一问题,44%的被调查者选择“与朋友或家人聊天”。但如果有这样的交流机会,还称得上是孤独的人吗?对“你如何对抗孤独?”这一问题,28%的被调查者选择“看电影、读书、玩电脑游戏”,22%的被调查者选择“培养兴趣爱好”。大多数人都选择通过埋头苦干、运动、参加培训班、健身、和宠物玩耍或与网友互动来对抗孤独。但也有2%的被调查者会通过酒精寻求慰藉。
与此同时,俄罗斯统计局还专门针对青少年进行了一项评估。2017年11月,研究人员对来自俄罗斯81个地区的1300多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42%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经常感到孤独。
类似的数据在其他很多国家都有,但不同的研究团体对孤独的定义各不相同,而且回答问卷的人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也是不可控的。此外,青少年产生孤独的原因多种多样:學生生活难熬、与女友分手、与父母吵架、和残疾的老人同居等,因而产生的具体孤独感受也有所差别。
致命的疾病
近些年,多项科学研究都表明,孤独可能是由于人体的遗传易感性造成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精神病学教授亚伯拉罕·帕尔默的一项研究表明,孤独患者的孤独感会周期性出现,其中14%-27%的情况都是由于“孤独易感体质”造成的。这种遗传性孤独症通常伴随着情绪不稳定、焦虑、自卑以及各种抑郁症状。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对孤独症产生的影响更大。
约翰·卡乔波的研究表明,孤独感会使50岁以上的人过早死亡的风险增加14%,而肥胖只有7%。此外,孤独的人比超重的人数多很多。研究人员霍尔特·龙史塔德认为,孤独的危害相当于一天抽15支烟。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长期处于孤独中的人因其社会性得不到发展,可能导致他们的基因活动受到影响,进而使免疫力失衡,患传染病、高血压和癌症等疾病的风险更大,甚至过早死亡。
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学会会长海伦·斯托克斯·兰帕德教授表示,孤独对身体的损害和糖尿病或高血压等慢性病一样大。
杨百翰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朱丽安·霍尔特·龙史塔德进行了一项研究,为确定独居、蛰居和孤独分别对死亡率有何影响,他收集了70项来自世界各地340万人的研究数据,他的重点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66岁,研究观察期为7年。结果表明,独居使早死亡的可能性增加了32%,蛰居增加了29%,孤独增加了26%。
孤独就像病毒一样扩散。芝加哥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中心主任约翰·卡乔波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提到孤独会传染:“假设我们是好朋友,我因为某种原因开始感到孤独,与人交往变得小心翼翼,因而造成我们的关系变得疏远……失去了密友的你也开始感到孤独。”
约克大学尼科尔·华达带领的研究团队表示,孤独感和蛰居是影响冠心病发展的危险因素。芝加哥大学的路易斯·霍克利发现了孤独感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表明,长期孤独有加大痴呆症、抑郁症和自杀倾向的风险。
20世纪5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做了一项“孤独实验”。他们尽可能减少受试者的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刺激,让受试者待在隔音的房间里,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和棉手套。除了进餐和排泄外,受试者必须24小时躺在床上。尽管实验报酬很高,但几乎没人能坚守3天以上。到了第4天,受试者会出现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对疼痛敏感及出现幻觉等症状。可见,孤独感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巨大。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研究人员指出,孤独感会提高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水平,从而削弱免疫系统,使人更容易生病,孤独者的血压比正常人高出30毫米汞柱,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3倍。美国、芬兰和瑞典三国联合研究发现,孤独的生活方式使癌症的发病率增加2至3倍。美国加州大学一项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发现,常感孤独的人,寿命减少6年。
寻找解药
孤独现在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人心理问题。俄罗斯科学研究局比较社会研究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克里斯多夫斯瓦吉尔专门从事“大城市孤独症”研究,他表示,独居或独身并不一定是造成孤独的主要原因,在拥有同样多亲朋数量的人中,有的人会感觉到孤独,而另一些人则不会。
心理学家表示,孤独与你周围人的数量无关。相反,你白天接触的人越多,你就越有可能感到孤独。这就是大城市中的孤独现象,城市越大,孤独感就越强烈。小城镇居民抱怨孤独的却少得多。大城市似乎提供了无限的交流机会和各种趣味:剧院、音乐厅、公园和餐馆,时尚派对和舒适的咖啡馆,体育和娱乐中心。为了寻找这种节奏,汹涌的人群从小城市涌向大城市。但一旦在这里定居,孤独还是难以避免。
此外,物质生活条件并不是影响孤独感的主要因素,例如,一些非常富有的人常感到孤独:他们总觉得周围的人都是受其财富吸引。所谓“大城市孤独症”就是因感觉受到社会排斥或主动疏离亲密社会关系,而导致的一种现代城市病。在大城市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极为普遍,他们只注重追求事业、金钱、创造力、自我发展和自我表现,将家庭、孩子和朋友抛之脑后。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要感到自己处在所谓的“舒适区”里,需要拥有2-3个真正亲密的朋友。在大城市里,个人空间被侵略程度如此之高,以至于会认为周围的人都不是潜在的朋友。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必须时刻小心,不能完全放下防备。在交通工具上或工作中必须保持警觉,同事之间的激烈竞争也使得人们很难在工作中建立起真正的友谊。而小城市的竞争小,人们更加团结,集体氛围更为融洽,为和谐相处创造了条件。在大都市里,人们难于在谨慎与开放之间找到平衡。当一个人习惯于封闭,别人就不容易接近他。
大城市里單身人士的数量明显超过中小城市或农村的单身人数。27岁的玛丽亚说:“我几乎每天都能认识新的年轻人,尽管如此,我还是独来独往,就像我的许多朋友一样。我展现给大家的形象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塑造的。我学会了如何完美地回答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好奇心。”
电子通信的便利性使得人们离不开电脑,无法停止通信甚至是彻夜网聊。但即使是最愉快和富有表现力的聊天表情也无法传达只有通过真实交流才能产生的沟通效果。视觉、触觉、听觉是体验一个人最真实感受的唯一途径,网络摄像机无法做到。因此,一旦关掉电脑,人又会陷入空虚。
国际疾病分类没有明确提到孤独,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疾病吗?而且与此相比,国家更关心其他社会问题。
许多人有意识地选择孤独蛰居,但当孤独成为“没有选择的选择”时,就变为了一种痛苦。孤独到底是不是一种疾病并不重要。毕竟,孤独问题解决起来其实很简单。难道可以阻止一个成年人收养并照顾一个孩子一辈子?难道可以阻止一个人爱另一个人并关心他?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孤独就像饥饿或口渴:身体发出警报,为了增加生存的机会,一个人必须改变他的行为。许多治疗师给孤独的人提供帮助。俄罗斯的主要在线公告板也有“一小时朋友”“一个小时谈话”“一小时酒友”的服务。
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和行为上的人,通常内心缺少安全感,缺乏当众表达自我的勇气,总担心自己的想法不受重视或不被肯定,从而选择沉默地与外界隔离,同时他们对内在自我世界的过度关注易引发孤独感,因此主动走出内心的封闭世界是最好的治愈方法。
[译自俄罗斯《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