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予我
2018-06-14普昱璟
普昱璟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的,是仁,是义,是礼,是智,是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最初接触國学经典,到现在有十余年了,在我脑海中一次又一次泛起波澜的,仍是那回荡千年的铮铮之音。
初识《红楼梦》,还是懵懂少年,掩卷沉思,思绪万千,久久不能散去的,是潇湘馆,是怡红院,是大观园彼此纠缠而又充满悲欢喜乐的缠绵悱恻。后来,年岁渐长,愈加读懂的,是黛玉对这尘世满怀的苦痛,以及在内心悄然萌发却又早早泯灭的希望;是宝玉对这尘世肮脏的厌恶,以及对生命净地的向往;是妙玉对这尘世的透彻番悟之后无谓的抗争……朱门开启了,无数人在里面沉浮。红楼一梦长凄凄,再读“红楼”时,也便更加读懂了那其中的至情至性。
再后来,我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对于讲故事的书籍格外垂青,读至《三国演义》,便也渐渐明白了仁与义、善与恶。
幼时,最喜诸葛孔明的大智。面对世事,他似乎早有预料一般,诸事万般、运筹帷幄。
而现在,竟渐渐喜欢上曹操。于世人眼中,他或许是一位大奸之人,但在我看来,他是有枭雄气概之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我从曹操身上,看到的是英雄之风、大志之气,即便他也有不仁不义之时,但他的雄风,仍散发迷人之光彩。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回顾这过往的千年文化,总会有一种自豪之情从心底的最深处油然而生。
从《声律启蒙》《幼学琼林》到《二十四史》,再到《人间词话》,我一步一步去解读那万般迥异个性、仁义礼智、善恶忠奸,心中又不自觉生出一丝沉重之感。泱泱华夏,诸多风骨已渗入骨血之中,难再丢弃。
古人云,讷于言而敏于行。我想所谓的“慎独”,大概就如《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其大意便是:有道君子在无人看到的地方照样谨慎做事,在没人听到的地方依然保持戒惧之心。人生而有性,便称之为天性,天性中自有多种性格,人人天性便为不同,这种性顺应正道,便也成了真正的道。
这段时间在看《胡适讲国学》,第一讲内容较为深刻,修仁为己任。仁,为儒学经典与孔子学说之核心。孔子所谓的“仁”,就是“爱人”,便也是尽人道。于我看来,“仁”一字,确实是人性中至性的表现,一个人有了仁,便也就有了仁爱,便也能够懂得仁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性;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也是性。人率而有性,却又不偏离正道,乃谓至性。仁义礼智,善恶本心,这本也是性的体现。五千年华夏之音,我一次又一次地领略!所遇到的志同道合,皆是至情至性的率性之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最初入“红楼”而始,至此时,我读这历史中的文化,却也渐渐在文化中明白了历史。也渐渐懂了“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率而有性,人之有性,天性而成,是由那不朽的文化浇筑而成的,人之本性,在一次又一次熏陶之后,方懂做人该如何为之。
因为热爱国学,我受益匪浅。进入大学后,我一直用古人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文化需要传承,大国更加要有文化自信。国学有约,不忘初心。愿我们的国学在传承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国学经典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品德成长的实效性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3CZXX057)。
(作者单位:湖南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责任编辑 卞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