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塘老茶馆(外一篇)
2018-06-14马丽雅
马丽雅
当清晨的第一缕微光洒在溧阳大地上的时候,百家塘早市便悄悄开始了它独有的喧闹。
老人们攒了一夜的精气神,在晨曦中踏上了这段被时光锻洗过的老街,脸上洋溢着悠然自得。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日复一日地走在这条路上。这里,是新一天开始的地方。而要说这早市中最热闹的一处,那便非老茶馆莫属了。
这是一间在溧阳,甚至在江南都已经十分少见的老式茶馆。
老,首先在于它的外观。
这栋两层的楼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灰色的外墙,漆黑的瓦顶,木制的门窗……无一不透露着岁月的斑驳印记。它镶嵌在狭窄的街心,和这里所有的建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进门下了三四级台阶后,走进茶馆,便感到别有洞天。屋内正中立着七根柱子,这就是溧阳人所说的“七木落地”。不同于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江南的老屋都用木头作为房屋支架。而这间屋子能够以三排七根木柱支架而成,可见规模之大。
与这些柱子相得益彰的,是屋里整齐摆放的十几张老式四仙桌。这些桌椅透着古朴的色泽,在时间的打磨下已经光滑透亮。可以想象,在无数个清晨和日暮,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一个个在阳光下透着光亮的、汗涔涔的臂膀,是如何在这一张张桌子上摩挲着,摩挲着,在茶香氤氲的茶馆里碰撞出热烈的火花。
在茶馆角落的小屋里,蛰伏着传说中的“七星灶”。这一溜七个茶壶的灶头,能够同时供应上百号人的茶水。当年茶馆的喧闹可见一斑哪!
老,更在于它的意蕴。
溧阳人“吃茶”的习俗那可是自古就有的,被称之为“吃讲茶”。对于这“吃讲茶”的来源,本地人史建明早有调查。北宋年间,溧阳人周绛对茶很有研究,写出一本《补茶经》,以补陆羽《茶经》之不足。而早年,他在黄山观做道士时研制出的“芳津茶”,也被世人称为“绛茶”。所以,最初的“吃茶”,其实就是“吃绛茶”。由于周氏是溧阳望族,每次训诫子孙时,便会邀请族中长老来到祠堂,摆茶讲理。轻则严辞训斥,重则用“竹杠”击打。族里人也就戏谑地把长老们吃的“绛茶”称为“杠茶”了。这种做法对扶正祛邪,保持淳朴乡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时间,溧阳彭、马、史、狄诸望族纷纷效仿,把“吃杠茶”作为训诫教育,管教族人的一种方式。久而久之,溧阳人遇到什么难解的纠纷都会选择“到茶馆去讲讲理”,由约者付茶资,请众多喝茶的老者评判是非,据理调解,这就是“吃讲茶”了。
看来,“吃茶”已经融入溧阳人的血脉里了。而茶馆也就成了市井生活最重要的一个交际场所。再加上溧阳百家塘村位于溧阳、宜兴的交界处,水路交通发达,是山货贸易重地,这百家塘茶馆自然是南来北往中最繁华的所在。旧社会,除了用“吃讲茶”解决民事纠纷外,做生意的商人也习惯在茶馆里谈大笔买卖。同时,茶馆还成了“做贼佬”最好的销赃地。
直到今天,这里的老人仍然习惯趁着曙光,提着菜篮,走进早市,迈入茶馆,泡壶香茶,聊聊昨天发生的新鲜事,张家长李家短地论上个理儿,不时地说上几个荤段子。末了,四人一组围着那光滑锃亮的四仙桌开始了一天中最逍遥的活计——搓麻将、游胡(一种长方形纸牌)或打牌。而此时,太阳也才刚刚露出一整张脸。
其实,“老”也是一种暮气。如今的老街已再不见年轻的身影了。很多人担心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老式茶馆便会绝迹,这样的茶香永远只能留在记忆中。可是,不正像那即将消失的威尼斯水城一直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追捧一样吗?也许,只有短暂的才能真正成为永恒的。
水韵乡情
我们江南水乡的劳动人民,世世代代与河水相依,一条条横贯村落间的河水便是一条生命的纽带,就像我们的亲人。农田灌溉离不开她,生活起居离不开她,很多人发家致富都是由于她。
河水,是流淌在江南人身体中的血液。
小时候,我最期待的去处就是外婆家。不为别的,就因为外婆家门口便有这样的一条河。
那時的河水清澈见底,一到夏天,河岸两边都是郁郁葱葱的水草、芦苇等植物,河里的小鱼成群结队地向你展示着它们欢快的生活。这条不知名的河就是我童年的天堂。
码头上妇女们洗衣、洗菜、淘米,忙得不亦乐乎,前来打水的男人们更是络绎不绝。
河水总是这样忙碌,总有各式各样的船经过。水泥机帆船“突突突”驶过,头戴草帽的渔人撑着篙划过……还能和岸上的人聊聊今日的见闻。偶尔,还有几十吨的送货船停泊在河边过夜,轮船驶过,总能激起岸边大大的浪头。也许,那就是我们心中的海洋。船上人家搭了一块长长的跳板,与岸上相连,岸上的我们看着船上人家黝黑的皮肤,总在想他们的生活会是多么有趣。他们能够顺着这条河到很远的地方,看到不一样的景象。更羡慕他们能在偌大的船上吃饭、睡觉,该多有意思!
这条河到如今我都叫不出名字,可是在童年的记忆里,它是那么长,那么远,通向世界,通向未来。
长大后,住进了城市,我的眼前再不见了汩汩流淌的河水,只有打开水龙头就哗哗流淌的自来水。对于水的理解,更多的是衣食住行的依赖,却总感觉少了很多情思意趣。
外婆离世后,我与那条河的联系就断得更彻底了,好久好久都不再与它见面。很多时候,它也只有和慈祥的外婆一起萦绕在我的梦里。
最近,我又一次回到了外婆家,眼前的景象令我震惊!
这还是我魂牵梦萦的那条河吗?它的河面起码比印象中加宽了一倍,而且河岸的两边都用水泥砌好,原先用错落的大石头砌成的码头,如今全都被整齐的楼梯代替,并且河两边有汉白玉似的护栏。如果说印象中这条河还有一点原始的气息,那么眼前的这条就是经过修饰的美女。
我似乎是刚从海外归来的华侨般迷恋着眼前的变化,轻轻倚靠着河边的栏杆,痴痴地看着,不愿离开,心里充满了种种感慨。
从舅舅的口中得知,原来,这里是丹金溧漕河溧阳段的一支。说话间,就看见一艘几百吨载货量的大轮船从眼前驶过,我从来没见过这样大的货船,不由得惊呼起来。原来,自从漕河拓宽改造后,承载力更胜从前了。原先能走几十吨的船,现在能走几百甚至千吨以上的船。另外,舅舅还告诉我,漕河的开通还有利于防洪,像二○一五年暑期那样的连续暴雨,幸亏漕河,才没有给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我啧啧称奇,再见丹金溧漕河,有感于她的宽阔,以及为现代工业和农业提供了保障。
原来,历史赋予河水的任务,从本质上未曾改变,只是换了一种容颜再与世人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