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疗效观察

2018-06-14张银娇贾金荣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儿科学儿科婴幼儿

张银娇, 贾金荣

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及其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小儿急性腹泻发病后,如不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因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等而危及生命,并可能转为迁延性、慢性或难治性腹泻,引起小儿营养不良,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中医学认为小儿脾胃薄弱,无论感受外邪或内伤乳食,均易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腹泻,故小儿腹泻在临床上较成人多见,其临床症状表现亦较成人严重。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病毒感染性腹泻及非感染性腹泻的防治上,具有较明显的优势[2]。本研究通过穴位敷贴辅助治疗小儿急性腹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 年8月广州市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急性腹泻婴幼儿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大便次数及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小儿腹泻病的诊断和治疗》[3]制定诊断标准:(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每日≥3次。病情分型:(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2)中型:轻、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等)。

1.3 纳入标准 (1)符合急性腹泻的诊断标准;(2)年龄3个月至3岁;(3)起病时间3 d以内;(4)纳入研究前取得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并可配合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

1.4 排除标准 (1)就诊前已开始应用腹泻相关药物治疗者;(2)局部有湿疹或其他皮肤病不适合穴位贴敷者;(3)严重黏液脓血便或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升高需规范抗感染治疗者;(4)重度脱水或出现严重电解质紊乱及意识障碍者;(5)合并免疫缺陷、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或其他原发疾病者;(6)对本研究使用的药物或敷料有过敏史及高敏体质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蒙脱石散:1岁以下每次1 g,1~2岁每次1.5 g,2岁以上每次3 g,均每日3次,空腹温开水冲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2岁及以下每次1 g,2岁以上每次2 g,均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同时积极预防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给予喂养指导,鼓励积极口服补充液体,必要时静脉补液,脱水处理措施参照《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4]。如有发热出现体温超过38.5 ℃的情况,可给予口服布洛芬紧急退热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治疗。穴位贴选用药物:肉桂、吴茱萸、干姜、苍术、木香、石榴皮等比例制为粉末(由本院药剂科购置及调配),使用时以醋将药物粉末调为膏状,制成直径1 cm、厚度0.5 cm左右的药饼(每个药饼含生药量1.5 g左右)。取穴:足三里(双侧)、神阙、天枢(双侧)。贴敷时将药饼直接敷到相应穴位并以医用通气胶贴固定,贴敷持续时间4 h,每日1次。两组治疗疗程均为3 d。

1.6 观察指标 采用统一的临床调查问卷分别于开始治疗前、治疗期间每日由专人询问并记录患儿大便次数、大便性状、体温、精神状态、呕吐、尿量及食欲等症状表现。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5]。(1)治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2)好转:治疗72 h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3)无效:治疗72 h后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8.800,P<0.05。

表2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大便次数正常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及食欲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t=3.26,4.19,3.68,4.05,P<0.05。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穴位贴敷治疗并未见有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婴幼儿时期机体生长发育较快,需摄入的营养物质相对多,且婴幼儿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量大,胃肠道负担重,而小儿消化系统又尚未发育成熟,与成年人比胃酸及消化酶分泌相对较少,且神经系统对胃肠调节能力弱[6],因感染、气候环境或饮食等原因的影响,较易出现腹泻,对于急性腹泻的治疗重点在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7]。病毒感染性腹泻并不推荐应用抗病毒药物,即使怀疑为细菌性腹泻时,不首先推荐使用抗生素,因为大多数病原菌所致急性腹泻均是自限性的,对于痢疾样腹泻患儿、疑似霍乱合并严重脱水、免疫缺陷病、早产儿以及有慢性潜在疾病的儿童才推荐应用抗生素治疗[8]。中医学认为婴幼儿急性腹泻属“泄泻”范畴,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司,湿邪内盛所致。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婴幼儿脾气未健,脾常不足,其运不全,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阳气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9]。西医对于大部分婴幼儿急性腹泻以对症治疗为主,而中医学依据其“脾病湿盛”的病机特点进行治疗,对婴幼儿腹泻病有着良好的疗效。

腹泻小儿脾胃已伤,小肠分清泌浊及大肠传导功能不足,故小儿进食中药后因消化吸收功能不良,并不能迅速达到止泻的功效[10]。外治疗法在小儿腹泻病的治疗中就显得十分必要,且小儿肌肤柔嫩,脏气清灵,外治之法,可迅速起效,在无损伤的前提下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穴位敷贴疗法是一种经皮给药的外治方法,通过药物敷贴于特定的穴位,发挥药物及刺激穴位的双重功效,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本研究中穴位贴敷选用药物为肉桂、吴茱萸、干姜、苍术、木香、石榴皮,除石榴皮外其余5种药物均主要含挥发油[11],具有芳香穿透之性,可起到促进药物吸收和穴位刺激的治疗作用。相关研究已报道,中药挥发油大多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促进效果与轻微的皮肤刺激,并且还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12]。从中药的作用上来讲,苍术健脾燥湿,肉桂温里散寒、止痛止泻,木香行气止痛、调中导滞,吴茱萸散寒止痛、助阳止泻,干姜温中散寒,该五味药物共用起到温中运脾之功效,因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其得温则运,脾运湿自消,从而起到化湿止泻的作用,加用石榴皮涩肠止泻,则治疗效果更佳。

本研究选用穴位为天枢、神阙及足三里。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具有健脾胃及助运化之功,研究发现,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帮助消化,同时对胃蠕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调节胃肠蠕动和功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13-14]。神阙位于腹部正中、脐部中央,脐部与全身其他部位皮肤结构比较,其表皮角质层最薄,皮下无脂肪组织,屏障功能最弱,加之脐部有丰富的静脉网,血管丰富,渗透性强,吸收性好[15-16],且脐部与脾胃、小肠及大肠相靠近,通过脐部敷贴的药物经吸收后可迅速作用于脾胃及大小肠,从而达到快速调整脾胃运化功能的目的。天枢穴为大肠经之募穴,可调胃肠气机,有学者研究发现,针灸天枢穴后能增强sIgA的分泌,改善肠道局部免疫功能,并有效保护肠道黏膜的完整性,从而促进化学和机械消化,增强小肠吸收功能而达到止泻效果[17]。诸穴配合可达到助脾胃运化、调胃肠气机、化湿止泻的功效。

本研究中运用穴位贴敷治疗的观察组腹泻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可见运用穴位敷贴辅助治疗小儿急性腹泻,具有缩短病程、改善症状的作用,又有低成本、无创伤、无痛苦及患儿易于接受等优点,是治疗小儿急性腹泻行之有效的方法。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8):634-636.

[2] 马融.中医儿科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5.

[3] 方鹤松.小儿腹泻病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9):1537-1540.

[4] 叶礼燕,陈凤钦.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9):1538-1540.

[5] 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 64.

[6] 王君,郭亚楠,贾红兵,等.34例婴幼儿非感染性腹泻临床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5,29(5):270-273.

[7]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7.

[8]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7):483-488.

[9]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5-153.

[10]陆影,杨维华.磁贴天枢穴治疗小儿脾虚泄4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5):446-448.

[11]唐德才,吴应光.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26-232.

[12]陈军,刘培,蒋秋冬,等.中药挥发油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现状与展望[J].中草药,2014,45(24):3651-3655.

[13]马丙南.穴位按压防治HIV母婴阻断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7,9(3):194-197.

[14]何国栋,牛伟新,刘寒,等.针刺足三里调控胃肠动力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1):748-751.

[15]何秀娇.神阙隔药灸联合小儿推拿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1):64-66.

[16]肖金良,杨孝芳,施杨婉琳,等.神阙灸治病机理初探[J].江苏中医药,2010,42(6):3-4.

[17]王富春,逄紫千.针灸天枢穴对脾虚泄泻大鼠肠道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5,21(1):52-54.

猜你喜欢

儿科学儿科婴幼儿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针织婴幼儿及儿童服装》标准探讨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稿约
无创吸痰法在婴幼儿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孩子可以看电视吗?看美国儿科学会怎么说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