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时期的瓷器样式
2018-06-13李珉
李珉
摘 要:康熙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胎体厚重,同样大小的器物,要比清朝其它时期的器物要重些。较大型作品采用分段成型整体组合的技法,修胎工艺精细,交接处不留痕迹。
关键词:康熙时期;造型;装饰;款识
一、康熙时期的瓷器造型
康熙瓷器的瓷胎,质白缜密,坚硬纯洁,素有“糯米汁”之艳称。和明代瓷器相比,显得更加细腻,滋润,很少含有杂质,一般不借助于放大镜,肉眼难以发现孔眼。瓷胎的组织致密均匀,胎质的比重大为增加,这也就是人们通常称赞的康熙瓷器“胎薄,分量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器物的稳定性,与以前相对体轻的器物较之,可减少因外力稍一作用就被碰倒的危险。
康熙时风行套杯和攒盘。套杯由口径大小不一,器身深浅不同的几个单体套装成一个整体,把它散开又形成依次递减的一组群体。这种由大到小的套叠,在于成型时必须严格把握每个单体的尺寸,才能依次进行套装。攒盘是用以招待宾客时盛装果品的一种果盘,它由十几块,甚至二十几块几何形单体组成一个圆形或海棠形的整体,这种器物的攒聚,要求达到单体之间弥缝紧密,浑然一体,其成型难度不亚于套杯。
为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康熙瓷器的造型在样式上较前代有显著增加,达到“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境地。这时的器物的形制,除了傳统的碗,杯,盘,钵,瓶,罐,壶,尊等器皿外,还出现了冠架,灯罩,法器,如意,鼻烟壶,臂搁等各式各样的日常用品,文房用具和案头陈设等新品种。同一种在样式上也是丰富多样的,诸如瓶类器物有梅瓶,天球瓶,蒜头瓶,油锤瓶,筒瓶,棒槌瓶,荸荠扁瓶,柳叶瓶,玉壶春瓶,锥把瓶,葫芦瓶,菊瓣瓶等众多样式,特别是棒槌瓶,荸荠扁瓶,其独特的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创新之作有“盖碗”“多穆壶”“贲把壶”。
康熙瓷器的造型风格挺拨、遒劲,富有壮美的形态。这种美的形态,可以用“大”字来概括其特点。康熙瓷器胎体的比重比较大,与胎体的凝重相协调,器物的体积也比较大。琢器中的大件,如尊,觚,鱼缸等尺寸之大,胜过嘉庆、万历时期。
康熙瓷器从器物的形状来看,出现更多的方形器,如蟠螭耳方瓶、方棒槌瓶、六方执壶、方形的香薰和香炉、提梁方斗等等。这时的器物形体转折清楚、肯定,各部位间有明确的交接线和清楚的线角变化。
线也是确定造型的一个重要形式因素。康熙瓷器的线型较多地以直线为主。如方形器的立面必须以直线构成为特点,圆形器物的外轮廓线就整体而言也以直线或接近直线的微曲线为主,给人挺拔、向上的感觉。
由于历史的局限,康熙瓷器的造型也深深地打上了无法克服的时代烙印,尤其是一些御用器物,制瓷匠师们是在压迫和命令下“奉命制作”,因此,当规矩得近乎拘谨,严格得近乎束缚,有些作品既无实用意义,也谈不上审美价值。
二、康熙时期的瓷器装饰
1.“开窗”也称“开光”装饰。器物表面分割成大小相近的几何窗口形式,再分别以人物故事等图案为装饰,借鉴欧洲的装饰风格。康熙时代开始,以后很流行。
2.康熙时期的作品题材大量取材于史书和小说、戏曲中的情节。这类包括马战、步战、水战和短兵相接等场面的瓷绘,往往能刻画出两军酣战、人马奔腾紧张而热闹的战斗场面。
3.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大量出现,康熙执政期间,对于恢复农村经济一直是很重视的,并曾命焦秉真绘制《耕织图》,由名工手镌刊行。随之,姊妹艺术也争相摹绘。到康熙晚期,青花、五彩不断出现《耕织图》的内容。在康熙后期的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轮廓勾出而不填彩。此外,在康熙青花五彩瓷器上,还可以看到一些表现渔民生活的画面。
4.清代瓷器中的山水题材,虽不像人物那样盛行,但在康熙青花中亦据有一定数量。由于分色层次的增加,使青色产生中间层次的变化,所以这时的山水瓷绘具有传统绘画中“墨分五色”的韵味。
5.清代瓷器中以长篇文字作装饰的也很有特色。康熙年间为怀柔汉族学者,在正常的科举考试之外曾特开博学鸿词表示求贤。
6.用吉祥语意作成象征性的图案在工艺美术史上传统有自,入清以后更发展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境地,成为瓷器装饰的重要内容。吉祥图案取才广泛,许多禽鸟、花草甚至器物被规定为各种不同的吉祥寓意,诸如萱草宜男、石榴多子、鸳鸯表夫妻之情、鹤表父子之道等。
7.康熙时出现的“皮球花”题材。图案以团花为基本,但构成上非常浪漫别致,或单独一个,或两个相聚,更有三个结合在一起的,不仅在排列上十分自由、活泼,而且彼此大小不等,色调不一,相互浸润影响,突破了一般团花的格式,形成灵活、秀美的装饰效果。
8.康熙年间宫廷画家受西洋画风影响较深。明代后期,欧洲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西洋绘画艺术也随之传入。
三、康熙时期的瓷器款识
款主要是青花双拳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体端庄工整,雄健有力,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康熙早期无款居多,康熙二十一年之后均有落款。仿明代款有:“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
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多是楷书。民窑青花多数不书年号款,往往写堂名款,又称斋堂款。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3陶瓷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一版三印.
[2]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1933年初版.
[3]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10月一版四次.
[4]中国陶瓷大系之四清代陶瓷大全,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1-199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