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导向下小学体育学科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2018-06-13李国顺

学周刊·上旬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德育体育核心素养

李国顺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各学校课程改革的重点。为使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生,一些研究者更加青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认为教学中那些保留现实生活本来具有的丰富性的情境设计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品格,并进一步提出,由于素养是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生成的,故情境设计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教学中应提倡体验学习。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8-01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8.109

对体育学科来说,核心素养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方面。其中,体育品德(体育品格、体育精神、体育道德)是以往较受忽视的部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既是体育课堂实施学科德育的依据,也是其目标。素养导向下的体育学科德育,主要实施途径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体验,则可以有效推进体育课堂中的学科德育实施。

一、小学体育学科德育实施现状分析

山东省教育厅出台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不少影响德育成效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内容抽象化,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存在口号化、概念化现象,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等。

对于体育学科来说,课堂实践中的学科德育则普遍存在着“标签化”和“形式化”现象。具体表现为“这环节的活动是学生小组完成的,所以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生拉硬拽地为一节课的德育目标作总结。而其实,其德育价值的发挥成效如何,是禁不起推敲和追问的。

二、情境中体验是体育课堂有效实施学科德育的重要途径

为了让学科德育富有成效,教師在创设情境时,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水平等方面为依据。

(一)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学生无法感同身受,课堂德育自然也就缺乏感染力。所以,了解并贴近学生的生活,是情境创设的必要条件。

例如,很多学生对前滚翻是心怀惧意的,他们不敢放心去做,做起来的动作也不规范。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日常喜欢的动物引进课堂——小刺猬。启发学生:你喜欢刺猬吗?它在受到外来的侵害时,是怎么进行自我保护的?学生立刻七嘴八舌交流起来,气氛轻松了许多。“想象自己就是一只保护自己的小刺猬,我们开始做前滚翻。一、二、三,开始!”学生不亦乐乎地“滚”起来,还嚷嚷着,“我是一只小刺猬,我要保护我自己!”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也从中接受了学会适当的自我保护的教育,效果水到渠成。

日常的体育课上,教师无论在器材的选用方面,还是在学习情景的设计方面,都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足够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直至最终掌握体育的技能技巧,这样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能很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这一现象。

(二)立足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创设情境

心理发展规律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德育情境应该遵循的重要因素,制约着学生在该情境下会进行的活动形式。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三)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创设情境

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学生素养的发展程度。教师在课堂上的情境创设,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让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在该水平下的内心体验。

美国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三、素养导向下的体育学科德育呼唤更高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实施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学科德育,首先要落实体育教师的素养问题,做好“人师”和“经师”,变教学视角为教育视角,社会对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一)教师要拥有“愿教的能力”

行动的摇摆源于理论的混沌。在教育要“立德树人”的整体趋势推动下,体育教师的理念更新就显得格外重要。俗话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任何课程变革落到实处,都需要依赖专业的教师队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内化为教师内在的信念。面对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教师整理、反思的心态或许更为重要。体育教师要保持、发挥我们自身学科教育的特长,不妄自菲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积极融入到国际大环境中去,群策群力,逐步形成符合自身实际,有特色的学科教育。

(二)教师要拥有“研教的能力”

首先,要拥有解读文本和研究文本的能力。作为蕴含德育契机的最重要载体,研究教材文本是教师的必做功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教师还是致力于挖掘文本表面所呈现的形式,而对其中所蕴含的德育价值的研究则要明显潦草许多。素养导向下的学科德育,要求教师加深对文本主题意义的解读,这是进行相应情境创设的前提。

其次,要拥有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依据文本的内容和内在活动的递进关系设计课堂活动,整合学生需要学习的体育技能和情感体验,确保设计情境化并足够引发学生产生相应积极性的情感体验,为德育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三)教师要拥有“施教的能力”

这是学科德育实施的主阵地。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德育体验,和教师的施教方式直接相关,教师对课堂的整体调控能力尤为重要。当然,良好的施教能力呼唤“学科统整型”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同时拥有“多学科”技能。

总之,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向下,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是小学体育学科实施学科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做到教学语言精炼、生动,示范动作规范、准确,还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以正确的教学观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努力走好学科德育之路。

参考文献:

[1] 蔡红军.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6(36).

[2] 江亮.学生认知结构解读与体育教学策略建构[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9).

猜你喜欢

德育体育核心素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我们的“体育梦”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