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不同环节的应用分析
2018-06-13高海燕李季
高海燕 李季
[摘 要]本量利分析法是企业为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实现企业总体目标而发明的一种管理方法,是根据产品的数量、价格、成本同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计量最终确定企业目标利润的一种方法。由于企业的经营决策目的是寻求现有资源最佳利用方案,而该方法中的边际贡献毛益是进行不同方案选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应选取提供最多的边际贡献的方案。文章在企业经营管理的以下几个环节中的具体应用做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给管理者一些建议,提高工作中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本量利分析法;经营管理;应用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6.081
1 在生产工艺加工中的应用
当企业生产某种产品或零部件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一般情況下,采用先进的工艺(如自动化设备)生产时,所运用的设备一般价值较高,维修费用和使用费用也相对较高,因此导致相关的固定成本相对较高。但是由于先进工艺具有生产效率高、材料消耗低、废品率低的特点,使得产品单位变动成本相对较低。而采用普通工艺(如手工、半机械化)生产时,所需设备价格较低,维护费和使用费也相对较低,但其生产效率低、材料消耗好、废品率高,因而一般表现为固定成本相对较低和产品单位变动成本相对较高。虽然大都倾向于使用先进工艺生产。但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未必是工艺越先进越好。因此为了充分利用不同生产工艺的优越性,可利用本量利分析进行分析选择。
例如:某机械加工企业生产一种专用工具。现在有三种加工工艺可供选择,即分别采用机械设备加工、半自动化设备加工和全自动化设备加工。各加工方式的相关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各不相同。相关成本资料见表1。
那么企业应如何选择生产工艺进行加工以使三种加工方式在经济上较为合理?
分析:从成本资料来看,用不同的工艺设备加工,会导致不同的加工总成本。从各个备选方案的条件来看,要从经济上以相关总加工成本最小来作为决策的依据,找出各生产方式下的相关成本与加工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确定成本无差别点产销量。
设机械、半自动化和全自动化生产方式下的相关总成本分别为X、Y和Z,加工数量为M件,则有:
X=60000+80M1;Y=120000+40M2;Z=240000+20M3
上述等式两两相等,可求得不同生产方式下的成本无差别点产销量。
60000+80M1=120000+40M2
60000+80M1=240000+20M3
120000+40M2=240000+20M3
解得:M1=1500(件)M2=3000(件)M3=6000(件)
从上面分析可知:
当产品的加工数量小于1500单位时,选择机械方式加工。
当产品的加工数量大于1500单位小于6000单位时,选择半自动化方式加工。
当产品的加工数量大于6000单位时,选择全自动化方式加工。
所以,采用全自动化工艺方式,能够降低单位变动成本,从而获得较高的单位边际贡献。但是,如果该工艺方式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则新的工艺将无法发挥其优越性。从该例来看,6000单位便是全自动工艺发挥其优越性的起点。如果销售量不能稳定地达到6000单位以上,则不能选择全自动方式,否则,全自动方式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亏损。我们也可用图表示,如图1所示。
2 在零部件自制或外购中的运用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常会面临产品生产所需的零部件自制和外购的决策,在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中,有些企业总是自己生产零部件,原因是为了控制质量;有些企业则是为了和供应商之间保持长期的互利关系而一直购买零部件。零部件自制或外购决策的一个特点就是只考虑相关成本,不考虑收入。因为无论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其生产的产品的卖价都是一样的,所以在进行决策分析时,只考虑各个备选方案预计的未来成本,从中选择成本较低者为最满意方案。在零部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中,有时会遇到零部件的需求量不确定的因素。这时,在决策分析中,就要运用通过比较不同需求量下的相关总成本来决定选择哪种方案的决策方法,就是利用本量利分析法。
例:某机器制造公司生产某种机器需要Y部件。该部件可以自制,也可以外购。如果自制,该部件的单位变动成本为180元,与自制Y部件相关的年固定成本为50000元;如果外购,单位买价为200元。
则:企业是自制还是外购该部件?
分析:由上述资料可以看出:
自制Y产品的相关总成本=50000+180X(X为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
外购Y产品的相关总成本=200X
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50000÷(200-180)=2500(件)
从以上分析可知:
当Y部件预计的年需求量小于2500件时,自制成本高于外购成本,应该选择外购方案;当预计的年需求量大于2500件时,自制成本低于外购成本,应该选择自制方案;当预计的年需求量等于2500件时,自制成本与外购成本没有差别,自制或外购都可以。
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也可用图2表示。
3 在成本构成决策中的运用
成本构成是一个企业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间的相对比率。不同的行业,其成本构成会有很大的差别,即使是同一行业,其企业间的成本构成差异也很大。
根据成本构成的不同,有两种情况: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建厂房设备等,所以,在成本构成中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较大;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人工成本较高,则变动成本所占的比重较大。
对于本量利分析在成本构成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经营杠杆来反映。在企业成本构成中,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称为经营杠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高,则销售量的微小变化就会引起息税前利润的较大变化。所以,成本构成的不同,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也就不同。一般来说,固定成本比重越高,则产生的贡献毛益率也越高,其经营杠杆就越大,反之,变动成本比重越高,则产生的贡献毛益率也越低,其经营杠杆就越小。
经营杠杆系数=贡献毛益息税前利润
例:设乙公司为一资本密集型企业,其生产过程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甲公司为一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过程采用手工操作系统。假定两公司当年的销售收入及息税前利润相等,仅仅是成本构成不同。
有关资料如表2所示。
甲公司成本构成中变动成本占80%,贡献毛益率为20%,它表示该公司每1元销售收入在补偿变动成本后,可以实现0.2元的贡献毛益;乙公司由于有较高的固定成本比重,贡献毛益率高达90%,即该公司每1元销售收入在补偿变动成本后,可以实现0.9元的贡献毛益。
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可得:
甲公司盈亏临界点销售额=1000020%=50000元
乙公司盈亏临界点销售额=8000090%=88889元
由上分析可知,对于销售收入和利润相同的甲乙两公司来讲,由于成本构成的不同,其保本销售额也就有所不同,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甲公司,其销售收入达到50000元就可保本;而对于资本密集型的乙公司来讲,需要实现88889元的销售收入才能保本。由于先进的设备等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从而具有较大的获利的可能性,但同时,其经营风险也加大。
因此,通过本量利分析方法在成本构成决策中的运用,可以帮助管理者认识到不同的成本构成其保本点不一样,其经营风险也不一样,其经营的灵活性也不一样。如果管理者要求降低保本点,降低风险,提高经营的灵活性,追求的是稳定性,就需要采取固定成本低的劳动密集型的企業,反之,则应采取固定成本高的资本密集型企业。
4 在确定产品库存经济时限的运用
产品在库时间的长短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库存时间的增加,储存费用也相应增加。在储存的产品中,产品的价格由市场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是通过一定方法计算的,是确定的,这样,产品的毛利就是确定的。但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产品损耗、保管费用、资金占用费等将日益增加,不断消耗着产品的“可能性”毛利,直至销售成功。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本量利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来确定商品经济储存时限,即利润为0时的储存时间。这里的“量”与前面分析的不一样,它不是指产销量,而是指储存时间。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列出一个等式:
产品售价-产品成本-税金-储存费用=0
产品售价-产品成本-税金-日储存费用×保本储存期=0
式中:保本储存期=产品售价-产品成本-税金日储存费用
日储存费用是指与储存时间直接相关,随着储存时间变动产生的保管费、商品损耗、资金占用费等,它相对于储存时间来说是变动成本。
税金是指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价内税,它相对于储存时间来说是固定成本。
例:某企业生产销售一批彩电,每台市场价格2600元,每台生产成本2200元,税金100元,每天的储存费用为5元。
则:保本储存期=2600-2200-1005=60天
说明该彩电从完工入库那天起,如果储存时间刚好60天,企业达到保本状态,超过60天,即便卖出,也已经亏损。在这个储存期限内,少储存一天,每天等于给企业创造了5元的利润;反之,多储存一天,每天将减少5元的利润;若于入库的当天卖出,即不发生储存费用,每台彩电将赢利60×5=300元。这样,通过产品经济储存时限的确定,可以使企业在销售产品时做到心中有数,知道产品最迟应该在什么时候卖出,以加强对商品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孟凡静.量本利分析法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8).
[2]金来富.本量利分析方法探究[J].财务与管理,2009(10).
[3]冯静波.本量利的敏感性分析[J].新西部,2008(24).
[4]黄宏勤.浅议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2009(7).
[5]魏清泉.本量利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商界,2010(8).
[6]吴万锋.试论本量利分析法的局限性[J].经济师,2007(5).
[7]王琳.基于商品流通企业的本量利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07.
[8]刘小杏.本量利分析模型的扩展与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9]李秀英,邓小龙,敬希冷.管理会计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
[10]许弘.本量利分析方法改造[J].经济研究导刊,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