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心理对核能市场的影响
2018-06-13于洁
于洁
[摘 要]文章从心理学谬误的角度深刻剖析了中国公众对核能接受度的现状与对中国核能市场的影响。结合实例,建议核能工作者在理解大脑对核能“感性”缘由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外有效经验的借鉴和消化,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使公众看到核能的市场与发展,让核能越来越亲民。
[关键词]核能;公众接受度;谬误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6.057
1 引 言
公众接受度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接受或不接受是一个非常私人的决定。但是,当每个人的私人决定汇聚在一起时,却拥有能让某个概念衍生出庞大的市场的魔力,具备能与某个项目落地抗衡的勇气。因此,公众接受度不再仅仅是一个私人态度,已成为公众表达强烈意愿的途径,起着左右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影响公众接受度的因素很多,如受教育程度、所处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大脑在汇总所有信息后,得出接受或不接受的结论。在这过程中,大脑像计算机一样,对信息进行着对比和分析。然而,大脑并不是计算机,大脑是有感知的,这种感知往往会先入为主,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每个人的判断。这一细节极易被人忽视,却无时无刻、无法避免地长期影响着民众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谈核色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是核能大国,核能民用技术的发展已跻身国际前列,可与之相对应的核能公众接受度却一直有待提高,甚至成为制约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1]“谈核色变”曾一度成为公众对核能态度的代名词。[2]
2 公众对核能的心理态度
为什么核能如此神秘?这么容易被公众误解?也许是核能界一直都太过理性地研究“采用何种模型提高公众认可度”,却忘记了公众接受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是感性的,大脑是感性的。也许我们应该“感性”的去分析核能公众接受度,体会大脑的“态度”,运用大脑的“感性”有机有效地提高核能公众接受度。
大脑常常会犯感性的错误(被称为谬误谬误概念:人的认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活动,它能产生正确和错误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即为真理,后者就是谬误。真理和谬误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对核能这样稍显生僻,且有过历史阴影的事物,大脑简直就是感情用事的重灾区。大脑最常犯的5项谬误有生存者偏差、锚定效应、证实偏见、可利用性法则和损失厌恶,[3]每一项都能解释公众为什么总是对核能敬而远之。
2.1 生存者偏差生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概念:另译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比如“沉默的数据”等。
近年来,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核能与太阳能、风能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6年,核能发电比重为3.5%,发电增长24.9%。[4]然而,民众对核能的快速发展感觉非常突兀,认为“核能怎么可能与太阳能、风能相提并论?”其实原因很简单,核能在大众媒体上的曝光率远远低于太阳能和风能等其他清洁能源,大脑潜意识认为看到的即是全部,没有看到的即为不存在。核能被莫名其妙地雪藏多年,成为一直以来最默默无闻的清洁能源。当核能从潜意识里的“不存在”成为“异军突起”时,公众怎能轻而易举地接受?
2.2 锚定效应锚定效应(Anchoring)概念: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公众对核能的最初认识基本都源于核武器、核爆炸、核事故等历史信息,上问七八十岁的老人,下问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对核能的认识十有八九都是上面提到的三个核词汇。公众对核能的理解如此根深蒂固,是大脑对核能的负面印象在作祟。虽然第一印象极有可能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大脑认为事物的第一印象是最重要、最准确的。核能的军事用途和其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早已成为公众对核能的思维定势,当被告知核能的民事用途优势显著并决定大力发展时,公众均表态愕然,一下子无法接受。
2.3 证实偏见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概念:人们普遍偏好能够验证假设的信息,而不是那些否定假设的信息。寻找信息以证真而非证伪自己的假设倾向。
当因负面的第一印象被公众打入冷宫后,核能的日子一直都不好过。即使公众试图再次了解核能时,满眼看到的也大多是负面信息,因为大脑会主动关注能证实第一印象的更多证据,自觉过滤掉与之相反的新信息。锚定效应和证实偏见联同发作,使大部分公眾至今仍然谈核色变,对核能的误解越发深刻。2017年,核电为社会贡献了“1000亿度清洁电能,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312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441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7万吨、减排氮氧化物31万吨、造林约688个篮球场”;[5]不知有多少公众在了解核能时能看到或看到过这组非负面数据?
2.4 可利用性法则可利用性法则(Availability Heuristic)概念:指在很多时候,人们只是简单根据他们对事件已有的信息,包括记忆的难易程度或记忆中的多寡,来确定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去寻找其他相关的信息,容易被知觉到或回想起的被认为更容易出现。
核能的负面印象(锚定效应)以及看到的有关核能的非正面新闻(证实偏见)使公众的大脑早早就建立了自己的“核能3D图”。明知不完整,可公众在表达看法或做决定时,还是会对这些信息信手拈来,从而在各场合对核能给出片面的解释。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公众对核能认识的“死循环”。对大脑里原有信息的拿来主义就是大脑对核能“感性”犯错的最明显表现。还以2017年的核能数据为例(详见2.3),如果能常阅读到类似的非负面数据,公众是否会逐步修正大脑里的核能3D图,为大脑提供一个更客观更全面的核能认识?答案是肯定的。
2.5 损失厌恶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概念: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院士叶奇蓁说“核电站不对水、不对空气、不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6]公众并不都认可院士的说法;“核电站在安全运行的情况下也许是安全的,但在事故情况下,可要比火电、煤电的威力可怕得多。”公众的说法没有错,但公众忽视了一个事实,核能技术一直在提高和优化。通过很多技术手段,“完全可以避免类似(福岛)大型核事故的发生”。[6]公众也总质疑核辐射的危害,可公众没有比较过,“核电厂附近生活一年受到的辐射剂量远小于乘飞机往返北京与欧洲所受到的辐射剂量”。[6]当比较核能的“得”与“失”时,公众的敏感神经被核事故、核辐射触碰,“失”的重量级被瞬间放大,直接影响了公众对核能的公平态度,接受核能简直成为天方夜谭。
3 提高核能公众接受度
从造成大脑对核能谬误的情况分析来看,有历史原因,有自身的感性原因,也有客观环境原因。历史无法改变,自身的“感性”因个体而异,但客观环境可以大大改善。客观环境提升的第一步就是核能工作者不能只研究硬性的技术参数,还要研究“如何把核能变得亲民”类似的软课题,为公众创造亲近核能的友善环境。除了公开和透明,放低身段、全方位公众参与、亲民宣传可能是打动公众的最有效方式。
法国著名核能企业阿海珐公司(英文为“AREVA”)每年都举办企业公开日,邀请合作伙伴、员工家属以及所有民众参加。2012年的阿海珐日,在巴黎体育场举办,是一场盛大的游园会。提前一个季度,阿海珐公司就在各大媒体进行宣传,游园会不仅有各种美食软饮和休闲游戏,还有民众喜欢的明星助阵,其中著名的世界短跑冠军博尔特最引人关注。这样的活动一经宣传就吸引了大批民众。在公开日上,阿海珐公司把核能的大形象打碎,以图标、服饰、硬币、游戏等形式将核能的各种小概念零散展现,从不引起参与者过多关注、使参与者专注娱乐到参与者主动发现其中的奥妙,成功地实现了核能概念的软植入。这就是一个放低架子、融入大众生活、以渗透方式科普核能的最佳实例。
这样的活动看似简单,其实蕴藏着核能工作者的大量心思,对减少公众对核能谬误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在类似活动中受到启发对核能产生好感的参与者对阿海珐品牌和核能概念的定位是美好的,不会直接与核事故、核爆炸等历史信息挂钩。这就降低了谬误锚定效益发生的可能性。其次,以含有核能零散信息、寓教于乐的活动为引子,使参与者对核能产生好奇,自觉挖掘更全面更理性的核能信息,完善或者颠覆参与者对核能的原有概念。这就大大降低了谬误证实偏见、可利用性法则、损失厌恶的发生。最后,公众开放日本身就是本着宣传核能的精神进行,提高了核能曝光率,对民众覆盖率广,对民众传播力度大,大大减少了谬误生存者偏差的存在。
在中国,公众对核能的接受度较低,公众的态度可能更加感性,打消公众对核能顾虑的难度系数可能更大。如果把煤电比喻成粗茶淡饭,核能在中国民众心里就是高端奢华的盛宴;在没有兴趣、好奇、利益相关等驱动力的情况下,公众基本不会主动了解核能。核能工作者應在理解大脑对核能“感性”缘由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外有效经验的借鉴和消化,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电视剧植入、广告宣传、冠名某节目等方式使核能概念日常化,在民众生活中刷存在感。该处借鉴了资深心理学家高岩女士的思路。高岩女士现为国际心理咨询师,专注为政府机关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对外部客观环境的改善,获得公众好感,使公众主动对大脑里原有对核能的“感性”态度进行反思,自发了解核能,逐步优化核能在大脑里的生存环境,让核能越来越亲民。
参考文献:
[1]环保部.公众接受度拖累 中国核电比例2%远低于发达国家[EB/OL].http://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231009.shtml.
[2]樊明武.科普欠缺致公众“谈核色变”[EB/OL].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3/0131/c1007-20384018.html.
[3]James Clear.5 Common Mental Errors That Sway You From Making Good Decisions[EB/OL].https://jamesclear.com/common-mental-errors.
[4]国家统计局.2016年能源生产情况[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575.html.
[5]中国核电.中国核电年度发电量首次突破1000亿度 创历史新高[EB/OL].http://www.cnnp.com.cn/art/2017/12/29/art_220_5347.html.
[6]杨长利.法国核能与核燃料循环[M].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