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尔: “毁灭式”改革

2018-06-13彭梁洁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18年6期
关键词:海尔集团张瑞敏海尔

■ 彭梁洁

无处不在的小微

海尔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海尔。

宣布转型之后,张瑞敏立刻主导了一场 “消灭中间管理层”的运动。

这场组织变革跟2005年其创造性提出的 “人单合一”理念如出一辙,目的都是彻底消灭层级,让员工直接面对用户,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的需求。

2014年,海尔成立30周年。老对手董明珠跟雷军的10亿赌约正闹得沸沸扬扬,此时的张瑞敏默默发布了 《致创客的一封信》,吹响了海尔内部创业的号角,也成为此后海尔员工论坛上的最热帖。

在张瑞敏的计划中,未来的海尔只有三种人: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被消灭的那1.6万中层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创业,要么离开。

海尔内部每个员工都成为 “创客”,他们共同选举出小微主,双方可以互选,不称职的被淘汰;双方共同组成一个有机体,共同面对用户和市场,还可以引入外部社会资源。曾经体量巨大的海尔被肢解为上千个小微团体,主要包括三类:创业小微、转型小微和生态小微。

创业小微是由海尔原有内部员工创立,从海尔集团内部孵化出来的小微公司,目前有200多家。这些创业小微是真正意义上的内部创业,当海尔的员工自己有了好的创意和想法,就可以依靠海尔平台的支持,逐渐发展出独立的小微企业。

互联网游戏公司雷神科技是海尔创业小微的佼佼者,2017年营收近15亿人民币,目前已经登陆新三板。

转型小微是指由原有海尔事业部逐步转型出来的小微公司,如原有的洗冰空事业部转型,这类小微原来有固定的运营模式,也是与原有业务关联性最强的小微形式,也由于涉及企业的核心业务和很大部分员工,因此发展最为缓慢,突破也更为艰难。

生态小微则是在海尔创业平台上,供应商、投资人、内部员工等各相关方共同成立的小微公司,这也是海尔生态圈中最多的一类小微,超过2000家。

而海尔的作用是,作为一个资源平台,为所有小微提供各项资源和支持。

例如雷神的崛起:供应链走的是苏州海尔工厂,借助其规模优势,上游广达、蓝天等模具供应商会给雷神同样的账期,下游互联网电商平台又必须提供部分定金。上下一抵消,使得雷神只需投入少量资金就可进入良性循环。

再比如资金支持。

生态小微主要引入的是外部资本,也就是聚集在海尔创业平台上的上千家风投;而作为内部创业的创业小微,海尔自身会为这些有创意的员工提供初始资金,包括三个阶段:

1、创业最初期,与创客签订 “对赌协议”,为他们提供天使投资和基本生活费;

2、项目有起色后,集团为创业者提供超利分成;

3、当小微赢得相当的市场份额时,集团让渡部分股权,让创业者成为股东,商业模式成熟之后,就会适时引进外部投资者。

这种模式被称为 “传统企业+风险资本+创业团队”的组合,与一般风投不同的是,这种模式奉行 “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原则。张瑞敏在一次采访中也提到,有创业者后期为了获得更多股权,有抵押房产跟投的情况。

海尔的人人创客模式把海尔这艘巨型航母,拆分成一艘艘舰艇——它们彼此独立,得以灵活作战,同时血肉相连,秉承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诉求。

当下小米的作战方式跟海尔模式有相似之处——小米旗下的数百种产品均来自小米控股的公司。

转型的阵痛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这种自我毁灭式变革的意义和必要性。人们对于张瑞敏的质疑主要是,将一个数万人企业作为他实践自己管理思想的小白鼠,是否太任性和疯狂,对海尔的最大担忧则是其会不会失控。

阵痛的一个方面是,改革过程中内部某种程度的混乱和利益失衡。如今,在一些论坛上,负面的声音主要包括员工对薪酬的控诉,以及消费者对海尔产品和服务质量下降的抱怨。

而另一方面,是不理想的业绩表现和丢失的市场份额。自1984年成立以来,在张瑞敏的主导下,海尔历经5次战略转型。有些甚至不惜以牺牲增长速度为代价的改革,给了竞争对手迎头赶上的机会。

1998年-2005年,海尔处于国际化战略阶段,这期间海尔每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平均为27%,首次出现下降。张瑞敏将这归因于国际市场的影响: “通常的规律是,如果要在母国之外的国家创造本地化的名牌,往往需要经历八年的赔付期,海尔也没有冲破这种规律。”

终于在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最后一年,格力奋起直追,营收首次超过海尔。好在国际化战略最终得到回报:从2008年开始,青岛海尔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保持九连冠。

这还不是最惨的时候。

在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5-2012年),也是刚推出人单合一模式的那几年,其营收复合增长率降到了个位数。而在海尔推行网络化战略第一年的2013年,陷入低迷很久的美的集团换股吸收合并美的电器,在深交所挂牌整体上市,当年营收数据几乎翻倍,随后一直开挂至今:

2016年,美的跨入世界500强行列,成为国内第一个进入该榜单的家电企业;2017年,其除了继续保持这一成绩,营收还首次突破2000亿。近两年,美的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大举收购。不久前,海尔集团旗下上市公司青岛海尔发布了2017年财报。

青岛海尔数据显示,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592.54亿元,同比增长33.68%;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26亿元,同比增长37.37%;此外,根据同时发布的2018年一季度财报,这也是其连续6个季度保持20%以上的增长。

青岛海尔这一涨幅是2010年以来最大,也是营收自2005年被格力超越后的首次成功反击,居美的之下,夺回家电企业第二的排位。而虽然青岛海尔业绩不如美的,但从整个海尔集团来看,其体量与美的集团不相上下。

今年1月,海尔集团数据显示,2017年海尔集团全球收入为2419亿元,同比增长20%,全球经营利润的增幅达41%;2017年美的财报显示,其总营收为2419.19亿元。对于海尔来说,这次增长意义重大,对于张瑞敏来说更是如此。但外界普遍把海尔近期业绩的增长归因于收购GEA(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很难说改革在其中起到多大成效。

不论如何,改革进行时,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较量还没有结束。从企业改革史的意义来看,张瑞敏值得获得这个试错的机会,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宽容。

海尔是云

张瑞敏说,他比柳传志任正非更焦虑。跟任正非一样,张瑞敏不仅同样善于将西方哲学融入企业管理思想,也有极强的忧患意识,也 “怕死”。

在张瑞敏的期待中,海尔的目标不是要成为跨国公司,而是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 “因为很多跨国大公司,确实非常非常大,但要垮掉也非常快,像柯达、摩托罗拉。”因此,网络化对于张瑞敏来说迫在眉睫——其意义并不仅仅是自我证明式的实验,而是不做可能就会死。

其必要性在于, “现在有没有竞争力,不在于你大,而在于你能不能抓住互联网的机会。传统企业是边际效益递减,每一个产品干到最后盈利就越低,只有靠不断扩大产量。但是抓住互联网这个机会,很有可能变成边际效益递增。因为我不仅仅是从产品里得到钱,更重要的是通过产品聚了很多用户,聚了很多付费资源。”

1994年,海尔创业十年之际,张瑞敏曾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 《海尔是海》。现在的张瑞敏不再将海尔比喻成海,他说海尔是一朵云——“海再大,仍有边际,云再小,可接万端。”

所以按照海和云的关系,跨国公司虽大,但仍然有物理边界,而只有互联网是没有边界的云。不难发现,张瑞敏在各种场合提到海尔存续的时间,总是用 “创业xx年”而不是 “成立xx年”的字眼,在他看来,海尔永远处在创业的路上,永远没有真正到达的彼岸。

因为世界永远在变化。

就像他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猜你喜欢

海尔集团张瑞敏海尔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海尔卡奥斯:时代面前,当仁不让
海尔与望远镜和天文台的故事
企业并购前后经营业绩对比分析
海尔引领直驱洗衣机新趋势:直驱产能迈入千万级
提升家电业财务管理水平手段探讨
——以海尔集团为例
张瑞敏:2017,“人单合一”进入全球化应用元年,要遍地开花
海尔集团股利分配政策问题的探讨
海尔变革
环境责任践行的公司内部管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