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智能完井技术适应性分析及设计实例

2018-06-13豆宁辉何汉平陈向军孔令军刘瑞杰

钻采工艺 2018年3期
关键词:管柱油层层间

豆宁辉, 何汉平, 陈向军, 孔令军, 刘瑞杰, 张 萌

(1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2中国石油规划计划部 3中国石油办公厅)

伴随着油气资源的大量开采,很多油田已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的“双高”阶段,多数油井逐步进入生产中后期,随着开采年限的增长、油气水井井况日趋变差,井下作业工作量呈现出上升趋势。智能完井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油藏生产管理技术,能有效提高采收率、减少修井作业时间、降低井下作业成本、提高采收率、增加单井油气产量,但是该技术在国内还处于研究起步阶段,本文从国外的调研到设计模拟分析和经济评价分析,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对我国发展智能完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技术现状与适应性分析

1. 技术现状

智能完井系统被称作是井下永久监测控制系统,是一种能够采集、传输和分析井下生产状态油藏状态和整体完井管柱生产数据等资料,并且能够根据油井生产情况,以远程控制的方式及时对油层进行监测控制的完井系统。在智能井系统中,井下生产控制系统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前智能完井工艺中已研发并投入应用了液压控制、电动控制或液压-电动控制等三种系统,但这三种系统并不是都能满足各种井况。如对于电动控制系统,在设计必须考虑到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问题。对于井下电气设备,一个很小的泄漏也会导致TEC电缆短路甚至破坏整个电子系统[1-4]。

2. 适应性分析

在选择使用智能完井的井时,需要考虑一些限制条件,进行适应性分析,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井的油藏认识程度。一方面,需要全面了解油、气、水分布特征,油层、气层、水层描述精细和分层清晰,另一方面,各层的压力和温度明确,目的是准确选定层间封隔位置和井下工作仪器。

(2)油气产量。实施智能完井的井,其预期的稳定产量不能太低,考虑到智能完井初期投入较大,如果产量太低,投入产出比低,投资回报期长,净收益低。一般认为采用智能完井的井日产量不应低于68 t。

(3)生产方式。智能完井一般适合于自喷生产井、气举生产井和安装大排量泵井(如电潜泵)。其它非自喷井因井筒工具配置较多,会限制智能完井设备与工具的安装,影响智能完井工具作用的发挥。

(4)井筒条件。智能完井在实施作业中要在井筒中安装层间封隔工具、流入控制工具和多条线缆等,对井筒尺寸有严格的要求,目前的技术条件并不能满足任何井眼条件。从几家智能完井系统的油气层分隔封隔器、井下控制器的适用井筒尺寸来看,由于需要在工具外面外敷线缆,安装智能控制阀的井筒尺寸要求一般不小于117.8 mm。

(5)成本。智能完井尤其是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完井初期投入较大,如一口4 000 m左右的生产井,采用常规的两层分层开采(无防砂考虑),其智能完井投入费用超过800万元人民币。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决定是否有必要采用该项技术[5-8]。

二、设计实例

1. 设计思路

X油田各油层参数简表见表1。根据各油层的埋深、压力系数和物性,Q油层和P油层压力系数相近,O油层与P油层、Q油层压力系数相差较大,且O油层渗透性好,如果将三个油层合采,O油层井底流压会低于泡点压力,此时会发生层间干扰(见下文模拟设计结果)。因此针对P和Q两个油层进行智能完井设计,即分别在P油层和Q油层安装流入控制阀(ICV),通过流量控制进行两个油层的合采。

表1 X油田各油层参数

在进行X油田智能完井方案设计时采用了直接液压控制工艺,即通过一个常规ICV和一个套筒式ICV分别控制P和Q两个油层的生产。分别通过两条液压管线控制上述两个ICV的开启,ICV同时公用一条液压液回流管线。一个层间封隔器坐封在Ø244 mm套管里面,一个层间封隔器置于Ø140 mm套管内,分别封隔P和Q两个油层。油管尺寸为Ø88.9 mm。如图1所示。

现有X油田项目开发方案中,针对该油田资源量分布零散、块小且碎、分布层位多及受经济因素控制等因素,部署井多为“一井多靶”,采用从下往上上返的开发模式。在开发期15年以内同一口井要兼顾多个油藏,各油藏分配开发时间较短,如同一口井需将15年分配于两个油藏,有效开发时间短。如果采用智能完井设计,一方面可以实现“一井多靶”,另一方面可以简化从下往上上返的开发模式,即P和Q两个油层同时智能化生产,消除P油层等待生产时间,延长油藏分配开发时间。智能完井管柱结构也适合后期的分层笼统注水作业,并实现智注水量能调节[9-10]。

图1 P和Q油层智能完井井筒结构示意图

2. 生产模拟计算

利用哈里伯顿公司Netool 完井设计软件,模拟计算了实施智能完井后两个油层的生产情况,包括产量、井底流压等。计算输入参数包括深度、压力(地层压力、泡点压力等)、产液指数、油气比、PVT和相渗数据等。

通过模拟计算得到:P油层和Q油层两层合采,P油层和Q油层的采油指数分别为3.6 t/d/m和5 t/d/m,两层合采能到达预期的60 t/d 左右原油产量。在该产量下,P油层生产压差为2.40 MPa,井底流压为26.6 MPa,Q油层生产压差为7.59 MPa,井底流压为27.41 MPa,均高于两个油层的泡点压力。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配合调节井下的ICV开度和井口油嘴大小,调节上述两个油层的产量。

通过模拟分析O、P和Q三层合采时的结果,三层合采中,当O油层井底流压为6.97 MPa时(该流压低于该油层泡点压力),合采产量可以达到预期的100 t/d(含水0 %),但此时出现层间干扰现象。

将O油层流压减少到5.31 MPa时可以达到三层合采产量100 t/d要求,此时层间干扰现象消失。该流压更低于该油层泡点压力9.08 MPa。尽管在短期内可以达到预期产量,但不利于该油层的合理、高效开发。

3. 智能完井工具配置

智能完井工具配置见表2。

表2 智能完井工具配置

4.智能完井管柱下入程序

(1)井筒准备。P和Q油层射孔、排液后,井筒替换成压井液。

(2)下入Ø139.7 mm封隔器,实施电缆坐封。坐封位置位于P和Q油层射孔段之间。

(3)地面组装完井工具,包括套筒式ICV、常规ICV和压力计托筒。接在Ø88.9 mm油管(下部接插入密封短节)之上。

(4)链接电子压力计TEC电缆。用检测仪测试电子压力计TEC电缆,确保电缆链接正常。

(5)链接液压管线。对ICV进行功能测试,通过开启管线打压,测试管线,放压,然后关闭管线打压来完成。测试完成后ICV处于关闭位置。

(6)将液压开启管线、共用关闭管线和连接至接线器下部接口。

(7)将线缆穿越封隔器接在下部接线器之上,并链接液压管线和TEC电缆。

(8)在线缆穿越封隔器之上安装上部接线器,并链接液压管线和TEC电缆。

(9)用检测仪测试电子压力计TEC电缆,确保电缆链接正常。对ICV进行功能测试,通过开启管线打压,测试管线,放压,然后关闭管线打压来完成。测试完成后ICV处于关闭位置。

(10)向管柱内注清水,慢速下入管柱串,同时绑定液压管线组和TEC电缆。

(11) 待Ø139.7 mm油管下部接插入密封短节插入Ø139.7 mm封隔器密封筒后,停止下放管柱。

(12)井口管柱配长,坐落油管挂。同时穿越液压管线和TEC电缆出井口。

(13)连接地面,测试TEC电缆和压力温度计状态。

(14)油管内打压,坐封MC线缆穿越封隔器。验封。

(15)拆BOP。

(16)装采油树。

(17)安装智能完井地面系统,包括地面数据采集控制系统和地面液压控制系统。

(18)开启ICV,排液,投产。

5. 成本估算与分析

针对在P和Q两个油层进行智能完井设计,分别安装流入控制阀(ICV),所用工具等通过成本估算,智能完井投入成本接近600~640万元人民币。

按照5年自喷开发时间,对两种方式开采费用进行了概算,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采用智能完井工艺,第二个五年的收益约为3 000美元,可在第一个五年实现,并且实现收益的增值可以抵消智能完井实施费用,略有结余。提前实现的收益在第二个五年还会增值[11-12]。

三、结论与建议

(1)通过实例设计,模拟计算及成本分析,智能完井工艺可以在X油田应用,且提前实现收益。

(2)智能完井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油藏和生产管理技术,在优化油气井的生产和降低作业费用与生产风险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油田采收率,降低生产成本。

(3)目前智能完井还未能实现完整意义上的高效信息自动处理、自动反馈功能,控制方式主要为开环控制,还需人的干预。

(4)智能完井技术应用前必须进行适应性评价及成本分析,以期利用智能完井技术进行降本增效。

(5)随着深水油气田的开发,建议国内加大智能完井技术的投入,以降低在油气田成产阶段的费用,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1]ABDULLATIF A, OMAIR A L. Economic evaluation of smart well technology[D]. Texas: Texas A&M University, 2007.

[2]Halliburton. Swellpacke cable system[EB/OL]. http://www.halliburton.com/ps/Default.aspx?navid=153&pageid=1898&prodid=PRN%3a%3aK1JGEZ15, 2008.

[3]Weatherford. Intelligent well systems[EB/OL].http://www.weatherford.com/weatherford/groups/public/documents/completion/cmp_intelligentwellsystems.hcsp,2008.

[4]KONOPCZYNSKI M, AJAYI A Y, RUSSELL L.Intelligent well completion: status and opportunities fordeveloping marginal reserves[R]. SPE 85 676, 2003.

[5]AJAYI A Y, KONOPCZYNSKI M.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completations to optimize waterflood processon a mature North Sea field: a case study[R]. SPE101 935, 2006.

[6]Han D X,Li X F,Fu L X. Adaptability study of intelligent well systems in east china sea oil fiel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8, 13( 4) : 205-213.

[7]Abdullatif A,Omair A L. Economic evaluation of smart well technology[D]. Texas: Texas A&M University, 2007.

[8]Gao C H,Rajeswaran,Edson Nakagawa. A literature review on smart-well technology[C]//Proceeding of SP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Symposium. Oklahoma,2007: 62-70.

[9]Mochizuki S,Saputelli L A,Kabir C S, et al. Real time optimiz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assessment[C]//Proceeding of SPE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Houston,2004: 1833-1846.

[10]张绍槐. 智能油井管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石油钻探技术, 2004, 32( 4) : 1-4.

[11]安永生, 吴晓东, 孔鹏, 等. 智能井优化控制模型在油田开发生产中的应用[J]. 石油钻探技术, 2007, 35( 6) : 96-98.

[12]徐鑫, 魏新芳, 余金陵. 遇油遇水自膨胀封隔器的研究与应用[J]. 石油钻探技术, 2009, 37( 6) : 67-69.

猜你喜欢

管柱油层层间
高压高产气井完井管柱振动特性及安全分析*
沥青路面层间剪切性能研究
深水测试管柱测试过程中横向振动特性分析
延长油田N 区长6 差薄油层注水开发效果分析
基于双向精控动态加载系统的路面层间联结性能测试仪开发
基于ISS&SSDR的沥青路面层间疲劳寿命外因素综合影响预估
油层重力分异对泡沫驱气液比的影响
松辽盆地葡萄花油层低阻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
聚合物驱剩余油油层挖潜措施研究
层间组合隔震结构随机动力可靠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