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员服务社让短板变样板

2018-06-13徐永国王维东

中国石化 2018年5期
关键词:胜利油田关怀居民

□ 本刊记者 徐永国 王维东

胜利油田党员服务社是为解决非在职党员教育管理难题而探索出的创新之举,荣获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最佳案例和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是胜利油田党建思想文化叫得响、立得住的品牌和名片。

带着刚刚在胜北百花党员服务社“亲情蔬菜园”摘下的蔬菜,老党员们前往结对帮扶的困难党员群众家中看望。刘铁 摄

党员服务社是一种面向非在职党员的服务教育管理新模式,是关怀党员、服务党员、联系群众共建和谐的新型组织形态。10年来,胜利油田党员服务社在探索中完善、在发展中壮大,截至目前,油田共建成97家党员服务社。

熔炼党性的红色家园

从二十四史到马克思选集再到世界通史,72岁的博览群书的颜培山,坐在东利党员服务社侃侃而谈。

10年前,他可没有这样的雅兴。退休在家的他多了个烦心事:参加党组织生活太不方便了——每次从东利小区到原单位参加党组织生活会至少半个小时的车程。老颜的苦恼并非个例。胜利油田有非在职党员3.9万名,这些非在职党员分散居住在油田上百个居民小区,参加组织生活、接受关怀服务存在诸多不便。同样重要的是,在油田小区内暂住的流动党员、待业子女党员和退伍军人党员等,过去有的无处参加组织生活,有的参加组织生活不够经常,存在着接受教育管理服务渠道不畅、发挥作用难,甚至有极少数党员游离在组织之外。

如何让非在职党员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颜培山是幸运的。按照地缘特点,2007年,管理局有限公司党委在东利小区探索建立胜利油田首家党员服务社。10多年来,颜培山见证了党员服务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颜培山记得,东利党员服务社第一次组织活动时,小区里的老党员蜂拥而至。

党员服务社的建立,使非在职党员管理服务由过去的行政单位党组织单向化管理体制,转变为打破组织关系隶属限制由党员服务社与行政单位党组织双重管理、全方位覆盖的新模式,非在职党员在不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情况下,在家门口就能参加组织生活、接受教育服务。

在东利党员服务社,72岁的老党员王学勤也找到了“家”的感觉。退休后,党组织生活少了,赋闲在家的王学勤感觉“像是没人管了”。现在,党员服务社搬到了家门口,王学勤丢失多年的归属感又找回来了,感觉到自己始终和党组织在一起。

党员服务社姓党,抓好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管理局有限公司党委最初建设党员服务社的初心。10年来,党员服务社突出政治属性,坚持把经常性学习教育摆在首位,把学习课堂搬进小区、办到门口,创新推出了“家庭党课”“树荫党课”等特色教学模式,成为非在职党员熔炼党性的红色家园。

关怀服务的温馨港湾

4月3日,北京。胜利油田党员服务社被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委等授予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这是对党员服务社的最大褒奖。

科兴党员服务社有一块面板。这块面板是党员服务社专门为小区居民设置的议事栏,居民对小区有什么意见建议,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议事栏。如今,小区很多居民都已习惯来这里反映问题,寻求帮助。

“有困难找党员服务社”,这句简单直白的话是居民对胜中管理中心科兴党员服务社最客观的评价,也是其在居民中产生的最直接的反响。科兴党员服务社主任张荣梅说,科技一村老年居民多,很多老人发现物业有什么做得不好,找物业反映问题,经常带着情绪,容易产生矛盾。平时,科兴党员服务社和前来反映问题的居民主动沟通,疏解矛盾。小问题,服务社及时同物业联系,实现随贴随办;棘手的问题,服务社协调居民和物业共同解决。每天,物业都会前来收集信息,及时给居民反馈。

10年来,党员服务社发挥贴近党员、贴近生活的优势,寓关怀服务于教育管理之中,通过志愿服务、走访慰问等多种形式,不断满足非在职党员和居民群众的意愿需求,强化对非在职困难群体的关怀帮助,涌现出“365党员服务室”“手拉手互帮团”等志愿服务品牌,成为关怀服务非在职群体的温馨港湾。

70岁的王允功是滨南采油厂的退休职工党员,退休后,他加入胜东管理中心锦华第三党员服务社,成为一名爱心志愿者。雨天泥泞难行的土路,王允功与志愿者搜集到附近废旧石砖,慢慢铺设了一条长50米的便民路。80多岁的郭大娘独居锦华七区,王允功便将类似郭大娘的3位孤寡高龄老人纳入重点帮扶对象,定期看望、拉家常,检查天然气设备,还特地买了百米长的管线,随时预备帮老人排除隐患。又臭又脏的小区公厕一直是物业人员的难题,王允功和志愿者用硫酸、火碱反复浸泡便池清除污垢,粉刷墙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每天坚持清扫两遍公厕,使公厕彻底告别了脏乱差。

加强关怀服务功能,调动非在职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持续改善党群关系,使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颜培山所在的东利小区,活跃着5位非在职老党员:李秀君、张元凤、邢淑香、王桂清、褚秀芳,她们创新实施网格式关怀服务,在小区中义务充当着车管员、巡逻员、爱心倡议者、理发师等角色。她们平均年龄在68岁以上,被誉为新时期盛开在党员服务社的“五朵金花”。

胜利油田党员服务社成为关怀服务非在职群体的温馨港湾。刘铁 摄

东利小区的空巢老人杨红兰身患疾病,身体见不了风,平时她只能生活在自己画地为牢的家中。张元凤心里装着老人,记着老人点点滴滴的需求。多年来,她替杨红兰买油盐酱醋、洗窗帘、打扫卫生……凡是亲人能做的,她都做得很自然。因为热心帮忙、事无巨细,年过六旬的张元凤赢得小区居民的广泛赞誉。不管年老年少,大家都会亲切地称呼她一声“张大姐”。

目前,胜利油田党员服务社吸纳了5000余名志愿者,累计开展志愿服务12.1万人次,先后有200余人向党员服务社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日益成为广大非在职党员和群众信赖、欢迎的温馨和谐家园。

共建和谐的桥梁纽带

猖獗的小偷让非在职党员王汉平寝食难安,心头萌生了义务巡逻的想法。“胜利油田为我们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咱也要出些力帮油田分忧解难。我年纪大了,重活干不了,但看家护院这种力所能及的事还是行的,至少可以让大家晚上睡个安稳觉!”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巡逻队员们准时出现在小区,逐一对小区重点路段、重点楼宇进行仔细巡逻。看到非在职党员参与小区创建的热情,东利党员服务社主动介入小区治安维护,组织非在职党员成立义务巡逻队。如今,东利小区成了远近闻名的平安小区。

作为党组织建在小区的窗口,党员服务社不仅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职责,而且也是参与小区和谐建设的重要力量。从最初居民的满腹怨言到后来的交口称赞再到如今的其乐融融,这是5年来通明苑小区在李炳森老人印象中的变迁。

通明苑小区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是胜利油田原水电讯总指挥部。1997年随着主业单位陆续迁出,原本热闹的小区冷清起来。因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上后来中小学撤销、医疗单位合并等原因,小区居民在居住环境上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居民怨声载道。李炳森曾经感觉通明苑小区就像是“被人遗忘的角落”。“房子破旧,墙皮脱落,道路坑坑洼洼,路灯也不亮。”

牢骚反映了小区居民的心声。面对新的形势,党员服务社延伸触角、拓展职能,在工作对象上,由非在职党员群体向在职党员8小时之外和小区居民延伸;在职能定位上,由教育关怀服务向维护和谐稳定拓展。针对居民的意愿诉求,胜北管理中心通明苑党员服务社和小区家委会联手,积极向上级单位争取支持,筹措资金,对通明苑小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着力改善提升小区的人文居住环境。

“道路平整了,路灯亮了,雨污管线畅通了,环境整洁了,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和谐。”家住通明苑小区的李炳森不敢想,短短几年间小区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每周,通明苑小区都会组织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小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在胜北管理中心党委书记舒建看来,党员服务社在小区居民和物业公司之间充当着“润滑剂”的作用,是小区的“和谐使者”,许多问题在群策群力的氛围中迎刃而解。如今,小区居民提困难、挑毛病的少了,主动参与管理、支持开展工作的多了。

猜你喜欢

胜利油田关怀居民
永远的胜利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推进高质量发展纪实
石器时代的居民
庆祝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贺信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高台居民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