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公麟《西园雅集图》考(上)

2018-06-13徐迅

中国画画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李公麟西园汴京

文/徐迅

北宋李公麟(1049~1106)作《西园雅集图》,米芾(1051~1108)作《西园雅集图记》,叙琴诗之乐,清旷之情,“西园雅集”遂成千古美谈。

《四库全书·集部·别集》刊米芾《宝晋英光集》,无《西园雅集图记》。四库全书“提要略曰:宋南渡之后,米芾文章已散佚。绍定壬辰(1232),岳珂官润州时,搜集米芾遗文,为一编,称“《山村集》,旧一百卷,今所荟稡附益未十之一”。“提要”推测,四库全书所刊《宝晋英光集》,似即岳珂所说之《山村集》。“提要”又称,陈振孙(?~约1261)《书录解题》称“《宝晋集》,十四卷”,与此《宝晋英光集》本不同。

按,有清抄本《宝晋山林集拾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宝晋集》”,或即《宝晋山林集》,或与《山村集》为同一书。米芾《宝晋英光集》历代有不同版本,亦有不同增补。

清王文诰(1764—?)《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1819)卷二十八“集于王诜西园”下注,全引米芾《西园雅集图记》如下:

李伯时效唐小李将军为着色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妙绝动人,而人物秀发,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风味,无一点尘埃气,不为凡笔也。其着乌帽黄道服捉笔而书者,为东坡先生。仙桃巾紫裘而坐观者,为王晋卿。幅巾青衣据方几而凝伫者,为丹阳蔡天启。捉椅而视者,为李端叔。后有女奴云环翠饰侍立,自然富贵风韵,乃晋卿之家姬也。孤松盘郁,上有凌霄缠络,红绿相间。下有大石案,陈设古器瑶琴,芭蕉围绕。坐于石盘旁道帽紫衣右手倚石左手执卷而观书者,为苏子由。团巾茧衣秉蕉箑而熟视者,为黄鲁直。幅巾野褐据横卷画渊明归去来者,为李伯时。披巾青服抚肩而立者,为晁无咎。跪而捉石观画者,为张文潜。道巾素衣按膝而俯视者,为郑靖老。后有童子,执灵寿杖而立。二人坐于盘根古桧下,幅巾青衣袖手侧听者,为秦少游。琴尾冠紫道服摘阮者,为陈碧虚。唐巾深衣昂首而题石者,为米元章。幅巾袖手而仰观者,为王仲至。前有鬅头顽童,捧古砚而立。后有锦石桥竹径,缭绕于清溪深处,翠阴茂密。中有袈裟坐蒲团而说无生论者,为圆通大师。旁有幅巾褐衣而谛听者,为刘巨济。二人并坐于怪石之上,下有激湍潨流于大溪之中,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耶!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资,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后之揽者,不独图画之可观,亦足仿佛其人耳!

西园雅集(局部) 北宋·李公麟

李公麟,字伯时,《宣和画谱》第七卷“李公麟”条曰:“(李公麟)尤工人物,能分别状貌,使人望而知其为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臧荻、占舆、皂隶。至于动作态度、颦伸俯仰、大小善恶、与夫东西南北之人才分点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非若世俗画工混为一律。”李公麟宜画《西园雅集图》之属。

“唐巾深衣昂首而题石者,为米元章”,米芾必在西园雅集现场。

“后有女奴云环翠饰侍立,自然富贵风韵,乃晋卿之家姬也”。晋卿即王诜。王诜(约1051~约1104),字晋卿,官驸马都尉,好书画,西园必为王诜私人花园,必在汴京,故现场有其家女奴。

雅集十六人,有东坡(苏轼),王晋卿(王诜),蔡天启(蔡肇),李端叔(李之仪),苏子由(苏辙),黄鲁直(黄庭坚),李伯时(李公麟),晁无咎(晁补之),张文潜(张耒),郑靖老,秦少游(秦观),陈碧虚,米元章(米芾),王仲至,圆通大师,刘巨济。

此十六人,与王诜、米芾均有关联。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秦观、李之仪,为王诜、米芾师友,可以不论。

蔡肇(?~1119),字天启,着《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米芾《宝晋山林集拾遗》卷首),与米芾熟识。

王仲至,苏轼、晁补之、秦观与其唱和。苏轼有诗“相如有家山,缥缈在眉绿”,其序“王晋卿示诗,欲夺海石,钱穆父、王仲至、蒋颖叔皆次韵”云云,可知王仲至与王诜熟识。

刘巨济,见米芾《画史》“唐画五代国朝附”条曰:“刘泾字巨济,家三匹,皆笔法相似,并唐人妙手也。”刘泾家藏有三匹马的画。

郑靖老,道士陈碧虚,圆通大师,文献资料缺载。

上述十六人,某年均在京师,查苏轼、黄庭坚、米芾、秦观诸人齐聚京师之日,即西园雅集之时。

元祐元年(1086)初,苏轼、黄庭坚初次相见。苏轼《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有“……岁丙寅,斗东北。归予者,黄鲁直”。“丙寅”即元祐元年,黄庭坚赠苏轼洮河石砚。黄庭坚跋苏轼《题憩寂图诗》云:“元祐元年正月十二日,苏子瞻、李伯时为柳仲远作《松石图》……。鲁直书。”苏轼、黄庭坚诗文可证,元祐元年正月苏轼、黄庭坚、李公麟均在汴京,西园雅集不能早于元祐元年(1086)正月。

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并擢馆职。“(元祐初)召试学士院,同策问者九人,乃黄庭坚、张耒、晁补之辈。……”(《宋史·毕仲游传》)元祐元年年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均在京师。

元祐四年(1089)四月,苏轼离京知杭州。元祐六年(1091)三月,苏轼被召入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五月底抵京。八月出知颖州,元祐七年(1092)二月改知扬州,八月又以兵部尚书召还。元祐八年(1093)九月,哲宗亲政后,苏轼出知定州,再未回到汴京。元祐八年以后,无西园雅集可能。

西园雅集(局部) 北宋·李公麟

查黄庭坚元祐元年至元祐八年行迹,元祐元年(1086)在秘书省,年初与苏轼相见。元祐二年(1087),在秘书省兼史局。元祐四年(1089),除集贤校理。元祐六年(1091),为起居舍人,六月,母安康郡太君李氏病故。秋,护丧归分宁。元祐六年以后,即无西园雅集可能。

查米芾元祐元年至元祐六年行迹,元丰八年(1085),米芾丁忧去杭州任,元祐元年(1086)在润州丹徒居丧,不在汴京。参见苏轼《与米元章十九首(之一)》:“某自登赴都,已达青社,……适人事百冗,裁谢极草草。惟千万节哀自重。”“某自登赴都”,元祐元年六月苏轼知登州,十月召回京。苏轼在途中写诗赠米芾,约在十一月,“惟千万节哀自重”,正是米芾居丧之时。

元祐二年米芾行迹不详,因其有离开汴京的记载,推测他应在汴京。米芾《致知府大人尺牍》,又称《知府帖》《邂逅长者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曰:“……属以登舟,即径出关,以避交游出饯。……”此帖没有时间,或元祐二年,米芾远游,离开汴京,其友朋甚多,必有郊外饯行,米芾不胜其烦,故“属以登舟,即迳出关,以避交游出饯”之语。参见下条。

米芾《宝晋英光集》卷六“李邕帖赞”条“……元祐丁卯过甬上”云云,元祐丁卯,即元祐二年(1087)。“甬上”,即宿州埇桥。唐宪宗元和四年(809),于汴水埇桥置宿州。《元和郡县志》卷十“宿州”条:“本徐州符离县也。元和四年,以其地南临汴河,有埇桥为舳舻之会,运漕所历,防虞是资。又以蕲县北属徐州,疆界阔远,有诏割符离、蕲县及泗州之虹县置宿州,取古宿国为名也。”诗文中可见“甬桥”,如白居易(772~846)《甬桥旧业》“别业甬城北,抛来二十春”云云,薛能(817?~880?)《酬泗州韦中丞埇上日寄赠兼次本韵》“鲁儒相悟欲成空”。《元和郡县志》“泗州之虹县置宿州”,可证此“埇上”正是汴水之埇桥,米芾之“甬上”。“埇”、“甬”相通,“甬上”、“ 埇桥”互用。

此“甬上”断非宁波。宁波古称“鄞”,春秋时为越国境地,公元前222年,秦置鄞、鄮、句章三县,属会稽郡。隋开皇九年(589),称句章县,县治置小溪(今鄞县鄞江镇),仍属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改置鄞州,武德八年(625年)改称鄮县,属越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设明州,辖鄮、慈溪、奉化、翁山四县,州治也在小溪。唐长庆元年(821)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宋南渡后,汴水之埇桥已成往事,故南宋诗文始有明州(宁波)或简称“甬”,因江得名,江则以甬山名。

元祐二年(1087)某月,米芾离汴京,“属以登舟,即迳出关”,沿运河“过甬上”(埇桥),元祐三年(1088)米芾作湖州之游,可知“过甬上”是南下。元祐三年(1088)米芾在湖州作《苕溪诗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末署年款“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即元祐三年(1088)。此后,至元祐六年(1091),米芾在润州、扬州,不在汴京。元祐三年以后,即无可能有西园雅集。至此可以推定,元祐元年米芾在润州丹徒居丧,不在汴京。元祐三年至元祐六年,米芾在润州、扬州,不在汴京。故西园雅集必在元祐二年,且在米芾南下之前。(未完)■

猜你喜欢

李公麟西园汴京
李公麟《五马图》首度公开亮相
林友农作品
本期拉页
汴京诗群
董其昌《西园雅集图》作伪考(上)
《水浒传》中的汴京
坚持不懈的李公麟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东坡梅
《庄家不识勾栏》创作年代与地点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