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配合饲料投喂方式对河蟹生长的影响
2018-06-13纪连元王建民肖温温张金彪丁彩霞
纪连元 ,王建民 ,肖温温 ,张金彪 ,丁彩霞
(1.常州市金坛区指前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江苏 常州 213200;2.常州市金坛区直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江苏 常州 213200;3.金坛区农林局,江苏 常州 213200)
河蟹配合饲料由于其高效性、环保性和营养全面性,颇受广大养殖朋友的青睐,但笔者通过走访发现在饲料投喂方式上却存在很大分歧。大部分养殖户采用的是隔天投喂,他们认为冰鲜鱼可以隔天投喂配合饲料,这种投喂方式既可以使河蟹充分摄食又可以节约饲料成本;采用连续投喂的养殖户认为,连续投喂在保障河蟹充分摄食的同时可以减轻其对水草的夹食并且降低水环境的负荷。那么这两种投喂方式哪种更加适合全程饲料条件下的河蟹养殖,哪种更加有利于河蟹的生长,带着这两个问题,笔者2017年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指前镇开展了不同投喂方式对河蟹生长的影响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选择2口大小一致的塘口作为试验塘,分别编号为1号塘、2号塘,池塘水深为1.5 m左右,池塘四周开阔无遮挡。池塘经过标准化蟹塘改造,进排水系统完备,水质清新无污染,池塘四周设防逃板,进排水安装双层过滤网,底部安装微孔增氧设施。
1.2 清塘与消毒
池塘经过充分曝晒后,上水15 cm,采用湿法清塘,用生石灰500 kg/667 m2,全池泼洒,充分杀死病原微生物和野杂鱼。
1.3 培肥水质
清塘消毒10 d后,采用生物肥料+小球藻进行肥水,具体用量为2.5 kg/667 m2,并视水色情况及时追肥。
1.4 种植复合型水草
水草以轮叶黑藻为主,搭配伊乐藻。轮叶黑藻南北向呈条带状播种,条带宽2 m间隔5 m,行间距1 m×1 m,在浅滩区种植伊乐藻,通过水位和人工割刈控制水草长势,使水草覆盖率在50%左右,同时注意割出通风沟,并在进入高温季节前将浅滩区的伊乐藻全部捞出避免高温死亡败坏水质。
1.5 苗种放养
挑选体质健壮、体表干净、附肢齐全、活力强的扣蟹进行养殖试验,具体规格为4 g/只,放养密度为1 200只/667 m2,在放苗前池塘要进行调水解毒,苗种要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处理。
2 养殖管理
2.1 饵料投喂
养殖全程采用配合饲料不投喂任何生物饵料,并根据“四定”“四看”原则进行投喂,每次蜕壳后调整投喂量,3—5月主要以蛋白含量38%的配合饲料为主,投喂比为6%;6—8月主要以蛋白含量30%的配合饲料为主,投喂比为3%;9—10月以蛋白含量38%的配合饲料为主,投喂比为7%。具体投喂量=放养只数×成活率×当前规格×投喂比。
2.2 日常及水质管理
勤巡塘,观察并记录试验池塘的相关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平时主要采用光合细菌和EM原露进行调水,每隔10 d左右全池泼洒一次;进水和降雨后及时对塘口进行调水解毒,定期用“水博士”水质测试盒检测水质。
2.3 病害防治
坚持“生态防病”的宗旨,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施用微生物制剂、VC和水产用免疫多糖提高河蟹的抗病能力。
3 结果与讨论
2017年底,每个试验塘随机采样80只(雄蟹40只、雌蟹40只),测量体质量同时将每个试验塘的产量做好记录,具体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试验数据中发现,2号塘雌蟹均重、雄蟹均重、雌雄均值和最终产量分别比1号塘高出12.4%、11.8%、12%和13.6%,由此看出连续投喂的方式更加有利于河蟹的生长,分析原因是饲料在水中稳定时间是一定的,到了第二天所有的剩余饲料都处于溃散、溶解状态,河蟹根本无法摄食,如果第二天不进行投喂的话,河蟹处于一种饥饿状态,不利于生长。在日常的养殖生产中发现,隔天投喂的塘口河蟹夹草现象严重,并且蜕壳时间相对滞后。
表1 不同投喂方式对河蟹生长的影响
该试验发现不同的投喂方式对成蟹养殖的育成规格和产量影响显著,连续投喂的优势明显。有研究表明综合池塘环境、溶氧、水温等条件人工养殖的河蟹摄食高峰期一般出现在18:00到20:00之间,而配合饲料在水中稳定性一般为2 h左右,这就表明连续投喂更好地满足河蟹的摄食需求进而进行营养积累。由于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时间有限,到了第二天饲料处于溃散状态,河蟹无法进行摄食,从而会摄食水中水草、腐殖质等,而这些饵料营养不全面且不利于河蟹蜕壳的营养积累和蜕壳翻倍,最终导致育成规格和产量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