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平淡淡才是真

2018-06-11陈小燕

名家名作 2018年9期
关键词:景物散文课文

陈小燕

[摘       要]散文名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是写景散文中的經典之作。在教授方法上,可以突破常规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对课文语言感兴趣的特点入手,进而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体把握全文结构,并阐发个人对作品、作者的见解。并穿插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导入,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家移居杭州的个人生活经历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心境,从而更透彻地欣赏文本。

[关  键  词]情境;景物;以情驭景

《故都的秋》是篇经典的散文著作,在各版的语文教材中,都有其影踪。关于它的学习方法,以往传统的教学设计都是从景物描写入手,贯穿以中心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理解作者的情感来学习全文。这种学习模式,将大部分的学习重点放在景物的分析上,无论是从秋色、秋声、秋境入手,还是结合秋景“清、静、悲凉”的特点来分析每一段的景物,两节课的课时安排,大部分都用在了零碎的景物分析上。教学过后,老师感到教得很吃力,而学生呢,记得很勤奋,学得很专注,但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却是片面的、肤浅的,更别说整体感受了。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就这样被支离破碎地分解了,就好像是一盘美食,如果光顾着有哪些营养,而忽略它的色、香、味的话,就失去了品味其美的享受过程。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焕发真正的活力,让学生既能学到基础知识,掌握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又能享受到欣赏经典美文的无限韵味呢?我认为学习本文要分以下三步来进行: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散文的优美意境;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总结散文的写作特点。授课时,让学生先听课文朗读材料,随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朗读课文,抓住课文里几句直接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它精彩的原因,感受作者蕴涵在文字中的深情。例如课文里这几句话: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文章的这几句话,不仅写出了观察者视觉和听觉的感受,而且感受细腻。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让读者眼前出现了作者悠长闲坐的镜头下满满的秋意浓。又如“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一句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满地黄花,是眼中景,轻踏花蕊,是脚下感。这双重感受的描写,逼真地让人感受到了独自走向寂寞、孤独,以及作者无人可诉、无事可做的无奈之情。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这一串灵动动词的使用,使我们看到了天上的云卷云舒,雨的来去自由。也看到了这一片景物之下,那个独立街头的斯人,内心有所图却无处去的寂寞。在读过语言之后,要求学生深入分析作者为何对故都之秋有如此浓浓的眷恋之意呢。在这个过程中,浅要地把这一作品的写作背景介绍给学生,外敌入侵,战火四起,内忧外患,作为一个有着杜甫《春望》所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爱国心的作者,面对着他深爱的国家故土,面对着哪怕是寻常事物的家国,他怎能不愁绪满怀?“秋之入心,愁也。”由此,文章始终萦绕着悲凉、忧伤的感情基调。

介绍的同时,设置几个问题,逐步深入:

1.作者对故都的秋怀有的最初的情感是什么?

提示:通过一组对比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向往之情。

2.作者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喜爱之情?

提示:一些寻常的景物,如秋日清晨的鸟鸣花草、街头的花蕊、屋前的枣树等等。

3.作者为什么独独对故都的秋热情赞美?

提示:故都代表的是作者的一颗爱国心,而秋最可以体现作者悲秋爱国心。

4.用小标题拟定各个故都之秋的画面。

提示:庭院清晨、落蕊轻扫、秋蝉秋鸣、奇味秋雨、秋雨秋凉、佳日圣果。

5.从这几幅秋图中选择感兴趣的进行品读。

提示:从景物特征、描写角度、作者体会、思想生活、心境画面等角度进行品味赏析。

6.品读文章结尾。

提示:赞颂和眷恋交融。

最后,在学生对课文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放手让其自主地进行一些研究性探讨。比如体会作者以下这些复杂情感世界的内容:流离失所的痛苦,国家患难的忧虑,无处施展的苦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善于独立思考的创新者。经典重读的特色在于,既能够理解体会写作的内心世界,更在于依托作品构建自己的审美世界。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此文,不仅完成了对一篇散文名著的解读,也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完成了与作品、作者的一次情感交流。我想,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这种审美的情绪、眼光将对他们产生至深的影响。

作者单位:无锡技师学院立信会计学院

猜你喜欢

景物散文课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