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结构与运行: 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精细化向度

2018-06-11沈菊生纪晓岚

关键词:精细化总书记精准

沈菊生 纪晓岚

[摘要]精细化治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工具化向度,其包含价值、结构和运行三个核心要义。“人本”与“共享”是精细化治理向度的价值追求、“协同”与“共治”是精细化治理向度的主体建构、“四维”与“四化”是精细化治理向度的行动方略。建立在科学理论与现实需求基础之上的习近平国家治理精细化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向前推进,是“历史”、“时代”、“实践”与“理论”等系列命题的整合集成,对其系统的阐扬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 键 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精细化  国家治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系统治理研究”(批准号16ZDA08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差异性均衡权力体系框架下社区社会治理新路径研究”(编号:14BSH011);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文科培育基金项目“转型期城市社区权力关系及其整合机制研究”(编号:2222014220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沈菊生(1976-),男,安徽安庆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纪晓岚(1955-),女,辽宁沈阳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都市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8)05-0001-10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而十九大报告更是进一步具体细致地从领导主体、责任单位、公众角色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三次会议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对国家治理提出了具体要求,且三者之间是一个逐渐细化、逐步落实的过程,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从宏观到微观的遵循,体现了其精细化治理理念从提出到凸显的演进,丰富了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

精细化治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工具化向度,对其的把握可以从价值、结构和运行三个层面进行展开。在价值上,就是要牢牢把握“核心是人”的理念。“人”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起点和归宿,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在结构上,作为一种治理手段的精细化,带来的不仅是治理方式的便捷、治理效率的提高,更是一种社会结构关系的整体性调整,在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同推动,协商推进,构成了新型治理主体结构。在运行上,就是在深刻理解细致、精准、高效、可控四个精细化维度的基础上,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树立法制化、智能化、社会化和专业化观念,规范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秩序,降低社会成本、提高办事效能,量化治理指标、提供标尺依据。

一、 科学与实践:习近平国家治理精细化的源流归宗

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虽然没有直接提炼出国家治理精细化的概念,但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上以“习近平”、“精细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总计17条总书记讲话中,精细化的理念分别涉及到了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社会、从生态到应急,再到军事国防等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由此可见,总书记的精细化治理理念是一种领域全覆盖、过程全覆盖的治理,既是一种高瞻远瞩,顶层设计,又是一种严谨、细致和脚踏实地的遵循,它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导向。

(一) 精細化治理的理论滥觞

习近平国家治理精细化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和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观中,都蕴含着精细化的思维。其矛盾观认为一切事物、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都存在着矛盾,也即我们常说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但是,如何才能在普遍性矛盾中认识到事物的本质?那就只有通过细致化的调查,从扎实的实践中找出其特殊性矛盾,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马克思的自由全面发展观指出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标,社会治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它通过精细化的手段使人们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情怀。①通过深入探析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辨中不仅表明了精细化处理问题的必要性,更是指出了通过精细化的方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做法,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②

毛泽东思想更是对精细化向度有了全面、具体的分析。在提到研究问题,论述矛盾的特殊性时,毛泽东认为:“研究问题,包括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主观性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片面性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表面性是对矛盾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这样的做法,没有不出乱子的。”③从毛主席解决问题的矛盾论述中,可以看出我们经常会犯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错误,而且这样的错误很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要想避免主观、片面和表面的错误,关键就是要做精细化的研究,只有在精准、细致的实践基础上,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解决问题而不出乱子。显然,精细化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固有蕴涵,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深化了精细化治理的内涵要义,具体化了精细化治理的操作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

在西方,人们一直将泰勒、戴明和莱克等人的企业管理思想看成是精细化治理研究的理论来源,并形成了三大管理理论。该类理论的核心要义是强调用科学而非经验化的管理方法,通过规范化的程序、标准化的过程才能产生优异成果,各部门之间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提高全体员工的参与感,才能用精准和高质量的服务使顾客满意。这些理论精髓也为习近平国家治理精细化理念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二) 精细化治理的现实根由

随着市场机制的成熟,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现代社会越来越高度一体化,常常是一个问题引起系列连锁反应,一个问题内含多种发生原因,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因而现代治理务必追求整体、高效与快速。然而传统管理方式以条线治理为主,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统一的法律法规,政策传达上以纸质文书为主,信息记录低效、不易整合和传递,根本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社会异质性的增强,民主意识的觉醒,社会需求多元化等倒逼政府职能转变。为满足现代社会治理,需寻找一种与现代化内涵相一致的管理方式,精细化治理顺势而为,改变过去粗放管理思维,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运用又为精细化治理提供技术上的支撑,使得精细化治理成为可能。如我国的政务服务效能正在逐步提高,形成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良好管理服务格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中“多证合一”服务压缩天数和“即时办结事项”大厅分布情况图就是政务服务效能显著提高的有力佐证。具体如图1所示。

具体到操作层面,要做好精细化治理,必须把各项国家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到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才能为民众提供更细致的管理和更高质的服务。①在组织结构设置上,打破条块区隔,突破数字鸿沟,实现数据横向共享和纵向贯通,从而最终实现资源、结构和功能的整合;在专业化人员配备和培养上,追求更加专业化、更加职业化、更有执行力;在国家职能转变上,从过去的经济发展至上转变到经济和社会两手抓,经济职能上继续推进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职能上培育好社会组织,完善社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机制,发挥政府维护国家稳定的功能。

通过对精细化治理理论的追溯和现实需求的深究,可以看出,精细化治理其实就是在治理目标指引下,通过扩展治理主体、重构治理流程、科学设置部门、转变粗放思维、使得国家治理框架标准化、执行细节化、服务人性化,最终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均衡发展。②这种人性化治理的达成是从治理方式、手段出发,精细化设计、精细化操作,最终达到精细的人性化善治。整个治理过程,充分体现了精细化的工具性价值。

二、 人本与共享:习近平国家治理精细化的价值追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振聋发聩的庄重宣言,是向世界传递的“中国声音”,也是党和政府国家治理精细化理念的价值追求,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 以人为本

习总书记在山东农村考察时多次提到:“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加强全方位就业服务,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工作,加快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 ①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把人民的小事当大事,就是民情无大事小情之分;帮扶救助、精准脱贫是为民服务的具体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把“以人为本”的抽象概念具象化为可操作、可衡量的民生保障,充分体现了其人本情怀中的精细化思维。在湖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城市的治理提出了指导:“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要多打造市民休闲观光、健身活动的地点,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丰富多彩。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②习总书记对城市怎样满足人们的需要,作出的具体指导是城市应该“多留白”,治理要更加细化到社区,再一次体现了其具体化和精细化的“以人为本”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其“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全面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治理理念,“一切为了人”是指满足人的需要,即以人的切身需要与利益诉求作为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一切人”是指满足一切人的需要,即不仅专注于对共性的服务对象采取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手段,还专注于为特殊人群提供个性化的精细服务。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习总书记也对达成手段作了具体的指示。如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會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除了应用好基层党建的抓手外,更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补齐城乡社区治理短板。” ③不难看出,辅之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党建引领、遵循需求导向、重点补齐短板④是精细化治理城乡社区的三大法宝。

(二) 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是扬弃和超越私人性,凸显人的共享性、公开性和公平性,是一种反映公众意志、回应公众欲求,并以社会大众普遍利益为目标取向的原则与理念。⑤习近平总书记国家治理精细化理念的价值追求之二就是让全民共享发展。他指出:“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⑥然而,要让民众共享发展,首先是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政府应尽可能为全体社会成员在数量和质量上提供大体均等化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也即是要不断缩小各阶层之间、城乡区域之间、民族地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差距,交往互动、共享成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体到日常生活中,如何提供均等化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有效保障全民的共享机会,习近平总书记用专项案例演绎其深刻道理。如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他特别提到:“公共安全就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一项最基本的民生事业,也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一种公共产品。政府要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要不断提高维护公共安全能力水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要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来把握。” ①把作为公共产品之一的公共安全放到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和把握就是要实现人民对公共安全的共享,而实时预警、调查研判就是实现共享的精细化治理途径。

实现共享发展,做到共享机会和共享结果的均等化,首先就要树立共享理念,有保障公共供给和公共服务公平分配的法律制度,精细化设计合理分配方案是首要环节。因为有时候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是技术难题,也不是资金匮乏,而是公共服务伦理的欠缺。同时,精细化分配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有效,关键是公共资源分配和公共服务公正性供给的过程与水平是否达到了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的需求。

三、 协同与共治:习近平国家治理精细化的主体建构

要想做到国家治理的精细化,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最大程度吸纳社会的参与,整体协同、共建共治,建构国家治理主体结构新关系。

(一) 整体协同

国家治理是一个系统概念和整体工程,做好国家的善治,首先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协调好体制机制之间的关系,从而系统集成,形成强大合力。如何加强高位阶制度之间的精细化协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上提到:“要更加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更加有针对性解决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的矛盾和问题,强化基础支撑,注重系统集成,完善工作机制,严格督察落实,不断提高改革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坚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②注重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强化系统集成,就是要做好整体协同、精心设计好各类制度安排。而有针对性解决好各层面各环节的矛盾问题,就是强调不仅高位阶体制机制之间的协调统一,而且对各次生制度或专项制度要做到合理设计,使之精细而高效。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上就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作过专门论述:“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着力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推动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③由此可见,整体协同是整个体系、各个环节的精细协作,不仅包括高位体制机制之间、具体专项制度之间,还内含上下体制机制之间的协调统一。

当然,做好国家治理的整体性协同,不只是体制机制层面的合理安排,在实践操作层面,更要处理好区域之间、领域之间、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使之在系统、协同和整体基础上形成合力,产生最大效应。而要做好制度设计和操作层面的整体协同,实施精细化的治理,就要推动形成党委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去除条块区隔,建立统筹协调;去除经验主义,建立规范程序。譬如就如何推动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深刻理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要义,各地区要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按照政策精准化、措施精细化、协调机制化的要求,完整准确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而形成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格局。”④

(二) 共建共治

共建共治是超越单一主体性的多元主体的共同在场,即“共在”,其目的是通过治理过程的参与,培育民众主体意识,增强他们治理国家的能力。因而,从本质上说共建共治就是治理主体结构关系的调整,以便更好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形成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的格局。构建共建共治的治理格局,首先,就要保障治理机会的均等化,要创设公开公平的治理平台,鼓励治理主体多方参与、责任共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议上指出:“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①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表明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国家,任何政府、单位或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国家的治理,而只有同心同向,齐心协力,才能使得治理的效果最大化。

其次,要努力提高多元主体参与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水平。相信人民群众有能力解决自身问题,把更多问题交给人民自己去解决,提升他们参与国家事务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务的信心等,是提高多元主体治理国家能力的第一步。而坚持科技引领、文化支撑、增强人民群众自身综合素质则是提高社会主体治理能力的有效操作。如针对安全防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创新理念思路,增强风险意识,主动适应新形势,在主体上要坚持多方参与、合作共享、风险共担,在方式方法上要坚持科技引领、文化支撑、推进公共安全工作精细化、信息化、法治化,不断提高维护公共安全能力水平,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风险,努力建设平安中国。” ②

毋庸置疑,共建共治格局的形成,还要通过精细化的制度设计,从制度上确立功能分化、地位平等的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结构,使国家治理从单向或双向活动发展为多元、多向、多重互动模式。另外更是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建立国家治理数据信息平台,对多元、多向、多重互动信息进行精准、细致的整合、鉴别,确保全方位宏观信息的真实有效,实现信息共享的多元主体合作共治。

四、 维度与路径:习近平国家治理精细化的行动方略

如何提高精细化治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出了科学化、智能化和精准化三条治理方略,科学化强调标准规范的流程、智能化依托信息技术的手段、精准化追求精确细致的结果。深究三条治理方略,不难看出其实质内在地包含着细致、精准、高效和可控四个维度,因而可更细分为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四条路径。

(一) 细致、精准、高效、可控:精细化治理的内涵维度

细致、精准、高效和可控是国家治理精细化的四个核心内涵,彼此之间互有联系又各有指向。

细致是指向精细化治理的前提,是对整个国家治理闭环周期的总体要求,涉及到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内容等各个方面。只有做到对治理主体细致的选拔,才能找到合适的治理能人;只有对客体仔细的鉴别,才能确保管理、服务真正落实到人;只有对治理内容所涉及的范围、职责、流程、标准和法律责任等能够做出全面详细的规定,用具体、清晰、可操作的规范化要求取代过去粗放、笼统、“过得去”的做法,才能够为全社会提供更优质、更可靠的管理与服务。

精准是指向精细化治理的客体。笔者把它理解为对管理和服务的对象要有准确的认识、详细掌握人口学信息,准确了解现实境况,对他们做到底数清晰,信息数据真实可信,以强化管理的针对性,最大程度减少管理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一刀切”现象,这是国家治理精细化的内在必然要求。比如作为当下核心政治任务的精准化扶贫,就只有在对扶贫对象精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扶持谁”、“怎么扶”的问题。

高效是指向精细化治理的结果。从成本收益而言,要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价值,用最低消耗为社会提供最快、最优和最有温度的管理和服务。获得高效的治理结果只有通过管理目标的量化、管理标准的细化、管理手段的技术化、管理主体的协同化,做到反馈及时、运作协调、落实到位、服务温馨。当前国家大力推行的“放管服”改革就是要极力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而“互联网+政务服务”可以打通部门数据壁垒,让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是一种信息化与国家治理相结合而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

可控是指向精细化治理的理念。要改国家治理的事后“救火”为源头治理,变恶性结果惩治为过程风险防范,做好治理环节控制和细节监控,确保环环紧扣,步步为营。如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在城市管理精细化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源头治理,权责一致,协调创新,构建安全有序的城市环境。”

(二) 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精细化治理的基本路径

国家治理精细化的运行要摆脱过去依靠人海战术、依靠简单粗糙技术治理国家的老路,充分运用多媒体、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平台,大力开发智慧治理,从而通过治理手段的改变达到治理效果的提升。要做到精细化的运行,首先要确立精细化治理思维,科学的方法贯穿整个治理闭环周期;其次要善于借助高科技手段,使得管理和服务质量更加准确、精致;再次是人才队伍专业化,要具有执行任务的素质和能力;最大程度吸纳社会力量,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国家治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概而言之,精细化治理的运行就是要做到治理的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和社会化。

法制化是从国家治理精细化的体制机制出发,打破过去突击式治理模式,实现治理机制的常态化。用法治规范约束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的行为,使他们在已有的框架范围内,按规章制度、法定程序行事是法制化的目标追求。法制化的另一层涵义是治理体系的标准化,就是建立健全国家治理各领域、各层面的标准体系,量化管理流程、规范管理环节,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标尺和依据,实现国家运行“按乐谱指挥,按乐谱演奏”。由此可见,只有做到法制化才能保证治理流程规范化、治理体系标准化。因而,法制化不仅是一种流程规范和制度精神,更是一种国家治理集约高效的方略,要习惯运用法治思维与方式解决国家治理顽疾难题。

智能化是针对国家治理精细化的手段而言,是要更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信息化技术,打造国家治理智慧平台,提升治理绩效,从而推进国家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智能化改变的不仅是社会互动的方式,更是一场国家治理的变革,它的运用可以有效促使组织机构的扁平化、部门互动的常态化,从而加速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之间从分割到协同的转变。在国家高举信息化、智能化战略决策下,政府治理正在逐步形成“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良好治理局面。如截止到2017年,我國“互联网+政务服务”国家治理在电子政务、综治信息和惠民便民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如表1所示。

专业化指的是国家治理精细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有了为民服务的理念和完整配套的制度安排,还需要熟练掌握知识、技术的专业化人才,才能将丰富的理念和制度转化为实践。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养,训练他们的执行能力、管理能力,是去除经验主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一中全会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专题讲话中提到:“要加强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各项工作对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采取一般化、大呼隆、粗放型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是完全不能适应的。” ①

社会化是就国家治理精细化的主体建构而言,改变过去政府单一主体的现象,充分调动、吸纳社会参与国家治理,其实质是要实现治理主体大众化。提高国家治理主体的社会化程度,需要创新自上而下管理与自下而上参与相结合的治理方式。自上而下的管理可以避免民众狭隘性而出现的短视,自下而上的参与可以提高社会民主文明的程度。同时,国家治理主体的社会化过程释放了“全能型”政府的“无限责任”,又进一步激发了民众参与管理的激情,是一种既精巧、又细致的治理技术。当然,如何才能吸纳有真才实学之人参与到国家治理主体的行列,还需要经过细致的发掘、精准的鉴别,因而实现社会化要以精细化为基础。

五、 总结与讨论

习近平国家治理精细化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其自身丰富成长经历的深度提炼,也是历史、时代、实践和理论等一系列命题的整合集成,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现实中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 习近平国家治理精细化是其自身成长经历的理论析出

习近平总书记国家治理精细化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精髓的挖掘,更是其自身丰富成长经历的提炼。早在1969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到延安梁家河农村插队,知青时代的经历萌发了其精准扶贫的思想;90年代后又到福建宁德地区工作,任职宁德的实践使得该思想进一步成形。正是在中国最底层、最贫困地区的亲身经历,加深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困难群众疾苦的理解,也更进一步促发了习总书记对他们的格外关怀。如何做到对贫困群体的精准识别、如何使得最急需的帮助尽快落到实处、如何实施对贫困群体的动态管理,在长期实践经验感知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正式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并就此创建了“精准思维”,形成了“精准理论”。①正是在其精准理论的指导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6000多万人的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正在逐年下降。预计到2020年,当下的7000多万人口将全部脱贫。相关具体精准脱贫数据如表2。

这些精准扶贫的经历与理念直接构成并升华了习近平国家治理精细化方略,成为其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

(二) 习近平国家治理精细化是系列命题的整合集成

习近平国家治理精细化理念不仅包含精细化治理的价值追求、主体建构和运行实践的丰富主题,更是系列命题的整合集成。对其精细化治理理念的抽丝剥茧,我们发现精细化治理是在国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为适应国家治理的时代需求,适时提出的一种实践创新。它是一个历史命题、时代命题、实践命题,更是一个理论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一,“国家治理精细化”是一个历史命题。在治理领域上,从初创时期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逐渐拓展为政府治理的手段,从单个经济领域的管理技巧延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全部领域;在治理手段上,从简单的人海战术到当下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再到区块链等信息化集成。这些不断的变化表明精细化治理理念在时间纵轴上的历史延展性,具有“成长性”生命力,是一个从点到面,从个别到普遍逐渐发展的过程。第二,“国家治理精细化”是一个时代命题。从时间横切面来看,国家治理精细化亦有其特殊性。在国家整体性治理的计划经济时代,民众需求比较单一,民主发展比较缓慢,国家治理依靠简单粗放的人海战术就能实现。而当今中国逐步实现了从农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变,社会结构复杂程度增加,民众多元需求和民主意识提升,促使政府职能也随之扩展。但负有“无限责任”的“全能政府”无法跟上复杂多变的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政府治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对民众的管理与服务。精细化治理就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第三,“国家治理精细化”是一个实践命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好的治理理念与制度设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其真伪。国家治理精细化也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试错的过程,只有持续不断地在不同领域、不同时空、不同任务中积极探索精细化治理路径,积累精细化治理经验;同时也只有在工具理性与价值导向、安定秩序与激发活力、遵守规则与治理创新的实践中去把握精细化治理的标准和尺度,才能创造出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治理方略。第四,“国家治理精细化”是一个理论命题。治理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治理如此庞大、复杂的中国没有先例可循,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推进理论创新,才能找到合理的治国之道。而要做好探索和创新,务必要有理论自觉,增强理论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用系统、协同和整體的方法论对国家精细化治理从内涵到外延、从总体框架到分支维度、从操作方法到结果评定都作了精辟的论述,是其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在国家治理层面的具体体现,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徐澍)

猜你喜欢

精细化总书记精准
精细化健康体检管理模式在体检中心的应用探析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精细化护理实施在新生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
城市路灯精细化管理工作探讨
时局图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国有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措施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