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体育生活化现象的社会动力研究
2018-06-11黄鑫董凯
黄鑫 董凯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为促进国民健身观念和意识的转变,更好落实、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运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观察法、逻辑推理法,从当代体育生活化本质入手,依据我国的新时代背景,试图寻求其多维度的社会动力来源。研究结果:新时代体育生活化是受生产力、经济、科学、教育、法制等多方面社会动力合力助成。为引导新时代大众体育进程,要立足多领域改革发展合力破题。
关键词:新时代 体育生活化 社会动力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c)-0229-02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大众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提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美好向往开始凸显,而体育作为人们对精神生活美好向往的主要形式,体育生活化应运而生。“体育生活化”[1]指体育作为生活内容的重要成分,逐步形成体育生活方式的过程,包括时间上要将体育活动形成日常型习惯;空间上要将体育活动场所形成稳定的体育生活圈;情感上要使參与者在体育活动中增强自身的精神满足感和文化获得感。
1 体育本真属于生活,新时代体育生活化是追溯本源的过程
用历史的目光对体育的起源与发展脉络进行深层次探究发现,体育源于生活,并伴随人类的时代认知与创新独立而成。早期社会,体育引入生活,是用以增强人类自然力来获取生活资料。后期人类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成为生活中休闲、娱乐、宗教等活动成分。时过境迁,体育逐渐偏离、泛化到其他领域,距其本真渐行渐远。至近现代,体育在一度物质至上的价值追求下忽视生活本源的精神享受,导致体育本质一度在其日臻强大的附属领域下黯然失色。我国近现代体育不例外成为技术、功利、异化等代名词的写照,严重影响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2]。新时代的中国,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重拾起精神享受的价值追求,体育迎来重回本真的机遇,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2 新时代体育生活化的多维度社会动力来源
2.1 生产方式的转型:体育生活化的本动力
改革开放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恩惠与成就是划时代的。国民开始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步入互联网、大数据新时代,其生活方式也伴随生产方式的变革开始转型。一方面,人类生产方式的迅速转型,导致生活方式的滞后,造成种种“文明病”的出现。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促使参与者心情放松、愉悦,促进身体新陈代谢,调节情绪、振奋精神及锻炼身体。另一面,生产力的高效率变革,在丰富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在工作之余有更多时间成本来提升自身,来追求美好精神生活,开始更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体育开始进入人们视野,承担起它本该有的社会时代责任,体育生活化应运而生。
2.2 经济发展与体育市场的兴起:体育生活化的拉动力
新时代背景下,国民总体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时代飞跃,人们有更多可支配收入来追求精神生活。2015年全年国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余元,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消费上涨1.4%[3]。体育产业搭上市场经济的顺风车,项目升级,以山地、水上和冰雪为主的体育旅游,马术、高尔夫为主的培训产业,都成为体育产业增长点,以及路跑与骑行等市场即将迎来新爆发点。新时代倡导的绿色体育与朝阳体育得到极大的发展,全民健身的需求逐渐受到重视,体育消费更是如火如荼。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带动了体育市场的兴起是体育生活化的拉动力。
2.3 智能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体育生活化的助推力
智能手机等互联网终端以及4G网络在我国得以广泛普及,全国网民井喷式增长。2017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55.8%。“互联网+体育”时代,人们偏爱大众传媒,观看体育赛事,关注体育新闻成为常事。人们会被某项目或某体育明星的魅力所吸引,尝试着参与到运动中。另外,体育智能时代到来,乐动力、Keep等“运动APP”异军突起,智能可穿戴设备使用率大幅增加,带动人们参与运动的热情;运用智能技术与产品预定体育场馆,解决了体育场地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一定程度上缓解场馆利用率不高的现象,降低人们寻找活动场所的时间成本。
2.4 体育政策导向:体育生活化的驱动力
1978年联合国宣布《体育的国际宪章》,到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奥委会联席宣布全世界推动“积极生活—体育为健康”活动。我国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健康中国2030》战略设想等相关体育政策与法律。我国现行有效的体育法律法规有: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件);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16件);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130件)。其中,《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要求,到2020年每周至少有7亿人能参加1次以上体育锻炼,经常参与体育人数达4.35亿。体育政策导向,民众开始关注健康、重视体育,为全民健身体系基本建成奠定坚实制度保障。
2.5 教育改革落实:体育生活化的内动力
中国高等教育水平日臻提升,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成人高等学校283所。诚如学者[5]指出,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一个人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其健康的首要因素,拥有高教育程度的人更注重健康。另外,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主导,“终身教育、终身体育”培养模式的深化,学校体育注重传授“三基”课程理念,增加体育在教育的砝码,培养学生终身运动惯习,构成中国新时代教育培养模式。因此,教育水平的提升及教育理念的转变,大众养成终身体育观念,为参与者传授专业健身技能知识,促使运动健身成为个人追求的时尚。
3 结语
中国现代化进程正处于多方面改革的历史阶段,新时代体育生活化受生产力、经济、科技、教育、法治等领域的动力作用。体育战略设计,要立足国家各领域改革战略设计,且要兼顾自身当地条件,使当代体育生活化与其他方面改革得以同步,让体育生活化作为长期发展历程上的重要枢纽点。方可解决未来中国社会不充分、不平衡的体育发展问题,补齐体育生活化短板。
参考文献
[1] 体育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体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 黄鑫.作为生活方式的古希腊体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 社科院.2015年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Z].
[4]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19):9.
[5] Grossman M. On the Concept of Health Capital and Demand for Heal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2(2):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