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L教学模式在高等体育院校理论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2018-06-11李志敢张未贞
李志敢 张未贞
摘 要:体育院校学生的培养多以术课教学为主,在多数体育院校学生中对学科教学过程表现为认识不足、兴趣较低、学习效率低和抵触,严重影响高等体育院校整体的教学质量。本研究以广州体育学院2017—2018年上半学期(16周)机能诊断与评价学科教学为例,以2017级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将学生分为TBL实验班和对照班,TBL实验班采用TBL教学模式(Team-based learning)开展教学活动,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常规(课堂考勤、课堂纪律)、主动学习调查(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回答问题、课下自主实践)和学习成绩评估(课下作业质量、期末考试成绩、实践技能考核)进行教学评估,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TBL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各项数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BL实验班的教学评估要优于对照班,TBL 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运用和驾驭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TBL教学模式 体育院校 学科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c)-0143-04
在體育院校课程教学中分为了术课教学与学科教学,而术课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使得学生习惯于术课教学过程,术科课程掌握的知识是技能的表现形式,而理论课程是实现运动技能升华的重要支撑,由于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没有针对性,不能有效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质量严重下降,学院领导非常重视出现的问题、多次组织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寻求解决的办法,并责成各个系部的负责人制订相应措施,虽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距离规范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TBL教学(Team-based learning)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PBL(Problem-bosed learning)的强调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性学习,对提升整个组织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在TBL教学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2、3]。学生接受知识的来源渠道众多,特别是网络的传播使知识形成世界一体化,大学课堂(特别是体育院校)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师生关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养成以辩证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动手能力,把基础知识转化为技术技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TBL教学模式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多个专业中都得到了认可,在教学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机能诊断与评价》课程教学中尝试性进行应用,期望能够结合教学实验效果进行不断的修正,为TBL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并推动TBL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达到促进教学改革的目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以广州体育学院2016年—2017年上半学年《机能诊断与评价》教学为例,以该校2017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因为专业的不同,但由于《机能诊断与评价》涉及的相关基础知识相对较多,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相对较高,同时还要与自身专项相结合,因此确定课题的观察对象是该校2017级的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对TBL教学方法进行理论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对TBL教学方法进行实践验证研究;最后进行结果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和结论。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的理论研究主要途径是:访问中国知网,搜索“高等教育教学、TBL教学模式、体育院校理论教学”等关键词,查阅相关核心期刊文献20余篇;从广州图书馆以及本校图书馆查阅与“高等教育教学”相关著作10本,为本论文的写作寻找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
通过以上办法,来了解掌握本研究领域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现状和最前的科学理论,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和前期研究成果设计学生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我评价和对教学建议,发放调查问卷85份,按时收回85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81份,有效率为95.29%。
1.2.3 实验法
对该校2017级运动训练专业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两个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一学期(36学时)的《机能诊断与评价》教学实验,将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TBL实验班与对照班,2个班的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均保持一致, 实验班采用T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
TBL实验班以学生分组讨论、团队协作为主。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过程后,进入RAT 阶段。分为3个环节,即个人测试(IRAT,IndividualReadiness Assessment Test) ,小组讨论测评(GRAT,GroupReadiness Assurance Test) 和师生互动讨论三个阶段,在IRAT阶段,学生除了互相讨论外,可以利用教科书,手机、掌上电子设备登录数据库,或查询文献等;小组测评阶段(GRAT) ,形成6名学生的讨论小组,确保学期内小组稳定,学生间彼此熟稔,不因为小组成员的人际问题影响讨论。针对同一套题目,小组自由讨论,形成共同结果,在小组讨论阶段,教师负责自由巡回,参与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讨论。互动反馈环节,教师结合个人和小组考试的结果,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对考题进行讨论和互动答疑。尤其是考核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知识点缺陷进行解答。
对照班以自主学习、课堂教师讲授为主。课前学生自主预习,课堂教学以教师先讲解为主,以案例分析讲解巩固学生知识,最后进行课堂归纳总结。
1.2.4 数理统计
通过试验后对学生的课堂常规(课堂考勤、课堂纪律)、学习态度(课下自主学习兴趣、主动和被动回答问题)和学习质量(作业质量、期末考试成绩和课堂表现)进行数据收集,使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为本论文实验提供数据依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课堂常规结果分析
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课堂常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课堂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班课堂表现(见表1)。
2.2 课下自主学习调查分析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习主动性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班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主动回答问题和课下自主实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比较分析中实验班与对照班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实验班三项统计数据显示均优于对照班(P< 0.01)(见表2)。
2.3 学习成绩结果与分析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习成绩比较统计结果: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在课下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实践技能成绩的比较分析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且实验班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成绩(见表3)。
3 讨論与分析
体育类专业理论课程与非体育类专业理论课即存在共同性,同时也存在自身特征,体育类理论专业课学习在日常训练与运动中都可以得到实践与应用,实用性与普及性相较其他类理论课程更为常见和普遍。体育类专业理论教学方法中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多数学者研究结果显示传统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多为被动下进行,学生在实践中表现为动手操作能力及细节把控不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为应付了事[4]。
本研究采用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对高校体育类理论教学进行实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即要注重学生个体的特征,同时也应加强注重学习过程中团队的作用,团队学习是指一个单位的集体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在单位内的成员之间进行共同学习、交流和启发,从而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5]。在对TBL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中,实验结果显示团队教学班( TBL) 的学生在课堂常规、自主学习和学习成绩方面均好于传统教学班,TBL 教学班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协作预习、讨论、总结和实践操作一系列自主学习过程,课堂中以教师为引导各小组相互探讨进行学习,加强了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体会到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习中的主动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地花费课外时间来进行学习,与传统教学法相比,TBL 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一定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开展新型的教学模式初期表现为不太适应,在这一阶段教师在对学生的引导中需付诸较大的精力,一方面,要精心设计课程教学和充足的教学准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快速适应新型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快速融入学习小组内。T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中,TBL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中进行“自主式和协作式”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通过共同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锻炼学生将多方面的知识融合应用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6]。
在对TBL教学实验研究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的能力得到的提升,同时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表示自我的学习效率相较之前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和讨论,在对日常训练中遇到问题后,可以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从多方面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主动将自我的想法积极大胆地与其他人进行探讨。TBL教学模式能对学生的培养中相较于传统教学更为全面[7]。
TBL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但并非是要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地位,而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进行重新定位,学生做教学过程中为主体,扮演积极主动学习的角色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重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由教学传授者转变为教学引导者,主要是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8]。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TBL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TBL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中团队协作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组建学习小组,进而激发学生之间学习相互促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团队的感召力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组内学习讨论,同时在讨论过程中锻炼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组织能力。TBL教学模式从整体教学效果上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1.2 TBL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理念的体现
在进行TBL教学模式的产生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又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在TBL教学尝试过程中教学角色未发生变化,但角色在教学中的比重发生了较大的转变,TBL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得到重视,而教师在活动中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在教学活动中由教育者角色转变为引导者。TBL教学模式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和自主选择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教师进行进一步的继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1.3 TBL教学模式促进知识的融合
TBL教学模式强调的团队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共享,同时在教学讨论过程中也易产生不同的知识理解,进而引发学生对单一知识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在知识理解过程中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的把握和剖析,最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理解应用能力大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在实践中的应用将具有比较大的优势。
4.2 建议
4.2.1 新型教学模式尝试需要循序渐进
TBL教学模式在较多方面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在大多数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模式都比较熟悉,在对新型的TBL教学模式多不适应,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因学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不适应导致教学前期教学效果的不理想进而否定TBL教学模式。在进行TBL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可急功近利,亦不可以偏概全,更应该探索促进学生快速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方法和途径,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适应TBL教学模式。
4.2.2 TBL教学过程教学建议
TBL教学在体育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教学尝试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亟待完善和弥补,在教学准备阶段需要学生与教师都做好课堂准备,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的相关资料推荐,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与教师进行密切的配合,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需求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相互结合推动教学顺利进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2.3 营造TBL教学合适的教学环境
根据学生分组情况合理安排学生坐位次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组内讨论教学环节的进行,同时便于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進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把控,便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同时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学习氛围引导,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讨论氛围和辩证氛围,通过氛围的渲染即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印象。
参考文献
[1] 尚立芝,季书,高剑峰,等.TBL教学法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146-148,151.
[2] 张海涛,易光辉,陈凯,等.TBL教学模式在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4):280-283.
[3] 马少华,应志国.PBL、TBL、CBE三种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0):109-110.
[4] 胡兆华,郑霞霞,方仙桃,等.TBL教学法的学生反馈意见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143-1145.
[5] Fujikura T,Takeshita T,Homma H,et al.Team-based learning using an audience response system:a possible new strategy for in-teractive medical education[J].J Nippon Med Sch,2013,80(1):63-69.
[6] 于述伟,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100-102.
[7] 胡兆华,艾文兵,简道林.TBL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及其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8):105,140.
[8] 景玉宏,尹洁,刘向文,等.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在局解教学中的设计与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