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产镇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2018-06-11刘楠楠解毅飞
刘楠楠 解毅飞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体育特色小镇,并将其作为发展体育产业的新生动力源,要秉持“以产壮镇,以镇促产”的“产镇融合”发展理念。本文分析了“产镇融合”的内涵、特征;通过三个不同类型的案例提出“产镇融合”是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最后提出体育特色小镇“产镇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路径,以期为当前体育特色小镇理论建设和实践指导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 体育特色小镇 产镇融合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1(c)-0222-02
2014年10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2017年10月,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体育特色小镇迎来发展黄金时期,因此,本文提出体育特色小镇“产镇融合”发展理念,并进一步探究其发展模式,为推动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差异化建设与发展,为加快推进和实现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目标贡献力量。
1 “产镇融合”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1.1 “产镇融合”的内涵
本文体育特色小镇的“产镇融合”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把产业发展与小镇建设整合发展、合二为一,实现协同共进、共生的联动发展过程。它是以人的素质提高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提供宜居环境、丰富就业机会,提升国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以产业为保障,以精准脱贫攻坚为手段,发展地域体育文化、完善配套设施,实现小镇的生态环境整合、资源整合、空间整合、功能整合、文化整合,打造生态、产业、乡镇、人文之间活力充沛、健康向上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1.2 “产镇融合”的特征
(1)以三个融合为手段;(2)以小镇发展为基础;(3)以拓宽产业为保障;(4)以人的发展为导向;(5)以环境保护为要求;(6)以文化建设为核心。
2 “产镇融合”是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通过对北京国际足球冰雪小镇(产业主导型发展模式)、绍兴市柯桥酷玩小镇(旅游服务型发展模式)、安宁温泉国际网球小镇(赛事一体型发展模式)的案例分析发现,三个体育特色小镇有不同发展模式,但无论是采用哪种类型的发展模式,都不能脱离当地的现实状况,都涉及到如何整合、融合,整合什么、怎样融合等问题。
(1)生态环境整合:将小镇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充分整合起来,并充分做到保护与节约资源并行,为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保障。
(2)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特有的体育产业链、生态链、形成小型生态圈,选择优势体育项目,并囊括体育产业的各个方面,打造小镇优势。
(3)空间整合:在施工建镇时,把服务、产业、绿地等各个空间相互融合,有目的、有计划地合理利用地形、方位等优势,科学划分各个功能空间。
(4)功能整合:体育特色小镇是各个功能单位的聚合地,小镇囊括体育产业、餐饮住宿、基础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功能,需要充分利用、整合这些资源。
(5)文化整合:文化是一个体育特色小镇的灵魂,充分整合小镇的文化资源,提升小镇的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3 建構体育特色小镇“产镇融合”发展模式
3.1 体育特色小镇“产镇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
通过与专家探讨明确了体育特色小镇“产镇融合”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产镇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要落实到四个方面,即人、镇、产业、环境的共同发展,(其中人的发展中包含文化建设的层面),这是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落脚点和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新时代小城镇发展的要求。
3.2 体育特色小镇“产镇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
3.2.1 以人为本原则
“产镇融合”过程中产业、小镇的任何变动、调整也都是围绕人展开,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将为实现人民脱贫致富等做出重大贡献。
3.2.2 融合发展原则
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相互融合才能达到最终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双赢”局面。
3.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产业与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永保发展活力,在这一过程中各方优势互补、调整、融合打造体育特色小镇的价值链、生态链。
3.2.4 动态调整原则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整体出发,层层制度落实,处理微观的功能与服务融合等问题。
3.3 体育特色小镇“产镇融合”的建设路径
3.3.1 独特的小镇设计风格
根据当地地形景观等特点确定体育特色小镇的建筑风格、空间规划风格,打造多样的空间环境效果,运用现代景观元素体现时代感,展现历史文化的内涵,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3.3.2 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
加强体育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配套,拓展小镇的组织管理、生产生活配套功能。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入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医疗保健、体育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
3.3.3 独特的体育文化建设
打造综合性空间平台,可通过运动赛事策划、大众健身娱乐、建设文体博览馆等方式形成体育文化。
3.3.4 科学的空间布局
体育特色小镇的内部空间科学地划分为公共服务区、配套设施区、产业发展区三个部分,各个区域之间相互串联在一起。
3.3.5 宜居的空间环境
把小镇分为若干个生态单元并设立绿色景观,在各个生态单元之间利用道路绿化和绿化带等生态廊道连接,建立“点—线—面”一体的体育特色小镇绿色生态网络体系。
3.3.6 深层的产业融合
遵循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文化融合等方式。用融合发展的理念来协调体育特色小镇中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
3.3.7 必要的考核系统
首先,检验小镇的建设是否符合体育特色小镇发展要求。其次,加强对政府审核通过的体育特色小镇的管理、评价与考核,进一步把体育特色小镇的产镇融合度作为政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最后,检验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是否有明显的绩效。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产镇融合,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把产业发展与小镇建设整合发展、合二为一,实现协同共进、共生的联动发展过程。
(2)通过不同案例分析,认为建设体育特色小镇要突出:环境整合、资源整合、空间整合、功能整合、文化整合,“产镇融合”也是推动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本规律。
(3)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路径三个方面建构了体育特色小镇“产镇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当地可利用的一切生态环境资源,以某一体育运动项目文化属性为主导,将各类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产业资源、人力资源、人文资源等融合起来,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突出项目优势,弘扬体育文化,形成“产镇融合”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产业生态价值链。
4.2 建议
(1)营造和谐人文氛围,构造积极、健康的员工关系、上下级关系、游客与员工的关系等,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凝聚力,推动文化互动,促进产镇融合。
(2)创新体育特色小镇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更多社会资本。
(3)积极吸纳各方意见建议,开通网络评价交流通道,广纳人才,让体育特色小镇始终拥有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 国发〔2014〕46号.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Z].2014-10-20.
[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Z].2017-10-18.
[3] 朱莹莹.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的模式和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5(22):77-78.
[4] 杨甜.宁波重点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基础及基本思路[J].宁波经济,2014(12):10-13.
[5] 尹鑫.河北省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河北工程大学,2016.
[6] 陈雪,王海滔,雷诚,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镇融合规划编制方法研究——以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镇为例[J].规划师,2016,32(2):59-64.
[7] 唐晓宏.上海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4(9):68-70.
[8] 苏林,郭兵,李雪.高新园区产城融合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研究——以上海张江高新园区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3(7):12-15.
[9] 沈克印,杨毅然.体育特色小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体育产业跨界融合的实践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6):56-62.
[10] 杨强.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与重构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7):3-9.
[11] 雷诚,张丹,范凌云.生态文明视域下苏南城镇产镇融合发展策略研究——以常州市金坛区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4):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