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家潭民俗龙舟传承路径研究

2018-06-11罗忠琼刘璐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8期
关键词:龙舟传承

罗忠琼 刘璐

摘 要:马家潭赛龙舟有近600年的发展历史,2009年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家潭赛龙舟作为个案研究,对民俗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马家潭龙舟的传承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马家潭龙舟发展的因素既有有利因素,也有制约因素。其有利因素主要有:政策支持、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浓厚。其制约因素主要有:资金匮乏、传承路径狭窄、传播渠道受限等。

关键词:龙舟 传承 路径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c)-0166-0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黄冈市团风縣马家潭龙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黄冈师范学院校图书馆和电子专业期刊网上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和阅读,并进行分析整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亦称个案历史法。本研究通过指导老师调查获取的关于马家潭龙舟相关的一手资料进行整合研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3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马家潭龙舟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利用现代数理逻辑对语言进行分析,找出马家潭龙舟传承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而为更好的传承马家潭龙舟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家潭龙舟发展的优势条件

2.1.1 政策支持

首先,随着我国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文化一体化的风险,使得国家和人民越来越重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发展,为此国家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传统文化挖掘、研究整理和创新发展。同时习近平总理在十九大报告会上也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等。这些相关文件、政策的出台,为马家潭龙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和政策支持。

其次,马家潭龙舟会以民俗类被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省、市、县各电视台和新闻报社对马家潭龙舟会进行解说宣传,使其得以推广和发展,龙舟作为其核心要素,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一种民俗,只有在保护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好的发展,政府正为马家潭龙舟会这一民俗活动的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撑。

2.1.2 地理位置优越

首先,马家潭发源于天堂寨的巴河水,急流南下,触“晒谷石”而旋转成潭,水深流缓,正宜挥桨竞渡,加之两岸河滩平缓开阔,可供万人围观助阵,其自然地理环境优势得天独厚。其环境容量大,并且不用耗费巨资开拓河湖和河滩,有利于龙舟的发展,并为游客提供便利。

其次,马家潭村与蕲春县、车站村相连,并且紧靠106国道,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马家潭村修建村通公路30公里,塆(湾)村相连,组组相通,交通便利,其人为地理环境优越,便于游客的出行、物资的运送和大型机车的进入,有利于扩大龙舟会的规模,促进龙舟的发展。

2.1.3 文化底蕴浓厚

首先,龙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1]。龙是中华民族的符号,是华夏民族的象征,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先祖,更是一种文化,在中华儿女们的心目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地位[2]。而船与龙的结合使其具有了龙文化。

其次,马氏三兄弟自明朝移居马家潭后,带来的赛龙舟活动随着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发展,其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方式不断地创新使之丰富,其蕴涵的龙舟文化在各个朝代、时代中沉淀、更新和发展,如集体主义、合作共赢和勇于拼搏、奋斗进取等精神和意志品质,这百余年的价值精神,也不断激励着马氏后裔奋勇前行,成为国之栋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再次,马氏移居所带来的赛龙舟的核心道具“龙头”和“龙尾”在村民的保护下保存至今,成为文物精品,文化底蕴深厚。

最后,由于文革时期赛龙舟惨遭打压,改革开放后,顺着时代潮流,大力重整龙舟竞渡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而成立了“龙舟会”,其活动内容不再仅限于龙舟竞渡,民间流行着“马家潭,真好玩。举大刀,划龙船”的歌谣,因此还包括舞大刀、唱戏、祭祀活动等,这些使得马家潭龙舟竞渡独具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观看,亲身体验。

2.2 马家潭龙舟发展的制约因素

2.2.1 资金匮乏

在马家潭村龙舟协会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书中说到:由于“龙舟会”是一个自费民办性质的文化活动,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目前,“龙舟会”已陷入“年年难办年年办,年复一年靠化缘”的尴尬局面。为了使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弘扬,并借此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我们恳请团风县文化局将“马家潭龙舟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立项,使其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在收集的马家潭龙舟会的解说赞助词中也说道:每年一度的端午节马家潭传统龙舟戏会到了,虽说龙舟赛及文艺演出需要相当的资金,然而每年国家没有专项资金给龙舟,只有您们各单位、企业老板、个人给龙舟戏会捐资,真是坚持十年如一日,一如既往全力支持我们……从这些资料可见马家潭龙舟的发展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

2.2.2 传承路径狭窄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文化”必须由人去弘扬与延续,而“活态”是指依附于个体的人、群体或特定区域或空间而存在的,是一种“活态”文化[3-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保存”,而更体现为对那些作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的活态保存[3]。由于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对自然有着较大的依赖性,而龙和龙舟的起源大部分原因也是如此[5]。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6],马家潭村村民逐渐摆脱古时农耕生活,龙舟竞渡的生存土壤正在发生改变, 加之西方强势体育的侵入,作为最佳传承人的青少年受到西方的影响,崇拜西方的竞技、挑战类运动,而淡化了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意识,使得传承的主体锐减。

2.2.3 传播渠道受限

马家潭龙舟之所以还未被广泛传播,其原因之一便是传播渠道受限。在马家潭龙舟会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电视台、报社等对马家潭龙舟会有一定的报道,但宣传范围有限。虽说现代传媒工具较多,但是马家潭村村民所利用的传媒渠道较窄,并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软件,例如各大网络直播平台。并且马家潭龙舟竞渡只在以本村为圆心,以相邻的村、镇为半径的圆内开展,没有充分利用外界资源,向外辐射的面积较小,影响范围、传播范围较狹窄。

3 马家潭民俗龙舟传承路径

(1)政企结合。一是政府除了设立专项基金外,可为马家潭龙舟创立学术研究会,为马家潭龙舟竞渡发展所需的器材、施设、设备等基础条件与马家潭龙舟继承发展等方面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政府给予企业以优惠政策,寻求企业赞助,可对从事龙舟竞渡的人员提供资金保障,从物质上激发人们对于龙舟的传承。三是政府可对马家潭龙舟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其健康、规范发展。

(2)与高校联合。马家潭有龙舟竞渡丰富的实践经验,而高校具备充足的师资力量和研究人员。若将二者结合起来,民俗龙舟进高校、教育理念入民间,可促进马家潭龙舟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3)增添时代内涵,增强民族活力。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时代,而在新时代条件下,马家潭龙舟的发展必须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使之有力量,如注入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理念;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理念相结合等。在物质方面,可提高龙舟外观的美感和质感;在信仰方面,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信心、对人们的关爱帮助等;在行为方面,通过政府主导,民间配合的方式,推动马家潭龙舟的发展带动经济的稳步增长,提高当地的生活水平。

(4)拓宽传播渠道。一是可通过网络将马家潭龙舟竞渡的龙舟或龙舟雕刻(及其他物品)以合理的价格卖出,借以宣传和推广;二是可通过网络将马家潭龙舟的(相关技术以视频的方式让更多人学习传承,如制作龙舟、划龙舟、赛龙舟训练等技术);三是可通过网络扩大龙舟会的品牌,产生品牌效应,吸引消费者前来观看,可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龙舟的发展。

(5)以马家潭龙舟竞渡为载体,以龙舟会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扩大马家潭龙舟竞渡的影响力。马家潭地理位置优越,且龙舟竞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加之马家潭龙舟会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项有利条件,可给予人们不同的传统文化气息和实践经历,带给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使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龙舟文化。

4 结语

马家潭赛龙舟有近600年的历史,并且马氏三兄弟移居带至马家潭的青黄二龙两副“龙头”、“龙尾”也有近600年的历史,属于珍贵历史文物,应加以保护和继承。影响马家潭龙舟竞渡的发展因素有很多,有利因素主要有:政策支持、地理位置优势、文化底蕴浓厚等;制约因素主要有:资金匮乏、传承较困难、民俗内涵渐失、传播渠道较窄等。

马家潭民俗龙舟传承路径:(1)政企结合;(2)与高校联合;(3)增添时代内涵,增强民族活力;(4)拓宽传播渠道;(5)以马家潭龙舟竞渡为载体,以龙舟会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扩大马家潭龙舟竞渡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向军,方千华.端午龙舟竞渡滥觞之解谜[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4):45-52.

[2] 陈龙.洪安龙舟运动的历史变迁与现代转型[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3] 孙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看传统体育的活态传承——以舞龙、龙舟和风筝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6):18-23.

[4] 罗婉红.龙舟竞渡的文化探源及其发展[J].武术研究,2008,5(10):81-82.

[5] 姚正曙,何根海.龙舟竞渡的起源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6):36-38.

[6] 隋文杰,王永顺.中华龙舟运动海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全球华人龙舟培训班学员的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17(9):15-19.

[7] 王洪珅.中华龙舟文化演变的生态适应论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6):134-139.

猜你喜欢

龙舟传承
龙舟
旱龙舟
观云
龙舟的故事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端午节,看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