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能教学训练模式融入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应用分析

2018-06-11唐以孝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8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中职学校

唐以孝

摘 要:中职学校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期,通过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以期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促使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286名学生进行为期一学期的调查,通过设置传统组和实验组两组学生进行对比,数据结果显示通过体能教学训练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关键词:中职学校 体能训练 教学训练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c)-0078-04

体能是指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体能的要求不同,体能训练主要包括体能主导速度力量项群,体能主导耐力性项群,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的體能训练,技能主导类对坑性项群的体能训练。在训练中根据不同的运动对象,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目的的进行训练。

体能训练模式是在体能的基础上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通过体能训练模式增强人体的运动能力。体能训练在我国存在时间较长,但是真正体现出训练理论和训练模式以及通过文献形成呈现出来是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传入我国的,但是体能训练模式在我国主要运用于专业队训练,课堂运用较少,本文通过在中职学校体育课堂运用体能训练模式,探讨体能训练模式在我国中职学校中运用的意义以及体能训练模式在中职学校中运用的作用。

体能训练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体能训练能够促进身体形态朝向运动项目需要的身体形态进行发展,其次体能训练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体能训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体能训练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体能训练具有循序渐进性的特点,其次体能训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特点,最后体能训练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在训练中要遵循体能训练的特点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训练成绩。

体能训练体系主要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即体能训练目标体系、体训练内容体系、体能训练方法内容体系。体能训练周期体系。其中体能训练目标体系又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分。体能训练内容体系包括专项体能训练和一般体能训练,体能训练方法内容体系包括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等。体能训练周期主要是包括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在训练中根据不同的训练对象和训练器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提高训练成绩(见图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的286名学生,根据研究需要将学生分成实验组和传统组两组学生,其中传统组的学生是按照之前的教学进行,实验组学生是在教学中加入体能训练。通过一学期的训练之后对比两组学生之间成绩的差异,体能测试的项目为100m、800m、立定跳远、女生仰卧起坐男、生引体向上5个项目。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通过在中国知网、学校图书馆查阅体能相关的文献30余篇,体能方面的书籍两本,查阅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论文写作的理论,为更好地撰写论文做铺垫。

(2)专家访谈法:为了更好地提高论文质量,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以电话访问和当面访问的形式先后访谈了6名体能方面的专家,访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论文的水准。

(3)数理统计法:为了更好地研究体能教学训练模式在中职学校中的作用,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通过设置实验组和传统组两组学生,并对比两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训练之后成绩的差异性,通过数据能够更直观的反映两组学生之间的差异。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对比体能训练模式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研究的意义是通过对比之后深入探讨体能教学模式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索体能训练在中职学校中的推广,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现阶段我国中职学校体能教学训练的现状

毋庸置疑,体能训练在我国校园中使用比例不是很高,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我国的校园中文化课的教学占主导地位,家长和学生在学校中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现阶段偶然的体育事故导致教师心理存在芥蒂,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和量度不够,不可否认也存在教师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方法过于传统,追求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训练,训练方法与手段过于陈旧,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体能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基层教练员在训练中由于对体能训练的相关理论以及训练方法不够了解,在训练中不能很好地运用体能训练,教练员是先进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直接实践者,在授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和执教能力决定上课质量,是体育课堂中最核心的要素,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体能训练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运动训练科学知识缺乏系统性的掌握、训练手段过于陈旧不能随着现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和选择,造成学生对于体能训练就是跑跳,枯燥、累的片面的感觉。

2.2 中职学校体能训练的内容和意义

体能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体育运动中人体表现出来的所有动作都是在长期练习衍生出来的复杂行为。在这种变化下人体产生各种变化,在体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体能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特征:发展与适应、关联与主导、稳定与跃进。体能的训练是在不断地适应已有强度的训练之后再在现有的强度基础上增加强度,促使机体不断提升。关联与主导是指体能训练之间是多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之间具有相关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主导因素和被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和被主导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稳定与跃进是指当机体处于某一阶段之后再进行大强度的训练之后机体就能进入更高层次。

中职学校由于学生众多,器械有限,在训练中不可能像专业队一样人均器械可支配,因此在上课过程中中职学校的教师需要根据现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在现有的条件下使每个学生尽最大程度上体能得到强化和发展。

中职学校体能训练中内容主要包括臂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腿部和全身部位的技术动作。速度素质训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的练习动作。耐力素质训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有氧耐力、无氧耐力、一般耐力、专项耐力的训练。其中每种耐力又有不同的训练方法及不同负荷特征。灵敏素质训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徒手练习法、器械练习法、组合练习法和游戏法。柔韧训练素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主动性拉伸练习法、被动性拉伸练习法。其中每种训练方法又包括动力和静力的特征。练习部位以肩部、胸部、腰部、腿部的技术动作为主。

体能训练对运动具有积极的意义,良好的体能训练是人体保证高强度比赛和训练的基礎,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利于人体进行大运动量和大运动强度的训练而不会导致动作变形,有利于强化正确技术动作,同时良好的体能有利于正确动作的定型。

2.3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初始阶段的成绩对照

2.3.1 学期初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成绩对比

为了更好地研究体能教学训练模式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在学期开始之初将笔者所教的7个班级分成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共286名,其中实验组学生为122人,男生为32人,女生为90人。对照组学生为164人,其中男生为46人,女生为118人。通过对两组学生进行两次测试,一次为学期开始之初,另一次为学期末,测试项目为100m、800m、立定跳远、女生仰卧起坐、男生引体向上5个项目,对照两组学生之间成绩的差异,通过数据的对比探讨体能教学模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图2和图3是学期之初两组学生成绩的对比,图2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成绩的对比,图3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成绩的对比,通过两图可以发现,实验组男生除对照组男生的引体向上成绩好于对照组外其余成绩相差不大;实验组女生和对照组女生4个项目成绩相差不大,在一个水平线上。总体来讲两组学生成绩几乎持平,不具有显著差异。

2.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上课内容差异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两组学生进行相同的课程,区别主要在于传统组的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之前传统的上课模式,跑步热身、准备活动,教师上课讲解示范,学生练习,而实验组的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体能训练方式,在上课的开始阶段首先采用平板支撑、无负重深蹲充分调动身体的潜能,使身体处于最好的状态进行身体训练,调动身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组的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每节课20min的体能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体能素质得到发展,训练中主要采用无器械训练,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素质的训练。

2.3.3 学期末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成绩对比

经过一学期的训练之后学生的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在学期末进行一次测试,这次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验一学期的训练之后学生的成绩提升程度以及实验组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是否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见表1)。

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实验组男生的成绩从最初的14.51s提高到学期末的14.31s,提高了0.2s,对照组男生的百m成绩从最初的14.49s提高后学期末的14.47s,提高了0.02s;实验组男生800m成绩提高了7s,而对照组仅提高了2s;实验组男生立定跳远成绩提高了0.06m,对照组男生提高了0.01m;实验组男生引体向上提高了3个,对照组提高了1个。总体来讲,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提高的幅度较对照组要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体能训练模式在中职学校中对男生成绩提高效果较为明显。

通过表2我们发现,实验组女生100m成绩从学期之初的17.8s提高到学期结束的17.4s,提高了0.4s,而对照组女生的成绩从最初的17.9s提高到后来的17.7s,仅提高了0.2s;实验组女生800m提高了7s,对照组女生成绩提高了2s;实验组学生立定跳远从学期开始的1.23m提高到后来的1.27m,提高了0.04m,对照组女生成绩从最初的1.23m提高到后来的1.25m,成绩提高了0.02m;实验组女生仰卧起坐提高了6个,而对照组仅提高1个。通过以上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女生成绩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成绩的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说明体能教学训练模式在中职学校中对女生成绩的提高有显著作用和效果。

3 结语

体能训练在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和能力可在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一学期训练成绩的对比发现,体能训练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建议教练员不断学习运动训练科学知识,提高体能训练的系统性,积极在教学中运用体能训练模式,提高学生体能素质。

参考文献

[1] 黄鹤.谈少年儿童游泳的逆向拉力训练法[J].辽宁体育科技,2004,26(6):97.

[2] 许琦,纪逊.橡皮拉力在年龄组游泳运动员训练中的运用[J].游泳季刊,1999(4):4-5.

[3] 黄波.短距离游泳运动员项目速度力量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4):73-74.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中职学校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训练策略的分析
体能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
拳击体能训练方法研究
实效性视角下对警察体能训练的思考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