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中心建设的制度与技术研究

2018-06-11尹倩李致富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5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社会服务

尹倩 李致富

摘 要:体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开发是新形势下拓宽办学思路,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然要求,以互联网和“一站式”组织技术为基础的,能更广泛更专业的提供服务的社会服务中心应运而生。本文围绕社会需求,从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的角度,提出体育类高职院校建立设立社会服务中心的组织架构及制度,为提高体育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供智力决策。

关键词:体育院校 社会服务 制度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9(a)-0155-02

高校社会服务范围包括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大众健身意识的增强,体育社会服务的内容需不断扩展和深化,然而,受制于传统观念,体职院社会服务与其他高职院校一样,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不能对社会服务进行良好的管理和规划[1-4]。因此,本文从技术支持和组织架构出发,研究建立专门体育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中心的框架和制度保障。

1 技术

從经济学领域,制度的改善可以降低费用,技术的进步可以减少成本[5]。制度的执行动力可以来自技术革新,社会服务中心的建设既是制度流程新建,又是互联网+背景下服务创新的具体体现。

电子信息及互联网技术等科学技术、“一站式”组织技术和岗位设置、同步监督等管理技术为社会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运营保障。技术的发展和优化有效降低制度执行的成本,可有效降低社会服务中心框架中的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执行和监督成本,促进社会服务中心高效顺利运行[6]。

2 技术推动制度:社会服务中心的构建框架

2.1 技术应用

第一,“一站式”组织技术[7-8]。未设立专门社会服务中心之前,社会服务需要学院多个部门例如办公室、场馆部、教练员裁判员、志愿者团体等之间组织协调方能完成,多部门之间沟通成本较高,职责交叉不清带来签约和执行成本增大,因此,必须建立“一站式”社会服务机构——社会服务中心。将分属多个部门的业务受理集成到一个部门,社会服务中心对社会营业,针对社会需求多渠道多形式承担和开拓社会服务内容。

第二,社会服务平台建立。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无线通信终端的产生使得学院校园网和微信平台成为学院门户信息平台,承担学院对外宣传和外联的主要任务。结合当前学院“智慧校园”建设,将社会服务平台放置在校园网及微信平台上,确定主要功能如下:(1)社会服务申请。(2)社会服务业务流转。社会服务申请报请上级研究批转后,安排专人协调学院其他部门之后,制定具体步骤完成责任表和完成时间表,逾期当追责。

2.2 社会服务中心组织架构

第一,与外部的互动协同技术[9-10]。协同技术是借助交流、信息及工作,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通过技术协作和创新进行资源整合,产生1+1>2的非线性效用。

第二,内部“一站式”组织技术。社会服务中心上级主管部门为教学管理部门或挂靠在教学管理部门,设置市场部、项目部和办公室。社会服务中心受领导小组领导,并受监管委员会监督。领导小组是其最高决策机构,统一领导社会服务中心工作,负责审议本部门工作方案和计划草案,对社会服务中心工作推动和促进。监管委员会是经上级主管单位授权,履行监督、管理职能,负责工作效能和廉洁奉公。市场部担任营销并确定合作关系职能,是重要组成部门。建立和完善信息收集、处理和交流系统,拜访客户,结合自身优势推广社会服务,多渠道多层次的拓展社会服务业务。项目部是具体服务执行部门,针对场馆租赁等硬件服务和狭义上的社会服务及广义上的培养培训社会人才服务两种意义上的服务,制定详细工作方案,确保服务优质高效完成,这也是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扎实基础工作。办公室负责外联和协同事物。负责调研和制度制定、对外宣传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与外联单位沟通协调。具体组织架构如图1。

2.3 社会服务中心运行机制

如上文所述,与外部的协同技术使得体职院利用硬件和人力资源优势,广泛联系政府、社会和行业,凭借体育行业特点和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大众全民健身需求。借此互动,体职院自身亦得以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拓展办学思路和提高办学核心竞争力。

“一站式”组织技术将学院现有各部门整合起来,以统一的面貌“一站式”为社会提供场馆、器材等硬件资源租赁服务,教练员裁判员等人力资源软件服务和“广义”上的行业培训和体育行业职业资格鉴定服务。实现集中协调处理,采取集中管理机制并具有相应监督机制。该运行机制由如下优点:

(1)变被动为主动的服务方式。传统高校社会服务方式多为订单式或任务式的服务,往往是服务客体提出需求,学院根据需求提供服务。本文提出的服务模式一方面由于服务客体和主体间的协同关系,使得服务主体能更多的掌握服务客体信息,另一方面一站式的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市场部,负责主动收集信息和掌握市场需求,拓展服务项目,为更好主动服务,可给予相应的绩效奖励。

(2)与外部互动协同技术助推共赢。社会服务中心服务内容多样、与社会大众和相关行业有着更多、更频繁的交流促进,其中交流信息包括资源、知识、人力和物力等多方面。在此多层次互动交互过程中,通过挖掘新资源和发现新需求,使得社会服务达到最优效果。借此互动,服务主体掌握真实社会需求,调整办学定位,进而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达到高校与社会的共赢。

(3)“一站式”组织技术提高服务效能。“一站式”服务针对服务客体需求,一站式解决所以问题,不必让客户寻找其他部门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能。同时,项目部承担的服务内容全面,不仅包括场馆等硬件资源的服务,还包括狭义上的社会服务和广义的培养培训社会人才的两种意义上的软件服务。

3 结语

长期以来,体育院校承担了众多的体育方面的社会服务工作,但缺少专门社会服务机构,社会服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激励政策欠完善等问题,使得体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未能更好的发挥。本文在梳理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专门社会服务中心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以期提高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但也应认识到,在实际应用中许多细节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新军.高校体育对所在城市社会服务作用的探讨——以东阳市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6):176,178.

[2] 胡彩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优化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

[3] 王鲲.高等体育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3):54-57.

[4] 徐元俊.协同创新:提高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J].科学管理研究,2013(3):30-33.

[5] 沈志荣.制度与技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1.

[6] 于晓宇.网络能力、技术能力、制度环境与国际创业绩效[J].管理科学,2013(2):13-27.

[7] 李航.沙河口区政府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8] 高源.一站式电子政务背景下行政服务中心的内部服务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6.

[9] 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研究,2012(2):161-164.

[10]齐艳玉,何秀美.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社会服务模式构建[J].教育理论研究,2015,29(2):1-3.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社会服务
体育院校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
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与机制的完善
云南省高职示范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现状研究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