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与改善民生耦合模式研究
2018-06-11张现成徐秀芬李倩
张现成 徐秀芬 李倩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从耦合的动力机制方面进行体育赛事举办与改善民生的耦合研究,并得出结论:体育赛事举办与改善民生耦合的实质就是将体育赛事进行民生化运营;体育赛事举办与改善民生耦合模式主要有嵌入耦合模式、包容发展模式、互补带动模式、重组耦合等。上述结论对规避体育赛事举办的盲目性及办赛惠民的低效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体育赛事 改善民生 嵌入耦合模式 包容发展模式 互补带动模式 重组耦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c)-0222-03
1 体育赛事与改善民生耦合的动力系统分析
从服务供给来看,体育赛事能提供满足提高生活质量的各种服务型产品。即不仅能提供体育建筑、体育场地、体育设施、体育制度、体育精神、竞赛表演、体育旅游等体育产品,还能提供中介服务产品、培训服务产品、观光旅游等中间服务产品及其他诸如基础服务、期望服务和附加服务在内的体育赛事差异化服务等衍生服务产品,体育赛事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产品成为赛事举办与改善民生的耦合助推器。从运营模式来看,我国赛事举办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型、申办城市主办、周边城市协办”的准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体育赛事的服务组织工作主要是由赛事组委会承担,其通常是由国家政府的公共服务部门和相关的赛事活动推广组织及公司等构成[1],从政治层面来看,由于办赛惠民的直接受众是举办城市当地居民,惠民的效果影响着当地市民的生活质量,关联着政府的政治形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体育赛事的举办必须得到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做好顶层设计。如果设计得当,体育赛事则自然可以在加速城市建设步伐,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增长居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民生幸福感等方面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如果离开政府对办赛惠民顶层设计的科学指引和支持,则势必会造成盲目办赛或办赛惠民效率低下的情况,从而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失去民众对赛事举办的关心和支持。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看,赛事举办不但要符合体育赛事制度文化自身发展规律,还要起到启蒙体育思想,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繁荣举办城市文化的作用。不分性别、种族、信仰,摒弃偏见、歧视、欺诈,追寻公平公正,规则之上的奥林匹克精神与人们崇尚道德秩序、追求公平正义、严于遵纪守法的法治精神或精神道义天然契合。赛事运营管理中的安全预案、服务保障、风险管理等管理制度与保障人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等民生需求相互辉映。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促和平、体育是民生、体育是精神、体育是文化的理念自然成为二者耦合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从民生需求来看,当地居民对居住条件、交通便利、收入增长、娱乐休闲、食品安全、身心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现实需求往往寄托于赛事举办效益的社会期待之中,形成二者耦合的拉力。因此,政治、经济、文化和民生需求,共同构成体育赛事与改善民生耦合动力系统的重要元素。
2 体育赛事与民生改善耦合模式分析
体育赛事与民生改善由于各自的特征、办赛的目标定位的差异性等因素,势必导致耦合程度不同,因而在具體的办赛惠民实践中必然形成不同的耦合模式。纵观我国近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及沈阳全运会等体育赛事,我们结合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法,将体育赛事举办与改善民生耦合的模式概括为以下几种。
2.1 嵌入耦合模式
嵌人耦合模式是指在体育赛事举办中,主动融入满足大众需求的民生元素,或者在筹办或举办赛事中主动做出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使嵌入民生元素的体育赛事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在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努力向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体育产品”的指导方针及2011年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举办期间深圳市龙岗区委、区政府所提出“主动、精细、惠民”的办赛原则,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迎大运市容提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等方针政策,就是从制度层面做出将体育赛事嵌入到为人民大众提供公共体育产品,提供更多民生服务的制度安排。在实践层面,举办北京奥运会期间,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明确指出,“举办北京奥运,一定要注重节俭办赛,注重将赛事举办同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结合起来,让奥运举办成为造福于民的社会福祉”。又如为节约和优化赛事资源,广州市政府在将亚运村的住房设计为赛后廉租房或廉价商品房的同时,还实行经济租赁住房制度,通过租售并举的方式,解决“夹心层”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2]。上述政府办赛惠民制度安排或实践,标志办赛惠民理念已经深入民心,嵌入办赛的全过程。
2.2 互补带动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服务赛事和服务民生在内容上实现互补,各种要素实现共享或运营管理实现互动的一种耦合发展模式。城市在规划举办体育赛事方面,不仅要结合本城市资源条件来发展民生体育,而且还要按照赛事效益多元化的思想来规划本土民生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内容互补与共享:即保障赛事举办所需要的便利交通、体育设施、主题性公园、运动员村、志愿者服务、安全保障、生态环境等核心产品,不但满足了体育赛事举办的基本需求,而且成为推动全民健身,发展公共体育服务,满足公民娱乐休闲,加强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满足体育赛事需求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卫、安全等方面的基本条件不断与改善民生的内容上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促进了资源的共享,推动着民生的改善。如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政府实施的“旧城改造”工程、“食品安全”保障工程、“防恐演练”、“融体于绿”工程、“蓝天碧水”工程、深圳大运会的“体教结合”工程等。深圳大运会后的运动员村交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用于学生公寓、或将体育赛事相关项目放置于高校体育场馆或公共体育场馆举办及赛后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或低廉收费)等,就是体育赛事举办与改善民生在内容上共享与互补的最好例证。(2)相互带动:是指通过体育赛事与民生产业的联姻,实现相互带动发展。如由安踏(中国)有限公司赞助的CBA中国男子篮球甲A联赛、中国男女子排球联赛、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圆梦CBA安踏KO街球赛等,不但塑造了体育产业品牌形象,也带动了体育赛事的发展。(3)运作制度的借鉴性。即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所出台的一些相关制度对改善民生构成了倒逼机制,为保障民生改善提供了借鉴。如体育赛事举证监督制度为发挥社会监督功能,杜绝腐败现象,防止权力寻租,保障民生权利诉求,提供了制度借鉴。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杜绝腐败滋生,其管理组织“奥运交付管理局”,不但建有公司接待登记册,对每一位董事、项目主任、部门负责人、项目发起人遇到的所有款待(包括拒绝的)进行实名登记,并记有提供款待者的姓名、时间及简要说明,按季度将登记册公开,让社会监督。资料表明2011年10月1日至12月1日,全公司共有147项款待,其中被拒绝的有91项。与奥运筹办有关的公共机构还须实施“利益申报制”,即为了确保奥运筹办的管理者不在工作中谋私利,要求他们申报其本人、家庭或亲属与其工作可能产生冲突的利益,并公诸于众[3]。伦敦奥运推行的公开透明的运作制度,不但确保纳税人的钱不被任意侵占或浪费,而且为带动社会反腐倡廉,弥补民生保障缺陷,提供了有益经验。
2.3 重组耦合模式
重组耦合模式是指基于某些民生项目和赛事的需要,借助体育赛事举办,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实际和本土体育发展情况等民生问题进行重新规划和集群整合,打造本土體育赛事品牌或者将体育赛事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新开发与利用,实现赛事资源的赛后可持续发展。比如俄罗斯借索契(Sochi)丰富的冰雪资源及2014年冬奥会举办的契机,着力打造世界级别的独具特色的冰雪赛事产业群,不但开拓了体育旅产业,增加了当地居民经济收入,而且还丰富了当地的旅游资源,改善了民生。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水立方和五棵松篮球馆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也从另一角度展现了服务民生的赛后重组模式。
2.4 包容性发展模式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包容性发展的过程是不断降低社会排斥的过程[4]。社会排斥主要是指一个能够保证社会公民有效参与社会活动系统的失效,或对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的失范。比如,2011年,深圳市政府相关部门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举办的顺利进行,推出了《治安高危人员排查清理百日行动》《禁止租客拨打110,违者罚款200元》《关于切实做好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结算支付工作共同维护大运会期间社会和谐稳定的通知》中“禁止农民工群体上访讨薪”条例及市政府下发各救助站的《关于劝阻和遣返沿街乞讨流浪人口的通知》等文件规定或行为失范[5]。上述政府办赛行为失范,充分暴露了政府服务赛事与服务民生的失衡,呈现了办赛过程的非包容性发展。体育赛事作为体育属性的下位概念,必须以体育的本质属性为核心,开展增强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增进体育为民的社会福祉。体育赛事举办与改善民生的包容性发展模式就是体育赛事举办不但要从受众上服务举办城市的整个社会群体,还要从整个社会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开展服务,让所有社会成员都参与进来。事实上,无论是竞技体育赛事还是群众健身赛事都需要贴近大众生活才能取得理想效果。这就不但要求举办赛事必须贴近大众生活,赛事场馆必须向所有受众开放,以便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健身行列中来,而且还要广泛开展社会动员,让全体社会成员通过参与其中,共享体育运动的乐趣,使体育赛事真正成为一种教导人们遵守规则,增进人类健康的生活方式。
3 结语
上述研究表明,所谓体育赛事与改善民生的耦合,就是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将赛事举办同公共体育资源的完备性结合起来,推动全民健身,促进体育赛事服务人民健康需求,处理好体育赛事场馆的投入与赛后场馆免费开放或低价收费的费用分担方式之间的关系,使赛事投入的每一分钱用到实处,使满足全民健身的公共体育服务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锡尧,王珊珊.关于我国重大体育赛事服务保障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11-16.
[2] 2010年广州政府工作报告列民生十件事,就业排第一[EB/OL].http://news.sohu.com/20100413/n271466574.shtml.
[3] 任海.奥运会筹办的伦敦模式[J].体育与科学,2012,33(4):1-4.
[4] 吴晓波,姜雁斌.包容性发展理论解读[EB/OL].(2011-07-07).http://www.ceconline.com.
[5] 张现成,李成菊,刘峰.赛事管理与弱势群体权益保障不一致性的成因及创新管理路径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1):26-30.